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权威性高、实用性好的中医辞书——读《中医大辞典》第二版
从1973年《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出版至1995《中医大辞典》合编第一版出版历时20年余,到今天我看到这本书墨飘香《中医大辞典》第二版又是10年。30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白驹过隙,但用以检验一部工具书的优劣大致已经可以了。30年来,《中医大辞典》获得了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著作类)三等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国内外读者反映良好。说明这是一部权威性高、实用性好,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经得起实践与时间检验的辞书。
它的权威性寓于它的广泛性之中。此书的编纂出版是国家卫生部医学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以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体现了全国中医药界广泛而良好的合作,全国许多知名的中医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的知名中医药专家200多人参与这一项工作。可以说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次空前成功的团结壮举,是尊重专家,尊重知识,积集体智慧,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工作的典范。
它的学术性寓于它的严谨性之中。此书的编辑过程体现了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的编写始于1974年2月,在立项之前,作为主编单位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工具书编撰方面就有着良好的研究基础与合作基础,1973年出版的极受欢迎的《中医名词述语选释》就是由他们合作完成的。立项之后,他们又将《中医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分作三步走。1979年3月,先完成了该辞典的普及试用版——《简明中医辞典》;1981~1987年间,又先后出版了《基础理论分册》、《中药分册》、《内科分册》等8个分册,分别作为各学科辞书的试用本及征求意见本。此后,又经过8年的艰苦工作,完成了统筹安排、增新纠错、规范释文、提高质量的合编系统工程,《中医大辞典》由郭沫若先后题写书名,于199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问世。至今,又是10年过去了。中医药在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在国家快速发展繁荣昌盛的大背景下,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下,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尤其近些年来由国家科技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开展的中医药科技名词术语审定、中医病名及证候指南、规范、标准研究、中药材质量标准、饮片炮制规范研究、现代剂型规范研究、中医药规划教材编写、若干中医药专科辞典出版,以及近10年来中医药事业的进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中医新疗法等相继出现,对中医名词术语及其概念内涵的阐释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大辞典》又相应做了新的修订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我欣喜地看到,在《中医大辞典》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从主编到编写人员均补充了新生力军,为这一全面系统的中医工具书注入了新的活力。
, 百拇医药
它的实用性首先寓于它的原创性之中。近来,中医药界进行了什么是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讨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医药的优势在于它的原创成果与原创思维。《中医大辞典》的编纂很大程度地关注到中医药学的原创性,收词以来自于中医古典医著的名词术语为主,并且注明原始出处以反映它的原创含义。它的实用性又寓于它的规范性之中。当前,全球科学观念发生了变化,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中医学有着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得比较好的一个学科。所以,人们对传统医学,尤其是对中医学有了新认识,有了更大的包容与兴趣。而我们的学科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学科本身的规范化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中医大辞典》注意到了本土化、原创性,同时在规范辞典格式、规范释文表述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种翻译本、翻印本、易名本、英文节译本在其他地区与国家的出版说明了它的国际影响。
它的长久时效寓于它的与时俱进之中。前面已经说过,在立项研究到《中医大辞典》出版之时的20年内,它已经出版4种不同的版本。而在10年之后的今天,它又经过新一轮的修订。这样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知识不断地更新,团队不断地交替。《中医大辞典》的研究者已经清醒地看到了,中医药辞典的编纂工作是一个朝向完美目标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正是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使它经受了实践与时间的考验而保持长久的时效。当然,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也还不是白璧无瑕,追随时代的步伐总需进一步修正与充实,这使我们开始了对第三版的期待。
勿庸置疑,这是一部值得放在案头的好书。对于新一代中医人才的培养,我曾倡导“读经典,做临床”。如何将古代的经典使用到今天的临床,我想到:这部《中医大辞典》应该是一件应手的工具。, 百拇医药(王永炎)
它的权威性寓于它的广泛性之中。此书的编纂出版是国家卫生部医学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以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体现了全国中医药界广泛而良好的合作,全国许多知名的中医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的知名中医药专家200多人参与这一项工作。可以说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次空前成功的团结壮举,是尊重专家,尊重知识,积集体智慧,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工作的典范。
它的学术性寓于它的严谨性之中。此书的编辑过程体现了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的编写始于1974年2月,在立项之前,作为主编单位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工具书编撰方面就有着良好的研究基础与合作基础,1973年出版的极受欢迎的《中医名词述语选释》就是由他们合作完成的。立项之后,他们又将《中医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分作三步走。1979年3月,先完成了该辞典的普及试用版——《简明中医辞典》;1981~1987年间,又先后出版了《基础理论分册》、《中药分册》、《内科分册》等8个分册,分别作为各学科辞书的试用本及征求意见本。此后,又经过8年的艰苦工作,完成了统筹安排、增新纠错、规范释文、提高质量的合编系统工程,《中医大辞典》由郭沫若先后题写书名,于199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问世。至今,又是10年过去了。中医药在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在国家快速发展繁荣昌盛的大背景下,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下,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尤其近些年来由国家科技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开展的中医药科技名词术语审定、中医病名及证候指南、规范、标准研究、中药材质量标准、饮片炮制规范研究、现代剂型规范研究、中医药规划教材编写、若干中医药专科辞典出版,以及近10年来中医药事业的进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中医新疗法等相继出现,对中医名词术语及其概念内涵的阐释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大辞典》又相应做了新的修订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我欣喜地看到,在《中医大辞典》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从主编到编写人员均补充了新生力军,为这一全面系统的中医工具书注入了新的活力。
, 百拇医药
它的实用性首先寓于它的原创性之中。近来,中医药界进行了什么是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讨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医药的优势在于它的原创成果与原创思维。《中医大辞典》的编纂很大程度地关注到中医药学的原创性,收词以来自于中医古典医著的名词术语为主,并且注明原始出处以反映它的原创含义。它的实用性又寓于它的规范性之中。当前,全球科学观念发生了变化,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中医学有着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得比较好的一个学科。所以,人们对传统医学,尤其是对中医学有了新认识,有了更大的包容与兴趣。而我们的学科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学科本身的规范化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中医大辞典》注意到了本土化、原创性,同时在规范辞典格式、规范释文表述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种翻译本、翻印本、易名本、英文节译本在其他地区与国家的出版说明了它的国际影响。
它的长久时效寓于它的与时俱进之中。前面已经说过,在立项研究到《中医大辞典》出版之时的20年内,它已经出版4种不同的版本。而在10年之后的今天,它又经过新一轮的修订。这样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知识不断地更新,团队不断地交替。《中医大辞典》的研究者已经清醒地看到了,中医药辞典的编纂工作是一个朝向完美目标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正是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使它经受了实践与时间的考验而保持长久的时效。当然,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也还不是白璧无瑕,追随时代的步伐总需进一步修正与充实,这使我们开始了对第三版的期待。
勿庸置疑,这是一部值得放在案头的好书。对于新一代中医人才的培养,我曾倡导“读经典,做临床”。如何将古代的经典使用到今天的临床,我想到:这部《中医大辞典》应该是一件应手的工具。, 百拇医药(王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