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更多 > 人体信息诊疗学 > 正文
编号:10830589
黄疸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0kb)。

    [概 述]黄疸是指皮肤、巩膜与粘膜因胆红素增多沉着所致的黄染。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17.10μmol/L,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有黄疸出现。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制造间接胆红素的唯一原料。间接胆红素与肝细胞制造的葡萄糖醛酸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随胆汁流入肠内,大部分由粪便排出,一小部分被吸收经门静脉又入肝内。回入肝脏的尿胆素原,一部分经肝细胞作用变为直接胆红素后,重新入胆道,另一部分通过肝脏而进入血液循环,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在正常状态下,胆红素进入和离开血液循环的速度保持均衡。如因为红细胞破坏过度、肝外胆道阻塞、肝细胞受损或机能减退等,都可能出现黄疸。中医亦称"黄疸"又称"黄瘅",对之论述颇详,分类甚细,但按其性质不同,基本上可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本证系因感受时疫湿热之邪,或酒食不节,脾胃损伤,湿浊不化,郁而生热,阻于中焦,湿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得循常道外泄,浸淫肌肤而为病。湿与热结,湿从热化而为阳黄;湿从寒化而成阴黄。若湿热夹毒化火即成急黄。阳黄迁延日久亦可转成阴黄。

    [诊查要点]

    (一)病史

    1.轻度黄疸仅见于巩膜;明显黄疸皮肤呈暗黄或黄绿色。黄疸应与服大量阿的平等引起的黄染相鉴别,亦应与巩膜脂肪聚积相区别。

    2.伴随黄疸的常见情况及其意义

    (1)年龄:生理性黄疸、胆管畸形、全身性巨细胞性包函体病所致黄疸多见于婴幼儿,传染性肝炎、胆道蛔虫多见于青年和儿童,胆石症多见于中年肥胖经产妇,40岁以上患者须注意癌的可能。

    (2)家族史:在某一家庭中有2人以上发生黄疸,属急性病例者,可能病因为感染;慢性病例,应考虑先天性溶血性黄疸。

    (3)黄疸的发生与发展:除溶血性黄疸外,胆道蛔虫病、传染性肝炎黄疸的出现比较缓慢,多在短期内消失;肝癌黄疸多逐渐发生;总胆管结石的黄疸波动最大;胰头癌引起的黄疸为进行性加深,而又持续不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则可持续数年之久。

    (4)寒战、发热:多见于胆石症并发胆管炎者。肝炎也有发热,但寒战较少见。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与腰背疼痛。

    (5)腹痛:绞痛者多因胆石症所致,传染性肝炎有一种肝区钝痛不适感,胰癌疼痛多在上腹并涉及背部。

    (二)体征

    1.皮肤黄疸的色泽 浅柠檬色多为溶血性黄疸;金黄色可能为肝炎、肝内胆汁郁积或肝内胆管梗阻;深黄带绿色者见于历时较久的肝外梗阻。

    2.黄疸伴出血 蜘蛛痣、肝掌、皮肤出血、呕血、鼻血、齿龈出血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

    3.黄疸伴有急性贫血 见于各种溶血性黄疸。

    4.黄疸伴肝肿大 肝肿大、质较硬、有压痛多为肝炎。黄疸加深、肝脏迅速缩小,提示急性肝坏死。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表面有结节者,多为肝癌。

    5.黄疸伴胆囊肿大 炎性所致的胆囊肿大,常有腹膜刺激现象。无痛性胆囊肿大多考虑胆管阻塞。

    6.黄疸伴腹部压痛 持续性者提示肿瘤,压痛明显者为胆系炎症、胰腺炎,轻度压痛或无压痛为病毒性肝炎。

    7.粪便与尿颜色 溶血性黄疸粪色加深而尿色正常。结石梗阻性黄疸,可有陶土色与正常色大便交替。尿色如浓茶,见于早期黄疸性肝炎、梗阻性黄疸等。持续性陶土色大便见于癌肿性黄疸。 ·

    8.其他 黄疸伴有脾肿大,通常见于恶性疟疾、传染性肝炎、溶血性疾病。黄疸伴有腹水,常见于肝癌、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化。

    (三)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

    1.血清胆红素试验 直接反应强阳性见于阻塞性黄疸,间接反应阳性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呈双相反应。

    2.尿三胆 尿中尿胆原(1:20)阳性,见于黄疸性肝炎、溶血性黄疽。尿中胆红素阳性,见于肝细胞性与胆道梗阻性黄疸。尿胆素增加,见于溶血性黄疸。

    3.血清絮状反应 肝细胞性黄疸常呈阳性,胆道梗阻则多呈阴性。

    4.血象及骨髓检查 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增高,多见于细菌感染。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下降。骨髓检查有助于溶血性黄疸诊断。

    5.超声波 可示梗阻及胆管扩张情况,可发现肝、胆、胰、脾肿物及大小,对区别良性或恶性有帮助。

    (四)信息探测

    耳穴病经口:肝、胰胆、脾、交感、胃、耳迷根。

    经穴病经口:太冲、期门厅、日月、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信息治疗]

    病例1 邵 X,男,23岁,工人,入院日期:1989年9月6日。恶心、纳差、尿黄6天。无诱因出现全身发热,乏力,恶心理学,纳差,无呕吐,3天后出现皮肤、巩膜均黄染,尿黄呈茶红色。患者精神差,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大右肋下约2厘米,剑下1.5厘米,边缘钝,质软,光滑,肝区叩击痛(土)。实验室检查,尿胆红质(十),尿胆素(一),尿胆元(+),HBsAg(-),TTT6单位,SGPT200单位以上。

    诊断:黄疸(湿热蕴蒸型)。治则: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病经口:肝(耳)、胰胆(耳)、脾(耳)、太冲(经)。操作:每日治疗1次,每个病经口治疗l0分钟,予疏密波。

    结果:治疗3次后恶心消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