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 2005年第10期
编号:10851036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年第10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上速)由于大多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临床上易被忽视。但是对新生儿则是一种危险的情况,如处理不当,常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本文报告14例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4例,男9例,女5例;1~7天龄3例,8~14天龄4例,15~21天龄5例,22~28天龄2例。

    1.2 发病原因 窒息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心肌炎1例,肺炎3例,预激综合征1例,原因不明6例。

    1.3 心电图表现 所有病例均在发作时经心电图证实,心率200~300次/min,律齐,QRS波群正常,T波倒置,P波和QRS波群的关系不能鉴定,QRS波群未见小f波。

    1.4 症状与体征 呼吸急促14例,拒乳6例,烦躁不安8例,唇周紫绀6例,皮肤苍白7例,肝脏肿大13例,心脏扩大9例。

    1.5 治疗和预后 14例均为氧气吸入和镇静剂及洋地黄制剂常规治疗,如无效则加用心律平0.5~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20ml静脉慢速推注,治愈12例,死亡2例。

    2 讨论

    室上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急性感染可为诱因,可突然发作及突然停止,可见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婴儿。室上速对新生儿则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可致心衰而死亡。本文报告的14例中死亡2例,提示儿科医师对新生儿室上速应予足够的重视。心力衰竭是室上速的主要死亡原因,由于快速心率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舒张期时间缩短,导致冠状动脉灌注不良而造成。文献报道新生儿发生室上速时心衰发生率可高达71%。一般认为室上速发作持续时间长才可发生心衰,但在新生儿中很难确定发作时间。本文死亡2例,发作时间分别为8h和13h,而入院时都已具有气促、烦躁不安、肝脏肿大、心脏扩大、紫绀等心衰表现,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新生儿不会诉说不适,早期发作的症状和体征家长未发觉,等待就诊时距离真实的发作时间往往滞后很久。因此新生儿室上速的真正准确发作时间无法确定。加上新生儿的心血管系统发育未趋完善,可能发作时间较短时也会引起心衰,临床上往往重视窒息、肺炎、感染等原因的症状而忽视室上速的诊断和处理,所以对新生儿室上速应该认为是重危情况,一旦确诊立即紧急处理和有效的治疗,其目的在于控制心动过速和纠正心衰,氧气吸入和镇静剂及洋地黄制剂是必需应用的,大部分病例都能因及时应用使室上速得到控制,但是对部分患儿如果已用足洋地黄制剂而心动过速仍不能控制时必须及时有效的加入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仅观察等待而导致病情恶化。本文死亡2例皆因经洋地黄快速饱和后心动过速未能控制,观察4h后再抢救也无效而死亡。此后对另外几例情况相似的患儿在静注西地兰饱和2h后室上速未获控制,立即加用心律平,剂量1mg/kg加入10%葡萄糖液20ml中在心电监护下缓慢静推,临床症状随即消失,心律平是一种高效快速抗心律失常药物,其药理作用是降低心肌的动作电位最大上升速度及延长传导系统的有效不应期,延长或阻断旁路传导,提高心肌阈电位,降低心肌的自发兴奋性并阻断折返,因此能治疗各类早搏、室上速及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虽然我们应用效果良好,因临床少见在新生儿使用的报道,经验不多,认为还是应在使用洋地黄制剂无效时应用。

    作者单位: 037100 山西左云,左云县人民医院儿科

    (编辑:李建伟), http://www.100md.com(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