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学习体会
编号:10853291
领会条文编排意义有助于学好《伤寒论》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58期
     李美萍 天津中医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冯海杲 山西日语教育学院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著,其文章结构是以条文的形式组成,根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398条之多。乍看之,头绪纷繁,内容庞杂,学者每苦于不易掌握,故熟读条文,读通条文是最为基本的前提。但是,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方法对于全盘掌握《伤寒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伤寒论》既然用条文的形式来表达辨证论治,那么其条文之间肯定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比对,互相补充的关系,做到了文以载道,以尽辨证论治之能事。为此,凡是学习《伤寒论》的,对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必须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联系的意义,不可孤立看待,而应把全书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后对勘,会通全书,全面理解,这样才能登堂入室以窥仲景著书的精神实质,而使学习《伤寒论》有更大的收获。

    我们在多年的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觉得以此方法学习《伤寒论》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在此本着抛砖引玉的态度,试将此方法加以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百拇医药
    我们认为要想学好《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排列组合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要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路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精神实质。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隐或显,或前或后,都有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对比互明,言简意明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

    在此,我们试将《伤寒论》中《太阳病上篇》的30条条文之间的编排布局和意义作一简要阐述,以为学习《伤寒论》提供参考。至于其他条文间的关系,限于篇幅,不做详论。

    《太阳病上篇》的条文为30条。先看第1到第11条的内容。

    这11条皆有论而无方,其重点在于辨阴阳寒热,辨表病异同,辨病邪传变,辨病欲解时,这是一书的纲领,有指导全书、统领全书的意义,也可看为《太阳篇》的总论。特别是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11条又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第7条的内容辨病发阴阳;第11条的内容辨病有真假寒热,被认为是六经阴阳寒热辨证纲要,贯穿于全书之中,占有指导的地位。正如江笔花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故临证时必须辨清阴阳表里真假寒热虚实。
, 百拇医药
    全书总纲既明,那么太阳病之总纲为何呢?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总纲,反映了表证的共同证侯,是太阳病辨证的纲领,古人以之比如大将建旗鼓,使士卒望之而知趋,方能压住阵脚,而能指挥若定,以下凡言太阳病的皆以此条为准。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的内容,是在太阳病总纲之下,又分出中风与伤寒两类表证,两条并列不分,意在对比发明,用以加强辨证论治的分析。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中论述之温病,看来似乎同中风、伤寒有鼎足而三的意思,但它与第2、3条不并列,显而易见作者是作为风寒的类证写出的。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两条应联系一起体会,则知作者让人从脉证方面的变化,辨传经与不传经的方法。
, 百拇医药
    第8条内容,论太阳病七日自愈,为邪行经尽;若此时邪气不衰,则有传经之变。作者示人针刺足阳明经,使其不传以杜其邪。说明在太阳病中有“传经”与“行经”的不同;同时也提出预防传经的方法,并对第4条的“传”也作了答案。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和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的内容,论太阳病的欲解时和太阳中风期待自愈的日数。它说明了正复邪退要有一个条件,应以时日对正气得旺而方欲解,它说明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人感应之理,为后世时间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故具有临床意义。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桂枝汤主之”。论太阳病的中风证,是在第2条的基础上补充了中风的病理和治疗方法。应当指出,张仲景首先抛出桂枝汤并非偶然之举,而是用以说明治病的原则在于调和阴阳。桂枝汤滋阴和阳故为群方之魁,它与第7条的辨病发阴阳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的内容,看来与12条好象重复,实际上本条不提中风而提太阳病,所以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它比12条有更深一层意思在内。
, http://www.100md.com
    第14条的桂枝加葛根汤证、18条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20条的桂枝加附子汤证、21条的桂枝去芍药汤证、22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等,都是论桂枝汤的加减证,它们的前后排列之法,很能启人深思。

    作者先从第14条的项背强几几经输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开始,后以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收尾。其用意是把太阳的经输不利的表证列在前;太阳病腑证属里故列在后,从中把发汗和利小便的两种治法加以划分,以体现太阳病经腑不同治法的意义。

    在桂枝汤加减证中,还穿插了桂枝汤的禁忌证,从正反两方面立论,而有利于桂枝汤的正确使用。

    第15条内容:“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论误下之后,太阳之气上冲和不上冲,不上冲的则禁用桂枝汤。第16条的内容论“坏病”不能用桂枝汤和太阳病无汗表实脉紧不能用桂枝汤的道理。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和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分别说明素体湿热内蕴者以及邪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
, 百拇医药
    第23、25、27三条论桂麻合方的证治,它以太阳小邪不解,或寒热如疟,或热多寒少,或不得小汗出身必痒为主证。此时的治疗如单用桂枝汤则嫌其缓,单用麻黄汤则又虑其峻,故以两方合用,而又以桂枝冠首,则含有护正去邪之宗旨。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从表面上看是论桂枝汤的禁忌证,但它包含了对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补笔,如:“……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者,更做芍药甘草汤与之”;“……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者,四逆汤主之”。为随证施治作出了具体示范,至于第30条则是作为29条的注文而已。

    通过对上述30条条文的分析,可以触类旁通的侧知《伤寒论》的其他条文之间也是有经有纬,发生着纵横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学习《伤寒论》时,一定要根据条文排列的规律,找出重点,掌握主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其辨证论治的特点和精髓。,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