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编号:10829932
航天救护:鲜为人知的故事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7日 《健康时报》 2005.11.17
     健康时报记者 王纯 特约记者 徐青

    回舱门打开,对讲机传来命令:“航天员身体有伤情,建议被动出舱,进入医疗救护程序!”在指定位置待命的医疗救护队迅速行动。

    这是“神六”上天前夕,医疗救护队在主着陆场进行的一次整体实战演练。队员们向记者描述了演练的情形———

    “航天员意识不清,躁动。”

    “吸氧,迅速抬入直升机。”

    “剖去航天服,立即检伤。心电监测、给氧,保持呼吸道畅通,建立静脉通道。”

    “报告伤情。”

    “右侧瞳孔大于左侧,双侧光反射迟钝……”

, http://www.100md.com     “报告初步诊断。”

    “颅脑外伤……”

    “立即救治。”

    “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完毕。”

    “心电监护完毕。”

    “静脉通道建立完毕。”

    “静推地塞米松40mg。”

    “报告指挥长:航天员现场救护工作完成,病情稳定,初步诊断01号航天员为……请求护送后方医院。”

    “后方医院!后方医院!听到请回答!”两架直升机在邹德威队长的呼叫声中卷起滚滚沙尘,飞出了人们的视线……

    精益求精只为万分之一的可能
, http://www.100md.com
    这支医疗救护队的12名队员全部由解放军306医院的专家组成,包括普外、烧伤、骨科、脑外、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护理等各个专业的精英。

    邹队长告诉记者:如果航天员回到地面后健康、主动地出舱,那么将由医监医保小组负责航天员的护理;如果航天员出现了受伤的情况,医疗救护队将立刻投入战斗。尽管美、俄航天大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外的宇航员在太空的停留时间已达到800多天,但面对恶劣的宇宙环境,航天医学保障仍面临不少未知数。

    邹队长说:“主着陆场是飞船正常返回的理论落点,航天英雄将在这里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整个任务过程的最后环节将在这里完成。只要返回舱着陆正常,航天员主动出舱,医疗救护队伍就派不上用场,但如果航天员是被动出舱,那么此次航天飞行的巨大句号就将由医疗救护队来完成。医疗救护队要做的就是充分估计各种情况,并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

    从“神一”到“神四”,虽然并没有载人,但邹德威和他的部下组成的医疗救护队却始终处在载人飞船的应战状态中,为的就是给以后真正的载人航天做准备。
, http://www.100md.com
    救护队在每次演练中都力求精益求精,队员们知道,尽管自己千辛万苦做好了准备,真正能用上的可能微乎其微,但就是这几乎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们也要绝对避免发生。正是通过反复、全程、实打实的演练,并对在实战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可能反复研讨,邹德威和救护队员们才将一切应对举措烂熟于心。

    ICU搬到直升机上

    然而,就在“神五”发射前3个月的一次实战演习中,邹德威突然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让这位一向沉着冷静的将军焦急不安、不思寝食。

    这次实战演习的地点就定在内蒙古草原阿木古郎牧场的理论着陆点。由于飞船进入大气层以后,会受到风向和风速的影响,所以飞船的主着陆场是一个以理论着陆点为中心,长120公里、宽80公里的经纬度坐标的全部范围,飞船可以落在这个范围的任何一个位置。演习中,邹德威率领的救护队在距离以理论着陆点为中心、半径为10公里以外的区域集结待命。当实际着陆点的坐标信号发出以后,他们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冲向这个目标,可是由于草原上缺少参照物,为了寻找这个实际着陆点,他们在车上颠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才赶到,队员们都快被颠散架了。这个情况大大出乎邹德威的意料。他问总指挥:“从‘神一’到‘神四’,寻找实际着陆点用了多长时间?”总指挥告诉他:“最快半小时,最慢的是‘神二’,用了三四个小时。”
, 百拇医药
    邹德威顿时脑海中一片空白———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医学急救有“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的说法,航天员最可能出现的伤病,如冲击、碰撞、高温、燃烧等各种物理性损伤、气体中毒、减压病等,都必须立即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等医疗救护;因太空飞行而可能引起的循环改变、血液细胞成分变化、免疫功能改变等特定的情况,也必须马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处理……总之,争分夺秒才能赢得生命!但如果是几小时后才能找到伤员,那么这必将会失去抢救的最佳时间,伤员可能会因大量失血而死亡,医疗救护队所有的努力有可能统统化为乌有!怎么办?邹德威和专家们苦寻解决方法。

    在此前,救护平台设置在车辆上面,这可不是普通的救护车:德国进口奔驰的底盘,车上配有最先进的ICU手术室所有的设备。可通过这次实战演习,有一点明确了:车上救护是行不通的!于是邹德威提议:将救护平台移到直升机上。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一、出于安全考虑,氧气罐绝对不允许被带上直升机;二、直升机震颤得很厉害,如何能做手术?三、直升机上噪音很大,彼此之间大声说话都听不清,如何传达急救命令?
, 百拇医药
    经过反复论证,指挥部最终决定:将直升机作为第一救护平台,主要任务是对伤者进行先期救护,同时确保将伤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转送到汽车救护平台上接受急救手术。就这样,前两个问题解决了。那第三个问题呢?

    专家们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好几天。可当解决方案出来时,邹德威笑了。他给记者讲了个笑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中飞行时,笔写不出字来,因为在失重状态下,笔芯里的液体是不流动的,于是美国航天科学家开始着手研究一种能写出字来的笔。然而,这个难题竟然被俄罗斯轻易地给解决了,其实很简单:改成铅笔不就行了!这个故事让我们的救护队员受到启发,他们针对直升机噪音大所做出的解决方案是:准备一个小黑板,用简短的语言写上要表达的话,对方领悟意思后,做一个OK的手势。”

    就这样,在“神五”发射前3个月,救护平台从汽车搬到了直升机上。机上配备了麻醉机、吸引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手术器械包等各类急救物品和药品,并对所有的救护器械进行了安装固定,整个机舱相当于“移动的ICU”。
, 百拇医药
    “神五”着陆后,地面搜救人员迅速打开返回舱门,杨利伟向总指挥报告后,邹德威问他身体感觉如何?杨利伟说:“我想撒尿。”邹德威长舒了一口气,这个回答表明杨利伟一切正常。

    希望永远是“看热闹”的队伍

    有了“神五”实战经验的基础,救护队特意从国外购进了冲气式夹板代替传统的石膏,专门用于伤者骨折时的伤位固定,刚穿上的时候是软的,但随着气筒往里充气,它会变得越来越硬,最后直到全部变僵。直升机上不能使用交流电,而通常给呼吸机配置的电池只能用1个小时,而估算伤员的运载和急救可能需要2小时,于是他们又专门研制出一种外置电池,和原先的电池加起来便可确保连续使用2小时以上。通常在医院手术室里有来自4个方向的照明灯,而救护直升机和车载救护平台上,手术照明灯只能安装3个,亮度比医院里的手术室差很多,于是他们便将传统手术帽改成头上有照明装置的帽子,像是矿井里的安全帽,这样照明的亮度便与医院手术室基本一样。救护队还从军事科学院买来新的科研成果———折叠式急救担架,平时它可以折成一个小包裹背在身上,方便又实用。还有温度的问题,有的药物在低温状态下会因凝结而失去作用,比如用于脑外伤脱水的一种制剂甘露醇,它在10℃左右便会结晶,而“神四”返回时,现场室外气温在零下30℃左右,这样液体早就冻成了冰块儿,根本无法正常使用。为了让甘露醇一直保持液化状态,专家们每人在贴身口袋里都装了一袋。
, 百拇医药
    2005年10月12日9时,承载着费俊龙、聂海胜的神舟六号飞船在祖国西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9时16分左右,担任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白岩松向世人宣告:随着神舟六号的成功升空,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工作随即启动———其他副着陆场、应急落点的任务解除,因为飞行非常安全。

    完成了火箭助推等飞船先期任务的人员可以欢呼,而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因为对医疗队来说,飞船发射意味着胜利在望,而安全返回才意味着胜利在握。“我们就像准备得特别充分的高考学生,就等着高考时刻了!”邹德威和他的部下们心情紧张,但是沉着备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救护队在“神六”发射前已经现场演练了4次。

    执行“神六”救护任务时,解放军306医院共派出了5个应急救护小组,包括太平洋上的远望号都配备了应急救护人员。根据任务特点,“神六”救护直升机共有两架,分别负责一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血型分别为O型和AB型,供这两位航天员急用的血浆早已在发射前就从北京带到了着陆场。而为了争取时间,所有可能需要的药品和药液都已提前准备好,随时可用。
, 百拇医药
    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安然落地,邹德威从耳机里清晰地听到1号航天员费俊龙发出的声音:“飞船安全着陆,航天员身体正常!”仅仅10分钟,邹德威所乘坐的搜救直升机就赶到飞船着陆点。1号航天员费俊龙和2号航天员聂海胜精神饱满地走出了舱门,面带笑容,不断向人们挥手致意。

    在听到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的报告时,邹德威久悬的心终于落了地。像上次“神五”一样,在看到航天员安全出舱以后,邹德威带领医疗队悄然撤离。

    作为航天工程生命保障系统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医疗救护队所有的准备几乎用不上,但却永远少不了。邹德威告诉记者:针对“神六”采取两人多天飞行、且在夜间回收等具体情况,他们研究制订了航天员可能发生的8种伤情预案和细则,构建了一整套医疗救护程序。邹德威高兴地对记者说:“好在所有的应急救护准备都没派上用场,希望我们永远是一支‘看热闹’的队伍。”

    (图为在“神六”发射前夕,航天救护队员正在飞船的理论着陆点进行紧, 百拇医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胜利返航,已经过去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