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28551
重“仿制”缺创新药物 中国医药研发路在何方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5日 中国医药报
我国医药研发模式待创新,八大途径可供选择
     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而对于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我国制药行业来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选择怎样的研发模式来推动技术进步,使企业的新药研发步入良性循环,是决策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我国医药研发模式待创新

    自1867年德国的BASF化工公司为了开发染料技术,创建全球第一个企业研发部门以来,研发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的部门而存在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其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初期,研发模式基本上为科学家主导,或研发业务支持业务需求。企业界的研究实践效法高校研究而进行,研发成果是大众都可以利用的公共产品。不过,研发者对于这些成果的商业性开发不够重视,例如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他一开始并没有将其注册为专利。

    到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战略研究的深入和大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研发逐步过渡到策略层面,企业的研发模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包括延揽投资手段大量取得技术专利等。

    当前,医药研发管理方法和研发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一定来自于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以策略联盟来推动技术创新反而更符合企业的利益。如美国研发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及大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合作开发;而企业自身更注重于研究开发的绩效、研究开发和市场的结合、研究开发的战略性等。

    但是,目前,中国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基本仍属于生产型企业,主要采用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流行的生产链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仿制”药品重复度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产品开发缺乏战略重点,只是被动跟进市场,看见哪些药有利可图,就蜂拥而上生产那些产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