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0818343
归真返璞话传承——《中医教育思想史》评介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48期
     发源于古代,服务于当代,将光大于未来的中医学,被誉为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奇迹。

    而使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和熠熠生辉的关键,是有一个与之相伴的传承体系,即中医学教育的发展系统,其中,中医教育思想又是其核心内容。面对当前中医界对中医教育的种种争议,如何从中医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本着“以史为鉴”、“以史励志”、“以史启智”的目的,吸收历代中医教育思想中那些具有民族气质的、值得现代中医教育加以吸收的观点、内容和方法,以服务于当代,这正是最近出版的《中医教育思想史》的意义所在。

    该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全书40余万字,分为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史、近代中医教育思想史和现代中医教育思想史三篇。在一、二篇中共介绍了《黄帝内经》、张仲景、陶弘景、孙思邈、范仲淹、王安石、沈括、陈自明、李杲、罗知悌、朱震亨、李时珍、“侣山堂”徐大椿、吴瑭、费伯雄、马培之、陈虬、唐宗海、朱沛文、郑观应、丁福保、张山雷、丁甘仁、恽铁樵、张锡纯、承淡安、施今墨、陆渊雷、王慎轩等三十位古代、近代著名医家的教育思想。而在现代中医教育思想篇中,则分别介绍高等中医教育、中等中医教育、中医成人教育,西学中教育和中医对外教育等各种各类的教育思想。该书在编撰体例上也有所创新,采用“总-分-总(综合)”的形式,即每篇先介绍该历史时期中医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发展历程,接下以个案的形式分述该时期各家中医教育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最后,以专题综述的形式概括、总结或探讨该时期中医教育思想的各个主要方面,体现史论结合、纵横结合、古今结合的写作特点。力求构成中医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画面,显示中医教育思想的民族气质特色。以下仅就其体现中医民族气质的几个重要方面,联系当前实际,作一评介。
, 百拇医药
    一、苍生大医灵魂的塑造

    在德育思想上,历代医家的论述深刻而高远,完全突破了当今医生职业道德的范围,达到了人生价值观的境界,形成了“欲为医,先做人”、“传道修身,活人济世”的人生目的,成为中医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下面重点介绍其几个重要理念:

    1.人体生命神圣论

    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宝命全形论”),隋唐名医孙思邈进一步发挥《内经》中的医德思想,确立了人体生命神圣论。他认为:“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指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其二部大型方书,均以“千金”命名。这种人体生命神圣论,成为医家德育思想的重要基础,指导了历代医家,克服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人的等级观念,一视同仁地对待患者,正如孙思邈所说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历代医家坚持遵奉,这就突破了含有等级意识的儒家“仁爱”观念的局限性。既然是“生命至重”,故在医疗过程中,医家要“勿避险戏,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等等。
, 百拇医药
    2.医学使命崇高论

    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范仲淹提出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集中代表了古代医家这一理念。良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政治理念能影响到邦国和天下百姓(即“能及大小生民者”),而能成为良医者,同样是“上可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同样“能及大小生民”。这种崇高的医学使命论,既突破了医生狭隘职业观,也改变了传统儒家视技艺为卑下的偏见。而到了近代民族危机严重时,医家将医学的社会价值观提高到关系民族存亡的高度。十九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疯狂侵略下的民族危亡,陈虬、丁福保等医家明确提出了医学“强种保国”的口号。民国初年,丁甘仁为筹办中医学校,更具体地指明中医学在抵御外侮、保存国脉上的重要意义,他说:“教育为国家之基础,医学实民命之攸关”,进而指出:“振兴中医之责,义不容辞。若坐视中医之日衰,中药之日废,已可扼腕。且吾中华四百兆民命,悉悬于外人之手,生死之权不能自主,天下至可痛之事,孰有逾此。”把中医药的社会价值提高到兴国安民的高度。
, 百拇医药
    3.以德统才,寓德于医

    历代中医教育在对医家的要求上,强调以德统才,反对德才分离,并明确提出了医家应有的品德,如南朝杨泉在《物理论》中就明确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如此乃谓良医。”事实上,历代医家均持此观念并身体力行之。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在德育思想上,具有崇高的理念,正是在这些理念的熏陶下,培养了世界医学史上罕见的苍生大医群。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内容深刻,意境高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以抵制当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的侵蚀。

    二、薪火相传之典要

    中医学术薪火相传的教学规律,在中医教育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重点论述其本质的两大特征。
, http://www.100md.com
    1.实践性

    中医教育必须牢牢地建立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没有医疗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和知识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一点,主要导源于中医学术的特点。大致说来,中医学术中两大特点制约着中医教学必须以医疗实践为基准:其一是中医学术的实践性。中西医学都属应用科学,故应用性不能算中医学术的特点。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术实践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少有纯理论。中医学的理论不是出自实验室的学问,而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工具。古代中医学之所以要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为得到解决医疗保健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为了满足对世界好奇性的探究。即使如哲学、政治学概念的引入,也仅是为了阐释医疗上的问题;二是中医学术技艺色彩浓厚。中医学的许多实践技能不是全然规范化、程序化,可以照本宣科的“技术”,而是高度个体化、灵活性很强的“技艺”。这些均依赖于医疗实践。从历史经验看,凡是抓住这一特点的,中医教学基本是成功的,这里举两个例证:①在古代和近代,历史上有名的医家约有二百名,几乎全部出于民间的师传教育(师徒、父子),师传教学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教学自始至终均是在医疗实践中进行,而官办的医学学校教育,由于医疗实践机会相对较少,自南北朝迄于清末,1000多年间几乎没有培养出一个名医(明代因实行医家世袭制度除外)。②近代中医兴办了学校,在形式上已非师传教学,但各校由于重视医疗实践这一教学基础,仍然培养出了众多名医,并未使中医学的传承断层。这当中,有许多事迹是十分动人的,苏州国医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临证实践,设有诊疗所、制药室和药物试验场。单就诊疗所而言,当时实行的是免费施药,这既为慈善之举,更是为了增加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其中的花费,每年均占全校经费支出的30%以上,以1935年为例,全校经费支出16468元,诊疗所支出5098元,占总数38%,而全校教联员工资开支仅为4198元,仅占24.4%。有的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临证实践,创办者不惜倾财举债。其二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直觉体悟,取象比类。如果没有大量的医疗实践经验,这种思维方式就无法进行。
, 百拇医药
    2.以经典原著为核心和外延知识有机结合的教育内容。

    在传统中医教育的历史进程中,以经典原著为核心和外延知识有机结合的教育内容可说是历代医家的共识。经典原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是公认的经典原著,清代以后,大部分医家又以叶桂、吴瑭等的温病学著作作为医家必读之书。

    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医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是医学知识的核心内容。说它是源头,因为后世千百年的医学发展都在古代经典开辟的道路上前进的。说它是基石,因为没有经典中表述的医学基础理论,任何局部的发展和技术性的革新都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近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就强调让学习者着重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而在中医教育中强调经典原著的学习,完全符合这一原理。至于将经典原著与外延知识有机结合方面,学者们论述颇多,此处就不再赘述。

    三、过去、现代和将来
, 百拇医药
    本书是我国首部中医教育思想史,基本上勾划了我国中医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由于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具有探索性质,故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没有联系中医教育的历史过程,指明当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中医教育发展的方向。当前中医教育明显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中医教育应回归到传统中去,另一种是根据现代科技发展情况,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教育发展同步,实现所谓中医教育的“现代化”。两者均有一定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事实上,中医教育的问题与中医学在社会医疗中的定位和当前中医学发展的两种趋向(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有关,此处也难于详加探讨。但从《中医教育思想史》揭示的中医教育历程来审察,将中医教育牢牢地建立在中医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和经典原著应为教学中心内容两点,是古今中医教育家们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中医教育中规律性的东西,必须认真坚持。当前中医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轻视和忽视了这二点。, 百拇医药(夏登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