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 2005年第3期
编号:10795322
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开始转向“民为本”
http://www.100md.com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05年第3期
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产权改革不是“灵丹妙药”,医院并非“逐利场”,医疗改革凸现“民为本”,民资进入须谨慎,医院院长的无奈,医改要力保社会公平
     “产权改革不是下一步城市医疗改革的核心内容。”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在日前举行的一次论坛上说。此前,院长负责制、科室承包、医药分离……每一次医改的结果都是使市场扭曲更加厉害,最终医疗改革矛头直指医院产权。然而,刘司长的话却意味着医院体制改革拐点的出现。

    产权改革不是“灵丹妙药”

    “产权改革不是灵丹妙药,产权一试就灵是一种幻觉。政府希望解决当前的医疗问题,最后找到了产权,希望有所收获,但是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体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李玲教授说。国外的研究表明,产权对经营并没有很大影响。国内某卫生经济研究机构在广东东莞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国内的非营利性医院和营利性医院的经营业绩差别非常小,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所有权并不是一个关键问题。事实上,在公有产权下,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香港,医院基本上都是政府拥有的,私立医院所占的比例不到3%。公立医院采用了公司化治理,其结果是香港只花了5.5%的GDP就为全民提供了医疗服务。

    医院并非“逐利场”

    “过去我们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是因为我们的医院模式僵化。非公有经济的参与在突破观念上有积极意义。”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蔡仁华告诉记者:“产权多元化,不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主要是考虑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有的企业参股医院出发点是追求短期利润,这与公立医院的目标是不相符的。”

    业内人士认为,公立医院产权改革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医院本身的定位问题,办公立医院的目的本是为社会提供近似福利化的医疗服务,保障弱势人群医疗服务。而民间或外资投资医院是为了取得利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