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1组织来源,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5预后,6展望,【参考文献】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近10年来随着临床病理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GISTs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现就其诊治进展进行综述。1 组织来源
在20世纪80年代初,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被认为是一种平滑肌起源的肿瘤(形态上可呈梭形或上皮样,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极少部分是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因此这类肿瘤往往被划分为平滑肌瘤(或肉瘤)、神经纤维瘤(或肉瘤)。随着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的应用,许多研究发现,胃肠道此类肿瘤的超微结构并不像其他平滑肌瘤(例如:子宫平滑肌瘤)那样富含平滑肌细胞和雪旺细胞,且其免疫表型缺乏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的表达[1]。在1983年Mazur和Clark[2]将这类肿瘤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随着分子和超微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GISTs起源于肠壁中的胃肠道起搏细胞(the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最近又有证据显示在网膜上也发现了这种细胞,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肠壁外可以产生GISTs[1]。
2 临床表现
GISTs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在我国每年发病率约为2/10万,发病人数约为2~3万例,美国每年新发3000~6000例,平均500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40岁的不到10%[3,4]。
GISTs大多数起源于胃,约占总数的50%~60%,第2位为小肠,约占25%~30%,随后是直肠(5%)、食管(2%)和其他腹部器官(5%,如阑尾、胆囊、胰腺和网膜)。发生在胃肠道外网膜、肠系膜或腹膜后的GISTs又称为胃肠道外间质肿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此型恶性者居多[1,5,6]。
GISTs常见的主诉为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异常疼痛和胃肠道梗阻症状。据大宗临床病例报道(1765例),54.4%的患者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16.8%的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1.7%的患者有急腹症的症状,只有很少的患者能在一般体检中查出患有GISTs[1,4]。
GISTs转移以腹腔种植和肝转移居多,也可同时发生,其次为肺和骨。转移性GISTs预后不佳,中位存活时间<1年。而有研究表明, GISTs发生肝脏转移较发生其他脏器转移(肺、骨)的预后相对为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3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