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0830343
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54期
辨证论治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坚持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意义重大,中医理法内核的合理性
     在谈到中医特色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辨证论治就是中医的特色”的说法,这当然没有错误,但是并不完整,甚至是“太低调的说法”。因为,辨证论治虽然有别于西医的辨病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但是,辨证论治立足点在于“治”,属于临床治疗的一个环节,尽管十分重要,甚至像邓铁涛教授所说的“中医学打而不倒,靠的就是治病有效”,辨证论治也不过是中医的临床特色,不能概括为全部中医学的精华。

    辨证论治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在近100年科学主义的压迫下,中医学靠着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安全有效地治愈了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甚至解决了许多现代医学诊治不了的疑难病,为中医学争得了生存权,迎来了重新崛起的曙光。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医临床问题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恰如朱良春先生所说:“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检测在于疗效”。

    按说,“辨证”的过程就是运用理论思维的过程,辨证不可能离开中医的基本理论。但是,“证的规范化”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抛开理论思辨过程,只要符合主证加次证的“纳入标准”的框框,就可以诊断为“某某证”,也就可以直接运用某方与某药了。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规范的证”的标准,无论是机器还是人,也无论内行与外行,都可以“执方疗病”,完全没有必要“随意地”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如果发挥“能动性”随机应变,随证变方改药,就会被作为治疗的干扰因素,属于偏倚的“不规范行为”,应当受到呵斥与禁止。这种僵死的规范化,正在逐步被作为先进的东西而大行于天下,张仲景倡导的“随证治之”,将逐渐销声匿迹。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关键是对于“证本质”的认识不同,错误地认为证与西医的病理病灶一样,是一种特异不变的理化性质的变化。而且认为,只要找出了特异的“金指标”,就抓住了“证的本质”。其实证候是复杂微观变化的动态反映,是动态的疾病本质,因此证候永远也不会停止变化。比较稳定的“证型”,属于证候的特殊类型。

    辨证论治即使是通过理论思辨,再决定治疗措施,也属于临床思维过程,运用的理论也只是中医的临床辨证理论,相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说,已经是第二级的理论了。临床有效是中医不被取消的基础,是中医学面对压力的“底线”,一旦突破了这一底线,中医学的生存就难以保障了。但是,振兴中医,发展中医学术,不能只在底线、基础上发展,一定要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展现中医理论的特质,张显中医学的个性,扬旗击鼓才能奋进。

    辨证论治的另一个短处,就是不提中医辨病,不敢大张旗鼓地主张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只在证候上作文章,就已经失去了张仲景先辨病后辨证的学术特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8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