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 > 2005年第7期
编号:10844699
视网膜光损伤机制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 2005年第7期
色素上皮,,色素上皮;细胞凋亡;光损伤,1致伤光源,2光损伤的机制,【参考文献】
     【摘要】 细胞凋亡也可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是受到基因控制,由于某种病理或生理因素所导致的与细胞坏死相区别的细胞死亡。在正常情况下它是维持机体正常发育及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变化。但在一些内源或外源性刺激因素的作用下,细胞也可表现出病理性的细胞凋亡,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光作为一种外来的刺激,对眼所引起的损害在近些年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将对致伤光源及其所导致视网膜细胞凋亡的机制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 色素上皮;细胞凋亡;光损伤

    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中,我们接触各种各样的光,包括自然光和人造光。而光污染这个名词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过强的光或长时间直视光源都可以对眼睛造成损害。王岩[1]等就曾报道1例因380V电线短路而导致的电弧光损伤眼睛的病例。

    早在1966年,Noell等[2]报道,一定量的光,即使低于热损伤的阈值,仍可引起实验小鼠的视网膜损伤。有研究观察到,这种光化学损伤可累及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的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3]。18世纪“日光性视网膜病变”的概念开始出现于文献中。近年来也有报道曾有学者因观察日食而造成视网膜的光损伤[4]。近30年来,随着眼科治疗的进展,临床上应用的眼科诊疗仪器的光源也是越来越多样化,而由此导致的对眼睛的损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报道观察到在显微镜手术下所导致的光损伤[5]。近期也有病例报道[6]在给1例患有辐射性白内障的11岁儿童做手术时,由于手术显微镜的光源所导致双侧黄斑区光损伤。因此,针对光损伤的问题,本文对致伤光源,光损伤的可能机制作如下综述。

    1 致伤光源

    太阳光线是由及其多数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所组成的。电磁波波长范围很广,从数千千米到千兆兆分之几米不等。光子的能量和光的波长有关,其分界点大约在510nm,低于510nm光的波长可能和视网膜光损伤有直接的关系,波长越短,损伤就可能越大[7]。光具有电磁波和可测量波长的辐射能,考虑光对眼的损伤作用时,不可忽略可见光谱邻近的非可见辐射线,如波长<400nm的紫外线(UV)和波长>780的红外线(IR)。紫外线为不可见光,按其波长可再分成3组:UV-C:波长<280nm;UV-B:波长为280~315nm;波长315~400nm者为UV-A。人的角膜可吸收<295nm的紫外线(为UV-B较低的部分),而晶体可吸收一部分波长<400nm的UV-A部分,因此,紫外光所致的视网膜损伤,主要系由UV-A和UV-B所引起,其中UV-A又称为近紫外光。而可见光和红外线可几乎全部透过眼的屈光间质而到达视网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7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