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 2005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0841995
“2005中日消化道肿瘤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http://www.100md.com
     “2005中日消化道肿瘤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PDF

    BFU2E的DNA合成 ,对抗 IL23和(或)BPA对红系的正

    性调节作用。烧伤后 8319 ×10

    3

    峰的消失与全血清图

    谱中第五变异峰的变化相吻合 ,从侧面提示了烧伤后

    血清活性升高不仅与正性调控成分的含量升高 ,同时

    也涉及负性调控因子的下降。因此有必要将 8319 ×

    10

    3

    的蛋白进一步纯化后作生物活性鉴定。

    3. 3 C组分

    前期结果表明 C 组分兼有红系和粒系刺激活

    性2。经CE分析 ,C组分在正常时只有4112 × 10

    3

    峰 ,烧伤后出现另一 4812 ×10

    3

    峰 ,而前期的实验证明 C

    组分对 CFU2E、 CFU2GM 的活性分别为正常的 116 和

    1189倍。根据图谱分析 ,造成这种活性升高的原因很

    可能与4812 ×10

    3

    峰的出现有关 ,这一分子量与目前

    已知的造血刺激因子的分子量均不相吻合 ,提示这一

    活性组分中可能存在未被人们认识或已知但未明确有

    造血活性的物质。至于 4112 ×10

    3

    峰是促进还是抑制

    组分 ,目前很难确定 ,但它与最近发现的 EPO 模拟肽

    (EPO mimetic peptide)的分子量(2 × 21 × 10

    3)接近5 ~7。

    C组分的变化与全血清图谱中变化最大的第 2、 3 峰在

    烧伤后的变化趋势一致 ,并与黄文华等8

    发现的烧伤

    后血清异常蛋白的分子量范围接近 ,进一步证实了烧

    伤后异常蛋白存在。该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9

    认

    为异常蛋白就是触珠蛋白。而目前关于触珠蛋白是否

    对造血有调控作用尚少见报道 ,至于 C组分的活性是

    否与触珠蛋白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 ,我们认为烧伤早期血清的确

    产生了促进红、粒系造血的活性的成分 ,这其中可能包

    含有 EPO、 GM2CSF升高的因素 ,也不排除还有尚未被

    人们认识到的其它因子的作用的可能性(包括目前已

    知的蛋白但未认识到与造血的关系 ,以及其它新的蛋

    白成分) 。仅凭分子量及理化特性并不能肯定就是有

    新物质的产生 ,对此 ,还应采用现代免疫学及分子生物

    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对此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