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在诊治子宫内膜息肉中的临床价值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宫腔镜在诊治子宫内膜息肉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3年1月~2004年1月因子宫异常出血就诊行宫腔镜检查,术中及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87例诊治病例。结果 采用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既明确了诊断,同时又对疾病进行了治疗,且确诊率较盲目刮宫及超声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宫腔镜是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手术
随着微创医学的开展,妇科手术也日趋微创化,宫腔镜即是微创外科的一种手术方式。它以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手术时间短,治疗效果好而被医患双方所接受,它不但提高了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率,而且在诊断的同时还可对此病进行治疗。现将我院采用宫腔镜手术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87例病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4年1月因子宫异常出血行宫腔镜检查者98例,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回报为子宫内膜息肉者87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为45~47岁,合并有高血压9例,糖尿病6例,心脏病(经麻醉师会诊后行手术)4例。
1.2 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标准 宫腔镜下诊断依据《妇科内镜学》为标准[1],镜下见子宫内膜息肉为突出子宫内膜表面的结节,由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外表呈现细长的圆锥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如有炎症或坏死,颜色可为暗红或黄白色,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可分为增生型息肉、功能型息肉、萎缩型息肉、腺瘤型息肉。病理学依据《妇产科病理学》[2]为标准。内膜息肉是由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的肿块,有蒂向宫腔突出。显微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由腺体及间质组成,表面为立方形或低柱状上皮,间质水肿,腺体或多或少,毛细血管增生,有纤维母细胞及炎性细胞。间质常纤维化、胶原化,并有成簇的厚壁血管,息肉内的腺体与周围内膜的腺体可同步周期性变化,也可不同步表现或出现周期性变化[1]。
1.3 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常规完善术前化验及做好术前准备,采用静脉全麻,嘱病人禁食6h,术后抗炎治疗3天。
1.4 手术方式 术中采用静脉全麻,手术器械为日本Olympus公司的HYF-P和HYF-IT型纤维宫腔镜和4.5mm、5.5mm连续灌流宫腔镜检查镜。膨宫液为5%葡萄糖液,设定膨宫压力为13.3kPa,流速为100~120ml/min,电切功率80~100W,电凝功率60~80W,在宫腔镜直视下行电切术。
1.5 手术步骤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冲洗、消毒手术野,铺巾、导尿,扩宫后置镜检查宫腔,术中如见突出子宫内膜表面的有蒂的赘生物即用电切环自根蒂部逐枚切除,送病理化验。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行宫腔镜检查者98例 ,其中87例术中见为子宫内膜息肉,术后病理回报也完全符合。平均手术时间20.32±0.44min,出血量30.11±0.54ml,平均住院天数3~4天。其余11例中,黏膜下子宫肌瘤3例,宫颈息肉4例,子宫内膜增生症3例,分泌期内膜1例。
2.2 手术并发症 无1例感染、大出血、子宫穿孔、宫腔粘连、周围脏器损伤、过度水化综合征等并发症。
2.3 病理结果 87例切除组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其中单发54例,多发33例。87例子宫内膜息肉,大小不等,形态不同,最小为0.2~0.4cm,大者长8cm。
3 讨论
3.1 宫腔镜是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最佳方法 宫腔镜手术在我国属于近 10年来开展起来的新兴妇科新技术,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痛苦小,出血少,不影响卵巢功能,可保留生育功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疗完全等诸多优点。子宫内膜息肉既往的诊断方法为刮宫后送病理,但刮宫是在盲视下操作,不能确保将子宫内膜息肉全部或完全根除,效果欠佳,临床症状得不到改善,而宫腔镜手术则能在直视下将息肉自根蒂部全部、完整地切除而不影响其余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可预防其持续存在及复发[1]。
3.2 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经济效益 对年轻患者,宫腔镜手术不损伤卵巢功能,且能保留子宫,不影响夫妻生活。对年老、有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长时间开腹手术者,采用此种治疗方法,手术风险系数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手术费用较开腹手术明显降低,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3.3 宫腔镜提高了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率 子宫内膜息肉传统的诊断方法是超声检查、刮宫或子宫切除后才能确诊。宫腔镜为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开辟了新的途径。宋伊丽[3]报道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与病理符合率为41.7%。超声虽是无创伤、操作方便的诊断方法,但假阴性率高。宫腔镜是目前唯一能够在直视下检查子宫内膜生理与病理改变的诊断方法[4]。对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部位、大小、数目做出准确判断,同时还可对子宫内膜息肉应用电切环行切除手术。
3.4 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白色光滑,有光泽,可见到较粗的树枝状血管或走行规则的血管网,其表面内膜肥厚时常难以与子宫内膜息肉相鉴别。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时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呈台状或息肉状隆起,表面光滑,不透明,也难以与子宫内膜息肉相鉴别。因此,子宫内膜息肉不能单凭宫腔镜检查作为最终诊断,应将手术切除组织全部行病理检查,这样既能明确诊断,又能排除恶性变问题。
【参考文献】
1 夏恩兰. 妇科内镜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139
2 陈忠平.妇产科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05-125.
3 宋伊丽.子宫内膜息肉超声病理对照分析.浙江预防医学,1997,91(41):32-34
4 段华.宫腔镜应用范围、变化及发展趋势.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1):650-653
作者单位: 101300 北京,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妇产科
(编辑:若 木), http://www.100md.com(纪春华)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手术
随着微创医学的开展,妇科手术也日趋微创化,宫腔镜即是微创外科的一种手术方式。它以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手术时间短,治疗效果好而被医患双方所接受,它不但提高了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率,而且在诊断的同时还可对此病进行治疗。现将我院采用宫腔镜手术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87例病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4年1月因子宫异常出血行宫腔镜检查者98例,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回报为子宫内膜息肉者87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为45~47岁,合并有高血压9例,糖尿病6例,心脏病(经麻醉师会诊后行手术)4例。
1.2 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标准 宫腔镜下诊断依据《妇科内镜学》为标准[1],镜下见子宫内膜息肉为突出子宫内膜表面的结节,由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外表呈现细长的圆锥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如有炎症或坏死,颜色可为暗红或黄白色,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可分为增生型息肉、功能型息肉、萎缩型息肉、腺瘤型息肉。病理学依据《妇产科病理学》[2]为标准。内膜息肉是由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的肿块,有蒂向宫腔突出。显微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由腺体及间质组成,表面为立方形或低柱状上皮,间质水肿,腺体或多或少,毛细血管增生,有纤维母细胞及炎性细胞。间质常纤维化、胶原化,并有成簇的厚壁血管,息肉内的腺体与周围内膜的腺体可同步周期性变化,也可不同步表现或出现周期性变化[1]。
1.3 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常规完善术前化验及做好术前准备,采用静脉全麻,嘱病人禁食6h,术后抗炎治疗3天。
1.4 手术方式 术中采用静脉全麻,手术器械为日本Olympus公司的HYF-P和HYF-IT型纤维宫腔镜和4.5mm、5.5mm连续灌流宫腔镜检查镜。膨宫液为5%葡萄糖液,设定膨宫压力为13.3kPa,流速为100~120ml/min,电切功率80~100W,电凝功率60~80W,在宫腔镜直视下行电切术。
1.5 手术步骤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冲洗、消毒手术野,铺巾、导尿,扩宫后置镜检查宫腔,术中如见突出子宫内膜表面的有蒂的赘生物即用电切环自根蒂部逐枚切除,送病理化验。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行宫腔镜检查者98例 ,其中87例术中见为子宫内膜息肉,术后病理回报也完全符合。平均手术时间20.32±0.44min,出血量30.11±0.54ml,平均住院天数3~4天。其余11例中,黏膜下子宫肌瘤3例,宫颈息肉4例,子宫内膜增生症3例,分泌期内膜1例。
2.2 手术并发症 无1例感染、大出血、子宫穿孔、宫腔粘连、周围脏器损伤、过度水化综合征等并发症。
2.3 病理结果 87例切除组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其中单发54例,多发33例。87例子宫内膜息肉,大小不等,形态不同,最小为0.2~0.4cm,大者长8cm。
3 讨论
3.1 宫腔镜是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最佳方法 宫腔镜手术在我国属于近 10年来开展起来的新兴妇科新技术,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痛苦小,出血少,不影响卵巢功能,可保留生育功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疗完全等诸多优点。子宫内膜息肉既往的诊断方法为刮宫后送病理,但刮宫是在盲视下操作,不能确保将子宫内膜息肉全部或完全根除,效果欠佳,临床症状得不到改善,而宫腔镜手术则能在直视下将息肉自根蒂部全部、完整地切除而不影响其余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可预防其持续存在及复发[1]。
3.2 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经济效益 对年轻患者,宫腔镜手术不损伤卵巢功能,且能保留子宫,不影响夫妻生活。对年老、有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长时间开腹手术者,采用此种治疗方法,手术风险系数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手术费用较开腹手术明显降低,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3.3 宫腔镜提高了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率 子宫内膜息肉传统的诊断方法是超声检查、刮宫或子宫切除后才能确诊。宫腔镜为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开辟了新的途径。宋伊丽[3]报道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与病理符合率为41.7%。超声虽是无创伤、操作方便的诊断方法,但假阴性率高。宫腔镜是目前唯一能够在直视下检查子宫内膜生理与病理改变的诊断方法[4]。对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部位、大小、数目做出准确判断,同时还可对子宫内膜息肉应用电切环行切除手术。
3.4 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白色光滑,有光泽,可见到较粗的树枝状血管或走行规则的血管网,其表面内膜肥厚时常难以与子宫内膜息肉相鉴别。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时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呈台状或息肉状隆起,表面光滑,不透明,也难以与子宫内膜息肉相鉴别。因此,子宫内膜息肉不能单凭宫腔镜检查作为最终诊断,应将手术切除组织全部行病理检查,这样既能明确诊断,又能排除恶性变问题。
【参考文献】
1 夏恩兰. 妇科内镜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139
2 陈忠平.妇产科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05-125.
3 宋伊丽.子宫内膜息肉超声病理对照分析.浙江预防医学,1997,91(41):32-34
4 段华.宫腔镜应用范围、变化及发展趋势.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1):650-653
作者单位: 101300 北京,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妇产科
(编辑:若 木), http://www.100md.com(纪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