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更多 > 经络口电信息诊疗学 > 正文
编号:10830753
第三节气穴经络口病经口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0kb)。

    关于良导点、良导络产生的原因,中谷义雄认为主要是与交感神经的机能有密切关系,是通过内脏--体表交感神经反射在体表形成的现象。我们认为良导点、良导络都是足经络现象,而且"良导点"不是"穴位","良导络"也不是"经络"。

    "穴位"是针刺施术的部位,是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是人们对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的理解却并不都定正确的。许多针灸书籍对"穴位"下的定义是:"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穴位"不在体表,而是在体内一定深度的地方。在《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中既没有"穴位"这一名词,更没有"穴位"的定义。而是称为"气穴"或"节"。

    从《针灸甲乙经》开始,在描述一个"气穴"时,都同时指出"取穴"和"针法"两个要素:

    ①取穴,即体表的进针位置。

    ②针法,即针刺的方向及深度。

    例如:"会阴,......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刺入二寸......。""两阴之间"是体表的进针位置,"刺入二寸"是该穴的深度。对于一些不能简单地直刺、斜刺的穴位,更应具体交待。例如"哑门",取穴:项后正中入发际五分,第一颈椎凹陷中,这是针刺的进针位置;针法:直刺一寸,向喉结方向斜刺1-1.5寸,这说明哑门穴的具体位置。由此可见,气穴不在体表,而是在皮下一定深度的地方。人们将"进针位置"和"气穴"混为一谈了。因此,我们认为中谷义雄在体表找到的"良导点"不是气穴。而且我们发现,在一个气穴上往往存在几个相距很近的一组良导点,例如:在鸠尾穴上我们曾找戊到4个良导点。如果良导点就是气穴,那就存在4个鸠尾穴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从《黄帝内经》直到50年代初朱琏著《新针灸学》,各种针灸典籍中都未见"穴位"这一名词。不知何人何时将"穴位"这一名词引入文献中,并结它下定义。

    "穴位"是后人的俗称,这一俗称是不确切的,顾名思义,"穴位"应是穴的位置,所以它是"位置", 而不是"穴"本身了。

    "穴"的本义是"空洞"的意思,许多人也是这样理解的,国人习以为常,人云亦云,不加深究,翻译成外文,问题就出来了,如按"洞"直译,应译为'"Hole","穴位"是"穴"的位罾,应译为"Position of Hole"那就成了笑话。特别是耳穴,小小的耳郭上有数百个耳穴,如译为"Hole",那幺耳郭上有几百个"洞",外国人怎能理解?于是只得将"穴位"译为"Point",可是"Point"是"点"的意思,并非"穴位"的原意,而且"点"是普通名词,作为专有名词实不妥当。

    笔者认为:古人"穴居野处",人类和野兽居住的岩洞、土室称为"穴",所以《内经》中将神气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称为"气穴。吴昆注《素问》时说"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故曰气穴。"所以译成英文应译为"Qi's Room"。顺便说明一下,"气"一般译为"Energy",Energy是能量的意思,可是"气"并不是一种能量,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建议音译为"Qi"。

    如前所述,"穴位"这一俗称是不确切的,应恢复为《内经》中常用的名称--"气穴"。

    那么气穴又在什幺地方呢?笔者认为气穴是经脉上气血输注的一个区域,也就是经脉分枝的地方。经脉是主干,从经脉上支出许多"络",《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我们认为这些从经脉上横向支出"络"的地方就是"气穴"。竹木分枝的地方称为"节",所以《内经》中将经脉上横向支出络脉的地方亦形象地称之"节","节"乃"气穴"之别名。《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小针解》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这就是说络脉与经脉交会的"节"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也就是络脉渗灌的地方,所以也就是"气穴"。竹子的节叫做"竹节",那么按照现代的习惯,经脉的"节"应该叫"经节"。译成英文应"Node of JING"。顺便说明一下,经脉一般译为"Meridian"或"Channel",可是"Meridian"是子午线,"Channel"是管道、沟渠,都不是经络的原意,外国人很难理解,所以这里建议音译为JING。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是深不可见的,所以经脉上的"节",也就是"气穴"也是在分肉之间,深不可见的,它不在体表。

    那么络脉又是怎样支出来的,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灵枢·经脉篇〉中说的非常清楚:"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绝道"是横道的意思,"大节"就是大的"气穴"。这里很明白的有两层意思:一是络脉是从经脉上横向支出来的;不是在"气穴"之间平行于经脉走行的。所以有的针灸书籍上认为络是像僚蜘蛛网一样,网络全身,这是"望文生义".是对络脉的印错误理解。其次,这些络脉到那里去了呢? "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就是说到皮肤中去了,与皮肤交会的地方从外面都可以看见,也就是说是开口于皮肤的。

    针刺疗法是用针刺激"气穴",所以对络脉开口于皮肤处并个特别关心,因此也未予命名。现在要在体表进行探测和治疗,这络脉开口于皮肤处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络脉开口于皮肤处是人体与周围环境交换信息的窗口,我甄们将它命名为"经络口" (Window of JING)。

    张志聪在《灵枢集注》中对此理解的极其透彻:"络者,经脉之支别也,孙脉者,乃孙络之脉别经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内通了十二大络,外通于肤腠皮毛。五脏之血气,从大络而出于孙脉,从孙脉孙脉而出于肤表,表阳之气,表阳之气,从孙络而入于大络,从大络而注于经俞,此外内交通血气之径路也,是络脉之血气,孙络之气血,俱输于经。"这就是说:"经络口"乃是外内交通血气的窗口。

    因为络脉是"必行绝道而出"的,所以经络口一般就位于气穴在体表的投影位置上,探查某气穴的经络口时,在该气穴的投影位置的附近即可找到。

    根据以上描述,我们设想"经穴"(大节)的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经穴的结构模型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中谷义雄发现的。良导点"实际上是"经络口",而不是"穴位"。

    经络是气血的通路,我们认为气血是电信息,经络是电的信息系统,经络口是经络开口于皮肤的地方,所以具有良导的特性。因为在一个"节"上支出几条络和孙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