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19期
编号:10832095
尿沉渣中管型及管型检测的新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19期
管型,1管型的形成,2管型与肾脏疾病的关系,3识别管型的最新检测手段,4实验结果的动态观察,【参考文献】
     管型(casts)为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实际工作中对管型的检测使在尿沉渣中直接涂片镜检中查找,报告方式为最低值-最高值/每低倍镜[1]。但管型的形态复杂多样,有些难以区分辨认,加之传统方法存在结果差异等问题[2],这些都给肾脏性疾病的诊断、特别疗效动态观察带来了很大影响。现就有关尿沉渣中管型的认识及对管型检测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1 管型的形成

    管型是由髓襻升支粗段远端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黏膜蛋白为基质在肾小管内形成的圆柱状凝聚物。当血浆白蛋白自肾小球从溶液状态渗透到肾小管后,与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Tamm-Horsfall粘蛋白结合。此结合物通过肾小球和集合管时,在尿液浓缩、盐类增多、pH下降、流速减低等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以微纤维蛋白网为基本结构的管型基质(即相当于透明管型)[3]。Mcqueen进一步证实,血浆中各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都以颗粒形式凝聚在透明管型的基质(Tamm-Horsfall蛋白)上。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强,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酯的存在,蛋白在肾小管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因尿通过炎症损伤部位时,有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等脱落黏附在处于凝结过程的蛋白质中而形成细胞管型。如附着的细胞退化变性崩解成细胞碎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