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大观
编号:10951477
针灸疗法与针灸铜人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24日 云宫药香
     针灸疗法和针灸铜人

    针灸是中医的特殊疗法,是中国人民的一项发明创造。针法是用金属制的针刺人人体一定穴位,再运用搓捻、提插、留针等手法,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灸法是把艾绒制成艾炫或艾条,点燃后用于温灼一定穴位的皮肤,有活血、散寒等作用。针法与灸法常结合使用,又都是按照经烙穴位操作,故合称针灸。

    针灸的起源不完全清楚。针法起源于贬石,即以石刺病。大概是在劳动或生活中,有棱角的石头偶然碰到身体某一部位,结果减轻了原有的某种病痛。这样的经验积累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尖尖的石头刺身体一定部位以治病,这就是贬石疗法。由贬石疗法,又发展到用骨针、金属针。灸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用烧热的卵石贴身取暖,逐渐积累了热卵石贴于身体某一部位能消除某种疾痛的经验。

    中国的针灸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春秋战国时代,针灸疗法就已经基本成型。扁鹊给虢国太子治病,使用了针灸疗法。《黄帝内经》的《灵枢》,论述了人体经络和穴位。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又出土了年代在《黄帝内经》之前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华佗善针灸,曹操的头痛病他就是用针灸法冶好的。三国和晋代的皇甫谧(215-282)汇集针灸著作,“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写成《针灸甲乙经》,统一了针灸经络穴位,对后世针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唐代时此书传人日本。药王孙思邈也很重视针灸,他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才是良医。为方便学习针灸,他绘制了三幅大型彩色针灸经络穴位图,分别将人体正面、背面、侧面的经络和穴位画面。唐朝的太医署中,还专门设立了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生、针工等职衔。
, 百拇医药
    宋朝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翰林医官院在王惟一主持下,铸造出两具针灸铜人,对针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王惟一(约987-1067)是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翰林医官院是医学研究机构,殿中省则是为皇室服务的机构。1027年两具针灸铜人铸好,其一置于大相国寺的仁济殿。

    据史书记载,宋代针灸铜人大小与成年男子相当,外壳可以拆卸,胸腔腹腔都能打开,内有五脏六腑。铜人体表,绘有十四条经络循行路线,上标有各个穴位,穴位是个孔,与内腔相通。在教学上,它起到教学模型的作用,学生能清楚直观地掌握各个穴位的准确位置。考试时,将铜人外表涂腊,体腔中灌水。取穴正确,针才能刺进去,有水从针眼中流出。

    宋代针灸铜人铸好后,由于它在针灸教学和考试中有重要作用,能统一针灸穴位,提高治病效果,因而成了宋朝国宝。宋金议和时,金国专门提出要针灸铜人,宋不允,由此可见它的地位。元朝初年,将针灸铜人从开封搬到北京。此时铜人已历二百多个寒暑,穴位名有些已不清,还有个别的地方缺损,元朝专门请人加以修复。又过二百多年,明英宗命仿制针灸铜人,因为宋代针灸铜人的经络穴位已昏暗难辨。自此以后,宋代针灸铜人就不知下落。日本皇宫博物馆和俄国彼得堡博物馆,各收藏有一具中国古代针灸铜人,是宋代铸造还是后来仿制的,尚无定论。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开封大相国寺现在展览的针灸铜人,都是近年才仿制的。

    古老的针灸疗法,至今仍在医学上发挥作用,而且有新发展,例如针刺麻醉。美、英、法等西方国家,近年都对针灸疗法产生了很大兴趣,中国、日本等国就更不必说了。人们目前正努力研究经络和穴位的实质,力图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找到针灸疗法治病的依据,把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