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不明原因肺炎”
“不明原因肺炎”是近年社会上流行的一个名词。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近两年的禽流感,使人们对“不明原因肺炎”产生了一种恐惧。目前,全球性禽流感疫情仍在加剧,我国湖南省和安徽省也相继发现两例和一例“不明原因肺炎”,且除湖南省死亡的一例外,其他两例均被证实为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例。
究竟什么是“不明原因肺炎”?对此,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教授近日就相关问题向记者进行了介绍。
“不明原因肺炎”的由来
“不明原因肺炎”是继SARS流行之后,卫生部为了更好地及时发现和处理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表现类似、具有一定传染性的肺炎而提出的一个名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明原因肺炎”不是一个严谨的医学概念,但作为筛选SARS、人禽流感等具有一定特殊临床表现和一定传染性的一类肺炎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这对及时发现可疑病例,早期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早防范还是很有意义的。
, 百拇医药
“不明原因肺炎”的认定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是指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发热(≥38℃);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根据具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的高危因素又可以分为SARS预警病例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SARS预警病例: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两例或两例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重点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如从事SARS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禽流感预警病例:接触禽类的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 百拇医药
当然,不明原因肺炎除SARS和禽流感外,也可能会包括其他的一些病原引起的肺炎,例如军团菌肺炎、其他病毒引起的肺炎等。
“不明原因肺炎”的传播途径及病死率
SARS和禽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2002年至2003年的SARS流行引起了很多病例,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传染性较强,并且主要途径是呼吸道传播的缘故。关于SARS病毒的溯源工作,目前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其确切的来源尚不清楚。某些野生动物可能是其来源之一。近一年多来,虽然未再发现新的SARS病毒感染,但也许某一天,SARS病毒会卷土重来。因此,仍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和鹌鹑等家禽,因此从事禽类饲养、加工或不恰当食用的人员容易被感染而发病。野禽虽然不容易直接引起人类发病,但可以通过候鸟的长途迁徙,进行远距离的传播。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 http://www.100md.com
根据卫生部的定义,不明原因肺炎一般病情比较重,常常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因此病死率一般比较高。SARS的病死率一般在10%左右,而人禽流感的病死率在50%以上。
“不明原因肺炎”的防治
SARS的预防主要是对相应的高危人群进行监测,临床提高警惕,及时发现病例,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和早治疗”。个人要加强防护意识。接触可疑的患者应做好呼吸道防护,例如保持房间通风、戴口罩等。
禽流感的预防目前重在禽类流感的防治。对于可疑的禽类死亡要早报告,做好隔离工作。对家禽应进行免疫。发现疫情要及时隔离,并进行禽类的捕杀。尽量减少与禽类接触,勿食病死鸡。有条件时可以接种禽流感疫苗,目前人禽流感疫苗正在研究中,市场上尚无临床可用的禽流感疫苗。如果必须接触病禽或患禽流感的患者,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房间通风、戴好口罩和洗手等。
SARS和禽流感的治疗一方面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另一方面是进行生命支持治疗,帮助患者度过病程的极期,使患者获得康复的机会。另外要加强对症和营养支持治疗。
可怕的是掉以轻心
王广发主任强调,SARS和禽流感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们掉以轻心,特别是在早期若没有控制疫情的蔓延,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作为个人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接触了可疑的患者,要报告疾控部门,配合相关部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如果怀疑自己染上了这些疾病,要尽量避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相应的调查取样工作;就诊时最好戴口罩,并告知医务人员,以便他们尽早采取隔离措施,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