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财经.知本
编号:11283594
向“一揽子”说不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5日 《中国医药报》 2005.11.15
     新药研发不足,个中原因无数。体制遗留问题、企业规模限制、科研市场缺失、资本投入甁颈、资源无效配置……每一条都切中要害,亟待解决。但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条分缕析,细化轻重缓急并不容易。事实上,在研发驱动热情的背后,更多的企业将产业崛起的希望寄托于“资本增容”。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和民间资本融入的呼声越来越高,仿佛以资本催生出与跨国药企相抗衡的研发实力后,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这种期望并不切合实际。

    “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效果取决于主动方操作力。制药行业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特点。举例来说,2003年,美国惠氏的研发投入为20亿美元,百时美施贵宝为23亿美元,阿斯利康投入达35亿美元。这样的投入对于中国本土的制药企业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我国新药研发的资金目前仍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其数额极为有限。与此同时,新药研发成功率不足三十万分之一,整个过程长达8年以上,耗用6~10亿美元资金。技术性风险同时向融资渠道和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延伸,新药研发对于尚显稚嫩的民间资本而言危机重重。

    即使资本决定论在现实面前已变得苍白无力,业界对于“一揽子”方案热衷依旧。这种执著彰显“中国人向上的愿望”和某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研发时“50%利润率”的期望,研发中“70%投入打水漂”的艰辛,新药上市后“只有1/3才能真正产生利润”的现实,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希望与失望的快速转换中备尝“创新怪圈”的苦果。贯穿始终的利润独享美梦,更让他们的研发模式充满着诱惑和虚幻。

    放弃全部,追逐较有把握的一段,这种选择对于中国医药研发来说,更为理性也更为实际。

    “德彪模式”为这种选择提供了一个佐证。问题多,难度大,解决的关键不是“我要做什么”,而是“我不做什么”。巨额研发投入不需再靠原始积累获得。强化人力资源优势,物化消耗优势,以及“中国药物研发能力发展很快,尤其是在临床研究方面,基本上跟国际上达到了同一水平”的态势,虽不足以消弭“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的差距,但已打下促成跨国资本流牒图由詈献鞯幕 U?br>种合作又成为学习“国际新药研发法规和欧美国家的注册要求”,了解“中国的法规与国际标准存在的差异,注意国际规范”的重要环节。与带有贪大求全色彩的“一揽子”方案相比,功能学派的“外溢”理论更具参考价值。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总裁柯石谛说过,中国在新药研发方面有许多极具吸引力的构想,问题是资金不足和未来的市场不够大。与跨国企业合作正好可以弥补这两个不足。日本的医药产业曾普遍采用这一模式——本土公司与跨国公司合作开发新药,本土市场由日本公司掌握,而其他市场则交给合作的跨国企业开拓。这样一来,研发阶段双方共同投入,新产品上市后共同开辟市场,共同分享利益。ZT-1的成功,是“借船出海”的又一成功范例。

    我们关注“德彪模式”,因为在我国的新药研发道路上,观念的改变、视野的拓展和模式的选择与获得资金同样重要。

    (简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