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0792074
中西医学不必强求统一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33期
     吴弥漫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我国并存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模式,共同负担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贡献,这是我国人民的福祉。中医与西医,其间既有竞争,更有合作与交流,特别是近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问题已被着重提出并付诸实践。究竟中医和西医能不能合而为一,中西医结合应当采取何种途径和方式?这是本文拟予探讨的问题。

    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可能统一的医学体系

    中、西医学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运用不同的思维研究方法形成的两种不同医学模式,它们不仅在诊治疾病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上有所不同,而且用以指导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亦各成体系并有根本差异。

    在人体观方面,西医以人体组织结构为基础,通过对器官组织的解剖构造和生理活动的研究以了解和阐明生命活动机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高科技的运用,其研究现已超出细胞水平而向基因以至分子的纵深方向发展。这是一种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到归纳的研究方法,其对人体微细结构的研究越深入,对生命机理的认识就越深刻。中医则从整体角度认识生命活动,再把各种生理功能分类归纳而联系于相应脏腑经络,即从整体到部分,由归纳到演绎的研究方法。例如中医在研究精神情志活动时,即将其分别归纳为神、魂、魄、意、志和喜、怒、忧、悲、恐五种形式而配属心肝肺脾肾五脏。中医的五脏六腑虽然与西医解剖器官名称相同(实际上这是西学东渐时翻译者借用中医称谓翻译西医概念的结果),但其本质却迥不相同。中医的五脏只能作五大生理系统看而不能视为与西医同名的五个器官,不然“脾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等说法,对经常从事脾、胃切除手术的西医医生来说,未免不可思议。
, 百拇医药
    在病因病理方面,西医研究病因重视对致病物质的检定和研究,中医则着重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表现的征象去认识病因,所以中医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既是六种致病的气候因素,又包括在该气候条件下致病的病原微生物,而且同一病原微生物又可因气候环境或人体体质差异而归列为不同邪气,从西医病因学角度来说,这确是无可理喻。对疾病机理,西医重视致病因素对器官组织所造成的病理损害,中医则重视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因此中医的“百病皆生于气”、“百病多因痰作祟”、“风胜则动”等病机理论,亦很难用西医观点作出合理解释。

    由于中、西医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着眼点的不同,因此诊治疾病的方法亦有甚大差异。西医诊断疾病每每依靠病原体的检出,或病变器官组织损害情况的确定,因此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的诊查技术常是诊断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医则重视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基本属性和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四诊八纲成了传统的诊病法式。在治疗方面,西医或者杀灭(抑制)病原体,或者切除、置换病变器官组织,或者补充机体所必需的生命物质,或者直接调整病变器官的机能状态,每把治疗手段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中医则重视纠正病变机体的整体机能,通过辨证施治以促进自身抗病力和康复力的发挥,从而达到祛除致病因素,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例如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其药物的杀菌抑菌能力多数远不及西药抗菌素,但因其针对机体感染后的功能失调状况,通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法调整机体内环境,促进其自身抗感染能力的发挥,故亦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中、西医学不论在人体观、疾病观以至诊治疾病的理法诸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且各具特色又自成体系。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医学体系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不同,即中、西医学分别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西医学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唯象(形象思维)与唯体(实体检定)、相对与绝对、定性与定量、概括综合与解剖分析、间接调节与直接增损、求衡求稳(稳态)与拮抗更替等等,所有这些虽然并非绝对,但却是方向性的不同。因此中、西医学虽然都是以人体及发生于人体上的疾病为研究对象,以防治疾病、卫生保健为目的,但希望形成一种从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上融合这两种医学体系,既中又西、亦中亦西的新医学模式,不论从方法论角度还是从学术发展规律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中、西医学应该并存共进而不必强求统一

    中、西医学不但不可能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医学模式,而且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两种不同模式的医学体系可以各自独立发展而又互相促进,并存共荣而不必强求统一。
,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学理论已经各成体系并有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是由于思维研究方法不同所致,往往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认识和表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孰是孰非、孰对孰错的分别。如精神情志活动,西医认为是大脑的功能,而中医则认为是五脏共同分工协作而完成。西医理论固然正确,但中医的五脏并非指某一孤立的脏器,而是人体五大生理系统的概括,每脏之中亦包括了大脑相应的一部分功能,因此中医这一理论有岂可厚非?又如中医“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历来最为不理解中医思维和表述方法者所病诟,殊不知这一理论是把脏腑气机升降与自然界四方、四季阴阳升降互相类比而得出的结论:肝系统属阳主升发,配合于春天和东方;肺系统属阴主降敛,配合于秋天和西方,故以自然界阳从左(东方、春天)升,阴从右(西方、秋天)降的现象类比说明肝肺二脏的相对特性,这与解剖上肝位于右胁下完全是两回事,不能因两说相左而斥中医之说为谬误。再如中医的阴虚、阳虚,虽然不少研究者致力于从西医病理角度加以研究,但仍未能全面准确地阐明其机理,更遑论用西医的某一理论来替代这一学说,或用西医的某些方法来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状态。这些都说明已经各成体系并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该两种学术理论各有其科学内涵和独特表述方式,不能以一方为标准去否定或排斥另一方。而且两者可以并存不悖而不必强求融合统一。若强求融合统一,则每须削足适履,不是割舍某些中医学说,则将丢弃某些西医理论。这不论对中医还是对西医来说,都将导致各自理论体系的支离破碎而不能接受,对整个医学科学来说,亦是不必要的损失。
, http://www.100md.com
    应该说,这两种医学各具优势,互有短长,如能在宽松的学术气氛下按原有的模式各自独立发展,则可以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互相借鉴又互相补充。而对整个医学科学来说,不同学派的存在和发展更有利于各种医学理论的争鸣和各种治疗方法的互相补充,医学科学可以因之得到繁荣发展。因此中、西医学应该并存共进而不必求其统一。

    借鉴与互补应是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方式

    虽然中西医学不可能亦不必要统一,但两者可以通过一定形式互相结合。什么是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模式?笔者认为在当前不妨采取借鉴与互补这一结合方式。

    中西医学都是以人体和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消灭和控制疾病为目标,因此尽管方法不同,但都可以从对方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获取借鉴,借以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例如,西医之所以近数十年来获得迅猛发展,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把握现代科学的新动向和新技术,及时引进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科技手段于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之中,中医应该学习和借鉴这一成功经验,更好更快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以充实和提高学术研究和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又如西医对人体和疾病在微观精确研究方面取得巨大进展,相比之下中医未免失之笼统和模糊,中医亦可由之得到启发,运用模糊数学等方法进行证候和方药方面的研究,从模糊中求得精确。反过来,中医用整体恒动观认识人体和疾病,把疾病看成是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所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状态,并且重视时地环境对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形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论治原则,这种生理观、疾病观及治疗思想,对西医亦有借鉴作用,尤其在当前医学界提出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过程中,中医上述观念对西医深化有关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发展和构建更科学的新医学模式,更有参考价值。又如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虽然未免有其粗疏和牵强之处,但其着眼于探讨“气候—人体—疾病”变化规律的医学气象学原理,对西医运用气象医学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及流行规律,建立当代疾病预测学,亦有重要借鉴意义。总之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能够以客观态度互相了解、互相借鉴,则可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而共同提高。
, http://www.100md.com
    临床上,中、西医学各具特色的诊治疾病方法,往往由于作用机理不同而针对疾病的某一方面,因此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西医治疗重在直接拮抗致病因子,而中医则重视对机体病理状态的调整,这种着眼点的差异正好为两者的协同配合提供用武之地。如治疗感染性疾病,西药抗生素有强力的杀菌抑菌作用,中医则善于调整机体内环境,促进自身免疫机能的发挥并减轻人体所遭受的病理损害,两者恰当配合,既直接杀灭致病微生物又调动机体自身抗病力和康复力,既除去病原又缓解症状,可取得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更迅速、更显著的效果。其它非感染性疾病亦如此,如超声波碎石法治疗泌尿系或胆囊结石,配合服用中药排石方药可促进碎石的排出并防止新结石的产生,亦是一种颇为理想的治疗方案,诸如此类结合方法,不胜枚举,而且多经临床证实行之有效。在诊断方面,不单中医可以借助西医的实验室诊查手段以协助确定病变部位、病变程度或治疗效果,西医若能借助中医望色、诊脉等方法了解病人体质状况、疾病总体性质和对治疗的反应等,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估测病势进退和预后好坏等,亦颇有裨助。总之,中西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互助互补,有目的、有选择地引用对方的方法技术,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对提高诊疗效果有甚大益处。
, 百拇医药
    理论研究上的互相借鉴、诊疗疾病方法技术上的互补互用,既可保证中、西医学的各自独立发展,又能互相启发、互相裨益,促进各自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诊疗疾病效果的提高,不失为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方法。

    中西医并存共进,促进医学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我国医学包含中、西医两种不同模式,这两种医学模式并存共进,既独立存在和发展,又互相交流、互相协作,是促进医学科学繁荣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极为有利因素,中西医结合亦成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独特内容。由于中、西医学基于各自的思维研究方法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希望把这两种不同模式的医学理论熔于一炉,以铸造成一种新的医学体系既不可能亦不必要。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和方向不应该着眼于这两种医学模式的统一,而应该着眼于其间的交流和促进,通过理解和认知对方的理论内涵、思维特点和表述方法,实现两者的互相借鉴和互补互用,这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施的借鉴式互补交流,将有效地促进中、西医学术的发展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而中西医结合亦将因促进医学科学的繁荣进步而留下自己的历史业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