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更多 > 经络口电信息诊疗学 > 正文
编号:10830432
第四节病经口变阻点的实验研究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0kb)。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针麻组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针麻组曾经做过实验(人耳廓实验性反应点的形成及其针刺镇痛效应。针刺麻醉原理的探讨 《全国针刺麻醉学习班资料选编之二》 人民卫生出版社,P139~148),在腹部阑尾切口(麦氏点)处, 以电热丝的传导热刺激1~2分钟(皮肤受热园面积直径2厘米)。受试者产生痛觉和达到难于忍受时,立即按电磁标开关指示于记录纸上,其时之温度分别代表痛阈和耐痛阈,通过热敏电阻电子电位差温度自动记录仪与半导体点温计相连的电磁标记录于同一记录纸上。

    致痛前,在左右耳郭对耳轮腹部相应区域, 用BD532型变阻点电冲击治疗机(早期的中国经络诊疗仪, 用来探测变阻点)及DJ-2型耳电针器(用来探测良导点)进行预测。确定无反应点存在后,即在腹部麦氏点致痛,然后再按预测时同样程序在耳郭探测,如探测仪器指示阳性反应,同时有疼痛主诉, 即用GB-1型真空管繁用表测定反应点皮肤电阻的阻值,如阻值在500千欧以下,则确定为实验性反应点已形成。

    反应点由两人分别在受试者左右耳先后测定、 标位和照相,以对比反应点出现的部位。

    关于实验性反应点形成的测定方法问题,当用压痛法及一般探测仪器测试反应点时,往往由于反复探测而使耳郭表皮局部充血,电阻降低,以致有可能出现假阳性。为了防止此类弊病,他们反复检验了本实验所用的测试方法和程序:

    1、探测仪器:采用BD532型变阻点电冲击治疗机。探测时仅将探测极在耳郭表皮扫动而不施加压力,一般在致痛后,单用此仪器便能探知反应点的出现。如果用变阻点机探测时未见反应点出现,则改用电针器均匀压测两遍,如仍无阳性反应,则复用变阻点机测定之。此时虽因耳郭表皮受到重复刺激而发红,但在本实验的探测中,未发现有阳性反应泛化现象。从实验性反应点"腹"出现时,其周围各点在更重的压力下仪器并无阳性指示和各次出现的部位相对稳定来看,可认为实验性反应点"腹"与其周围组织对腹部麦氏点痛刺激的反应有明显不同。

    2、空白试验:按既定方法和程序预测, 确定耳郭对耳轮确无反应点"腹"存在时,并不给予痛刺激。在间隔原定施于痛刺激的时间后,按规定步骤测试,仪器没有阳性指示。此时再在腹部(麦氏点)致痛,然后再行探测,则出现反应点"腹"。证明此反应点确系在腹部实验性致痛后才出现。

    根据上述实验方法,经对20名健康青年(男、女各10人)在腹部麦氏点致痛120次,左耳出现反应点120次,右耳出现118次,仅有2次(男、女各1人1次)未出现。反应点出现的部位均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处,与耳穴"腹"和阑尾炎病人腹痛反应点"腹"位置相当, 大小在直径1毫米之内。其位置相对稳定,变动范围为3毫米左右。

    以上实验也证明了,变阻点是实验性致痛形成,是病理反应点,是"病经口"。

    在实验性反应点形成后,以频率360次/分的双向尖波脉冲电变量诱导35分钟时,阑尾切口(麦氏点)耐痛阈显著提高,有时阈值可提高到皮肤已经烫伤(男60℃,女58℃),但受试者并不觉察的程度,而且当继续在烫伤皮肤周围测痛时,与通常伤口周围皮肤痛敏感的情况不同,耐痛阈仍高于烫伤临界点。为防止烫伤,当温度升至56.5℃还未达到耐痛阈时,便停止加热,中止实验。此时,便将56.5℃作为耐痛阈,经统计分析,耐痛阈提高2.5~3℃。实际耐痛阈升高值还更大些。

    作为对照,在非反应点( 对耳轮下脚交感与坐骨神经两穴间的中点)以同样方法诱导,则耐痛阈或则降低(男组), 或则无显著提高(女组)。

    这进一步证明了实验性反应点"腹"确系病经口。

    对于变阻点的电阻变化波型,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张 栋、李志超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张 栋 李志超 李 捷 石 惠 赵舜华 杜 娟《经穴生物物理学的一个新特性──电振荡现象初探》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7年第一期 P30~34)。 应用中国经络诊疗仪进行探测,将经络仪的输出做5~20秒(一般为10秒) 的信号记录,用生物电放大器和医用数据处理机进行放大和贮像,X-Y记录仪描记图形。描记的图形类似于振荡现象,他们将其命名为"电振荡现象"。

    他们对65人(男2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