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热转气发微
张智龙,1961年8月出生,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曾师从津门名医李振华、李毓麟教授;现师从张伯礼教授和攻读石学敏院士博士生。现为天津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在针灸腧穴学、刺灸法学及老年病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创立了“调理脾胃针法”、“意气针法”、“动静针法”、“调神益智针法”。发表论文44篇,参编著作2部。主持研究完成7项课题,均获国家科委成果证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目前仍有2项局级课题和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正在研究中。在多年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确立了以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并发症为临床研究目标和学术发展方向。
“透热转气”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其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可见“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入营分时期的治疗原则。说明热邪虽入营分,犹可开达转出气分而解。具体治法叶氏例举:“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掺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说明热邪入营后,在清营凉血基础上,可根据滞碍营热外达的不同病邪,选用不同的方法,祛除热邪,宣畅气机,使营热外达。如属无形之热,以竹叶、银花、连翘辛凉宣透风热;有形之湿热,以花露芳香透化湿热;大便不通,但无腑实者,以金汁或人中黄去其壅塞,透达滞热;食滞不化者,以山楂、神曲、麦芽去积开达,透达食滞;痰阻血瘀者,以贝母、胆星、竹沥或丹皮、赤芍化痰活血,透达瘀热。如此等等,针对其病因而施治,使气机通畅,营热之邪有其出路,热自外达。透热转气成功的标志是身热渐退,神清气爽,脉静苔生。以上是“透热转气”的本义,但细细推敲,却从中体会到其重视阴精和给邪以出路的深刻内涵。
, http://www.100md.com
一、体现了温病学家重视阴津的思想
温热病由于感受的是温热邪气,热势燎原,最易灼伤阴液,温病发展进程从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步步伤其阴,阴液一伤,变证峰起,而留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阴津对温热病的发展至关重要。故温病的治疗强调泄热存阴,始终以清泄热邪来保津,泄热是手段,存阴是目的,需处处、步步顾护其津液。《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就是强调保护体内阴津对防治温病的重要意义,因而历代温病学家皆重视“救阴”。“透热转气”正是体现了此思想。其意就是将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通过清泄气分热邪,使气分热势降低,气机条畅,营热外达。这样一可防止热邪损伤营分的津液,不给热邪伤阴的环境;二可防止苦寒清热之品,在营分祛邪时,苦燥伤阴,寒凉遏邪,正所谓“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吴鞠通),吴鞠通深解叶氏之意,在邪热入营时,以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其中以咸寒之犀角清心凉营,以甘寒之生地、麦冬,甘咸寒之元参清热滋阴,而以苦寒之竹叶、银花、连翘辛凉宣透,透热转气,去黄连既防苦燥伤阴,又防导邪深入也。体现了温病泄热不能纯用苦寒,以甘寒为先,以泄热为用,保津为本,重视阴津的思想。
, 百拇医药
二、体现了温病学家给邪出路的思想
温病是感受温邪所致,祛除温邪为治疗温病的第一要务,或透风于外,或渗湿于下,或攻逐于里,务求给邪以出路,以保津、生津、不伤津。如温邪在表,宜辛凉透表,使邪与汗并而从外解,不可过用寒凉之品,以免凉遏,邪不外透,所谓“在卫汗之可也。”热邪初入气分者,宜清轻宣透,热深者以白虎汤重用辛寒之石膏,达热出表,引邪外出,所谓“到气才可清气”,“才可”二字提示清气之品不可早用,以防寒凉早投遏邪不解;邪入血分,耗血不补血,动血不止血,尤其不能用炭类药,即是防止恋邪留寇。甚至斑疹的治疗,亦是给邪以出路,如发疹者,以银翘散加减,辛凉轻宣透毒,使易出易尽,导邪出阴;发斑者以化斑汤,清化血肉中邪;内壅甚斑疹隐隐者,以承气通腑泄热,内壅一通,斑疹渐出。如此等等,反映出温病祛邪,务求给邪以出路。而“透热转气”法也体现了给邪以出路的思想。其以银花、连翘、竹叶轻清透热,使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同时“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总之,或宣郁透表,或辛寒宣泄,达邪于外,或通腑泄热,或泄卫透络,总以透邪外出为要。, 百拇医药(张智龙 天津市中医医院)
“透热转气”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其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可见“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入营分时期的治疗原则。说明热邪虽入营分,犹可开达转出气分而解。具体治法叶氏例举:“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掺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说明热邪入营后,在清营凉血基础上,可根据滞碍营热外达的不同病邪,选用不同的方法,祛除热邪,宣畅气机,使营热外达。如属无形之热,以竹叶、银花、连翘辛凉宣透风热;有形之湿热,以花露芳香透化湿热;大便不通,但无腑实者,以金汁或人中黄去其壅塞,透达滞热;食滞不化者,以山楂、神曲、麦芽去积开达,透达食滞;痰阻血瘀者,以贝母、胆星、竹沥或丹皮、赤芍化痰活血,透达瘀热。如此等等,针对其病因而施治,使气机通畅,营热之邪有其出路,热自外达。透热转气成功的标志是身热渐退,神清气爽,脉静苔生。以上是“透热转气”的本义,但细细推敲,却从中体会到其重视阴精和给邪以出路的深刻内涵。
, http://www.100md.com
一、体现了温病学家重视阴津的思想
温热病由于感受的是温热邪气,热势燎原,最易灼伤阴液,温病发展进程从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步步伤其阴,阴液一伤,变证峰起,而留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阴津对温热病的发展至关重要。故温病的治疗强调泄热存阴,始终以清泄热邪来保津,泄热是手段,存阴是目的,需处处、步步顾护其津液。《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就是强调保护体内阴津对防治温病的重要意义,因而历代温病学家皆重视“救阴”。“透热转气”正是体现了此思想。其意就是将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通过清泄气分热邪,使气分热势降低,气机条畅,营热外达。这样一可防止热邪损伤营分的津液,不给热邪伤阴的环境;二可防止苦寒清热之品,在营分祛邪时,苦燥伤阴,寒凉遏邪,正所谓“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吴鞠通),吴鞠通深解叶氏之意,在邪热入营时,以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其中以咸寒之犀角清心凉营,以甘寒之生地、麦冬,甘咸寒之元参清热滋阴,而以苦寒之竹叶、银花、连翘辛凉宣透,透热转气,去黄连既防苦燥伤阴,又防导邪深入也。体现了温病泄热不能纯用苦寒,以甘寒为先,以泄热为用,保津为本,重视阴津的思想。
, 百拇医药
二、体现了温病学家给邪出路的思想
温病是感受温邪所致,祛除温邪为治疗温病的第一要务,或透风于外,或渗湿于下,或攻逐于里,务求给邪以出路,以保津、生津、不伤津。如温邪在表,宜辛凉透表,使邪与汗并而从外解,不可过用寒凉之品,以免凉遏,邪不外透,所谓“在卫汗之可也。”热邪初入气分者,宜清轻宣透,热深者以白虎汤重用辛寒之石膏,达热出表,引邪外出,所谓“到气才可清气”,“才可”二字提示清气之品不可早用,以防寒凉早投遏邪不解;邪入血分,耗血不补血,动血不止血,尤其不能用炭类药,即是防止恋邪留寇。甚至斑疹的治疗,亦是给邪以出路,如发疹者,以银翘散加减,辛凉轻宣透毒,使易出易尽,导邪出阴;发斑者以化斑汤,清化血肉中邪;内壅甚斑疹隐隐者,以承气通腑泄热,内壅一通,斑疹渐出。如此等等,反映出温病祛邪,务求给邪以出路。而“透热转气”法也体现了给邪以出路的思想。其以银花、连翘、竹叶轻清透热,使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同时“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总之,或宣郁透表,或辛寒宣泄,达邪于外,或通腑泄热,或泄卫透络,总以透邪外出为要。, 百拇医药(张智龙 天津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