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风范 德艺双馨——记著名中医学家李振华教授
中国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几千年来,神圣的历史使命,强烈的敬业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名家。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探索,为发展和繁荣祖国医学的大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身,并做出突出贡献,被国家两部一局遴选确定为首批全国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终身理事,同时也是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李振华教授是其中的一位。y}-!:3, 百拇医药
李振华教授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李老遵循“重医术,更重人品,医学乃仁人之术,真善为本”的准则,时时以病人为主,将济世活人,积善成德,为其一生之业。他治学严谨,勤学务实,技术精湛,精益求精。在教学上,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引经据典,务求实效,培杏成林,桃李芬芳。李老多年来从事医、教、研及担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行政工作,并身兼多种学术组织领导成员,重任在肩,工作繁忙,但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谦虚谨慎,工作有条不紊,从未嫌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优良传统和国家级名老中医的风范,德艺双馨,名闻遐迩。y}-!:3, 百拇医药
幼承庭训 步入医林y}-!:3, 百拇医药
李振华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其父李景堂,通晓中医经典,博学多闻,善于治疗伤寒、温病及疑难杂病,名闻豫西各县。1941年,正在济汴高中读书的李振华,遵其父命辍学从医,以期成为良医。李教授少年聪颖好学,其父为其讲读中医四大经典,历代名医著作,临证侍诊见习,随时口传心授,掌握辨证用药技巧,故全面接受了其父医学经验真谛。其父经常严肃地向他讲作人之道,学医首先学做人品德,树仁人之心,以仁为本,存济世活人之志,方可学业有成,达到良医。这些谆谆教导,深深扎根于李教授在少年时代的心灵,为其一生事业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y}-!:3, 百拇医药
李老学医,除来自名医家传外,其医学成就大多还是出于他半个多世纪的自学。李老学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勤学务实、务求理解,能者为师、虚心求教、容纳众长、善于总结,数十年如一日,至老不衰。“学在于勤,知在于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铭。李老给我们讲他的治学经历,归纳了五个字:即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勤学不辍,勤求古训,勤学好问,能者为师,尤其名医之学术观点,诊治经验,画龙点睛之处,铭记于心,用之实践;恒:即学贵有恒,学无止境,坚持不懈;精:即精读经典名著,深思要点,铭记医理联系实际,及时反思,不断总结,达到行出真知;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力求作到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李老认为,达悟较难,即在深明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诊断、辨证施治,产生心得体会,逐步才能心有所悟。悟也是以上四个字实践力行的结晶。达到临床通变以知常,知常以应变,学古不泥,知犯可逆,随证用药,方可达悟,以致有所创新。
李老由于具有可贵的学习精神和务实的学习方法, 1950年,全国中医师统考,他在洛宁县名列榜首,政府给他颁发了中医师开业执照;相继被该县人民医院吸收为惟一的中医师,并评为全院优秀工作者;d(9p, 百拇医药
1980年李老被河南省卫生厅、医药管理局聘为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厅聘为省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河南省科委聘为科技成果评委会委员;1992年卫生部聘李老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d(9p, 百拇医药
李老不断著书立说,总结其学术理论经验,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合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参》等八部,在省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d(9p, 百拇医药
妙手回春 情洒人间d(9p, 百拇医药
李老从医六十余载,中医药理论系统全面,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渊博,医术精湛。每见其临证,四诊详细,谨守病机,辨证确切,用药灵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疑难重病,常效如捋鼓。上至高级领导,下至工农百姓,诊治细心,一视同仁,急危济厄,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医学家。d(9p, 百拇医药
李老中青年时期,长于治疗内科杂病,尤其善治急性热性传染病,晚年专于脾胃病的研治,屡见奇功。在治疗热性传染病方面,如1956年冬末和次年春,洛阳地区几个县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重点疫区伊川县,一个月左右死亡70余人,多为小孩,也有少数成年人,一时人心慌慌。李老随地区卫生局领导和西医深入疫区医院,发现死亡者,多系误用中药辛温解表和西药解热止痛发汗药物。服药后,患者大汗淋漓,继而抽搐加重,转入神智昏迷而死亡。医院有一王姓女患者,32岁,流脑已夺去她丈夫、儿子两条性命。该妇女已深度昏迷、高烧、抽搐、项背强直,危在旦夕。李老诊断后认为流脑属于中医温病的春温病,是瘟疫,有传染性。病系感受疫毒之邪,内热过盛,忌用辛温解表发汗药。当时由于西药缺乏有效药物,李老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法,药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加减,配服安宫牛黄丸,鼻饲喂药,李老亲自守护两日,病人痊愈出院。李老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农村病家,抢救治愈了14个垂危患儿,并将治法教给了当地中医,继续治疗。同时李老又到宜阳县、三门峡市、郾师县等地治疗了近百例患者,只要能喂进中药,均全部治愈。河南省卫生厅和省防疫站当年在洛阳召开了现场会,让李老传播了这一治疗经验。1958年李老在此基础上补充写了该病专著成书出版。1970年7月禹县流行乙型脑炎。县人民医院专找了一个大院作为传染病房。8天收治了83个病人虽经治疗,但死亡了32个患者,也多是小儿。已死和未死患者家人,哭声满院,惨不忍睹。时值文革期间,李老随学院备战疏散在禹县。他不顾个人安危,舍身忘己,日夜守候在病房,长达3个月。李老认为乙脑病属中医温病的暑温病,传染性强,患者初期经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加通窍熄风并重用生石膏和配服安宫牛黄丸使病人转危为安。到八月份禹县地区天气连雨收治的病儿多嗜睡,舌苔白腻微黄,甚者转入昏迷抽搐。李老用药生石膏减量,加藿香、佩兰、白蔻仁、郁金、菖蒲等芳香透窍药而治愈大量患儿。7~9月李老用中药共治疗132个患者,治愈率高达92.7%,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病后有25个患儿出现有偏瘫、单瘫、耳聋、头疼、弄舌等后遗症状,以养阴清余热、通经活络法,配合针灸治愈。
李老晚年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及李东垣“善治病者惟在调理脾胃”的学说,着重于慢性脾胃病的研治。通过近20年对慢性脾胃病的临床系统观察和统计,脾胃气虚甚至阳虚者占95%左右,胃阴虚者占5%左右。尤其肝、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密切相关。慢性脾胃病的发作时有偏气滞、湿阻、化热、食滞、血瘀等不同实证,但其病理均为虚中之实、虚实交错、实由虚致。纯脾胃虚不夹实者亦较少见。故在治疗上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是李老多年治慢性脾胃病的大法和学术上总的指导思想。在具体辨证治疗上,应诊其肝脾胃何方偏滞偏盛随辨证用药。如李老承担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践研究”,用自拟的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通过300例住院患者的治疗,经卫生部验收鉴定,其“有效率达98.7%,治愈率32%,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突破了国外502份有关资料无一例治愈的记载。尤其通过近20年千例以上患者的治疗随访观察,凡坚持服药者,未发现有一例转为胃癌。突破了国外资料认为该病是“癌前病变”、“胃黏膜不可逆转修复”的记载和观点。os[(^, 百拇医药
李老从医六十余年,我们看到他总以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尤其四诊合参谨守病机,辨证分析全面,用药灵活,治好了他从来未治过甚至从来未见过的疑难杂病,受到了多次媒体报道,深受患者和群众赞扬。李老在擅长治疗温病及胃病的基础上,并重视科研创新工作。他负责的“乙型脑炎临床治疗研究”、河南省重点科技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等,均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进步奖。并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医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李老在医学上的成就,真可为妙手回春,情洒人间。os[(^, 百拇医药
教坛耕耘 桃李芬芳os[(^, 百拇医药
李老不仅是医疗方面的大医,也是一位出色的中医教育家。他从教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他是解放后我国最早一批投入中医教育事业的骨干教师之一。早在1954年就担任了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教师,主讲《内经知要》、《金匮要略》及该地市西医学中医班《伤寒论》。后调入河南中医学院,一直主讲《中医内科学》,并到本省各地、市以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等不少省、市和出国讲学。os[(^, 百拇医药
李老在教学上严肃认真、教学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他语言生动、启发教学、板书清晰,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每听一次课或学术讲座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领悟了老师严谨的教风,宽阔的思路和丰富的学识,感到是一次精神享受,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李老临床带教,重视病例书写,严于辨证,要求理、法、方、药有机统一,文字正规,一个新入院患者病例,常修改书写数次,学生们既敬畏他,又由衷的钦佩他。李老不愧为中医大家和杰出中医教育家,亦不愧为学院内科学带头人,其所在内科也被省定为重点学科。os[(^, 百拇医药
李老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期间,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突出中医特色,教好、学好四大经典。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强调学生多临床、早临床,请名医讲座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os[(^, 百拇医药
李老热衷于中医教育事业,他爱才育才,他指导培养了十届硕士研究生,多年来为学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大量的中医人才,都成为医、教、研事业的骨干和领导,真可谓桃李芬芳,遍及四海。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评价说:“李振华教授不仅是河南一代名医,而且在国内外亦享有声望。在他就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期间,曾为中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os[(^, 百拇医药
李振华教授除专心致志于中医医、教、研工作外,并时刻关心国家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为了振兴中医事业,李老多次发表文章,提出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os[(^, 百拇医药
李老虽年事已高,还是终日诊病、授徒、整理资料,手不释卷。他时刻关心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尤其对国内外一些业外的自然科学家和学者,为发展中医事业撰写文章,论述中医药的科学理论和发展前景更为关注,并在《中国中医药报》撰写文章“应当大力推介《哲眼看中医》”,以及撰写了“论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文章,并在全国“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作了大会发言,以期望更快更好的弘扬祖国医学。李老现仍孜孜不倦献身中医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os[(^, 百拇医药
最后笔录李振华教授的八十抒怀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亦为其一生的真实写照。os[(^, 百拇医药
幼承庭训学歧黄,勤求博采研效方;os[(^, 百拇医药
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os[(^, 百拇医药
传道授业毕精力,喜见桃李芬而芳;os[(^, 百拇医药
祖国医学普四海,人间处处杏花香。(王海军 李郑生)
李振华教授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李老遵循“重医术,更重人品,医学乃仁人之术,真善为本”的准则,时时以病人为主,将济世活人,积善成德,为其一生之业。他治学严谨,勤学务实,技术精湛,精益求精。在教学上,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引经据典,务求实效,培杏成林,桃李芬芳。李老多年来从事医、教、研及担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行政工作,并身兼多种学术组织领导成员,重任在肩,工作繁忙,但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谦虚谨慎,工作有条不紊,从未嫌烦,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优良传统和国家级名老中医的风范,德艺双馨,名闻遐迩。y}-!:3, 百拇医药
幼承庭训 步入医林y}-!:3, 百拇医药
李振华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其父李景堂,通晓中医经典,博学多闻,善于治疗伤寒、温病及疑难杂病,名闻豫西各县。1941年,正在济汴高中读书的李振华,遵其父命辍学从医,以期成为良医。李教授少年聪颖好学,其父为其讲读中医四大经典,历代名医著作,临证侍诊见习,随时口传心授,掌握辨证用药技巧,故全面接受了其父医学经验真谛。其父经常严肃地向他讲作人之道,学医首先学做人品德,树仁人之心,以仁为本,存济世活人之志,方可学业有成,达到良医。这些谆谆教导,深深扎根于李教授在少年时代的心灵,为其一生事业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y}-!:3, 百拇医药
李老学医,除来自名医家传外,其医学成就大多还是出于他半个多世纪的自学。李老学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勤学务实、务求理解,能者为师、虚心求教、容纳众长、善于总结,数十年如一日,至老不衰。“学在于勤,知在于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铭。李老给我们讲他的治学经历,归纳了五个字:即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勤学不辍,勤求古训,勤学好问,能者为师,尤其名医之学术观点,诊治经验,画龙点睛之处,铭记于心,用之实践;恒:即学贵有恒,学无止境,坚持不懈;精:即精读经典名著,深思要点,铭记医理联系实际,及时反思,不断总结,达到行出真知;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力求作到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李老认为,达悟较难,即在深明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诊断、辨证施治,产生心得体会,逐步才能心有所悟。悟也是以上四个字实践力行的结晶。达到临床通变以知常,知常以应变,学古不泥,知犯可逆,随证用药,方可达悟,以致有所创新。
李老由于具有可贵的学习精神和务实的学习方法, 1950年,全国中医师统考,他在洛宁县名列榜首,政府给他颁发了中医师开业执照;相继被该县人民医院吸收为惟一的中医师,并评为全院优秀工作者;d(9p, 百拇医药
1980年李老被河南省卫生厅、医药管理局聘为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厅聘为省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河南省科委聘为科技成果评委会委员;1992年卫生部聘李老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d(9p, 百拇医药
李老不断著书立说,总结其学术理论经验,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合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参》等八部,在省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d(9p, 百拇医药
妙手回春 情洒人间d(9p, 百拇医药
李老从医六十余载,中医药理论系统全面,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渊博,医术精湛。每见其临证,四诊详细,谨守病机,辨证确切,用药灵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疑难重病,常效如捋鼓。上至高级领导,下至工农百姓,诊治细心,一视同仁,急危济厄,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医学家。d(9p, 百拇医药
李老中青年时期,长于治疗内科杂病,尤其善治急性热性传染病,晚年专于脾胃病的研治,屡见奇功。在治疗热性传染病方面,如1956年冬末和次年春,洛阳地区几个县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重点疫区伊川县,一个月左右死亡70余人,多为小孩,也有少数成年人,一时人心慌慌。李老随地区卫生局领导和西医深入疫区医院,发现死亡者,多系误用中药辛温解表和西药解热止痛发汗药物。服药后,患者大汗淋漓,继而抽搐加重,转入神智昏迷而死亡。医院有一王姓女患者,32岁,流脑已夺去她丈夫、儿子两条性命。该妇女已深度昏迷、高烧、抽搐、项背强直,危在旦夕。李老诊断后认为流脑属于中医温病的春温病,是瘟疫,有传染性。病系感受疫毒之邪,内热过盛,忌用辛温解表发汗药。当时由于西药缺乏有效药物,李老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法,药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加减,配服安宫牛黄丸,鼻饲喂药,李老亲自守护两日,病人痊愈出院。李老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农村病家,抢救治愈了14个垂危患儿,并将治法教给了当地中医,继续治疗。同时李老又到宜阳县、三门峡市、郾师县等地治疗了近百例患者,只要能喂进中药,均全部治愈。河南省卫生厅和省防疫站当年在洛阳召开了现场会,让李老传播了这一治疗经验。1958年李老在此基础上补充写了该病专著成书出版。1970年7月禹县流行乙型脑炎。县人民医院专找了一个大院作为传染病房。8天收治了83个病人虽经治疗,但死亡了32个患者,也多是小儿。已死和未死患者家人,哭声满院,惨不忍睹。时值文革期间,李老随学院备战疏散在禹县。他不顾个人安危,舍身忘己,日夜守候在病房,长达3个月。李老认为乙脑病属中医温病的暑温病,传染性强,患者初期经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加通窍熄风并重用生石膏和配服安宫牛黄丸使病人转危为安。到八月份禹县地区天气连雨收治的病儿多嗜睡,舌苔白腻微黄,甚者转入昏迷抽搐。李老用药生石膏减量,加藿香、佩兰、白蔻仁、郁金、菖蒲等芳香透窍药而治愈大量患儿。7~9月李老用中药共治疗132个患者,治愈率高达92.7%,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病后有25个患儿出现有偏瘫、单瘫、耳聋、头疼、弄舌等后遗症状,以养阴清余热、通经活络法,配合针灸治愈。
李老晚年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及李东垣“善治病者惟在调理脾胃”的学说,着重于慢性脾胃病的研治。通过近20年对慢性脾胃病的临床系统观察和统计,脾胃气虚甚至阳虚者占95%左右,胃阴虚者占5%左右。尤其肝、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密切相关。慢性脾胃病的发作时有偏气滞、湿阻、化热、食滞、血瘀等不同实证,但其病理均为虚中之实、虚实交错、实由虚致。纯脾胃虚不夹实者亦较少见。故在治疗上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是李老多年治慢性脾胃病的大法和学术上总的指导思想。在具体辨证治疗上,应诊其肝脾胃何方偏滞偏盛随辨证用药。如李老承担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践研究”,用自拟的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通过300例住院患者的治疗,经卫生部验收鉴定,其“有效率达98.7%,治愈率32%,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突破了国外502份有关资料无一例治愈的记载。尤其通过近20年千例以上患者的治疗随访观察,凡坚持服药者,未发现有一例转为胃癌。突破了国外资料认为该病是“癌前病变”、“胃黏膜不可逆转修复”的记载和观点。os[(^, 百拇医药
李老从医六十余年,我们看到他总以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尤其四诊合参谨守病机,辨证分析全面,用药灵活,治好了他从来未治过甚至从来未见过的疑难杂病,受到了多次媒体报道,深受患者和群众赞扬。李老在擅长治疗温病及胃病的基础上,并重视科研创新工作。他负责的“乙型脑炎临床治疗研究”、河南省重点科技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等,均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进步奖。并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医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李老在医学上的成就,真可为妙手回春,情洒人间。os[(^, 百拇医药
教坛耕耘 桃李芬芳os[(^, 百拇医药
李老不仅是医疗方面的大医,也是一位出色的中医教育家。他从教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他是解放后我国最早一批投入中医教育事业的骨干教师之一。早在1954年就担任了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教师,主讲《内经知要》、《金匮要略》及该地市西医学中医班《伤寒论》。后调入河南中医学院,一直主讲《中医内科学》,并到本省各地、市以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等不少省、市和出国讲学。os[(^, 百拇医药
李老在教学上严肃认真、教学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他语言生动、启发教学、板书清晰,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每听一次课或学术讲座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领悟了老师严谨的教风,宽阔的思路和丰富的学识,感到是一次精神享受,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李老临床带教,重视病例书写,严于辨证,要求理、法、方、药有机统一,文字正规,一个新入院患者病例,常修改书写数次,学生们既敬畏他,又由衷的钦佩他。李老不愧为中医大家和杰出中医教育家,亦不愧为学院内科学带头人,其所在内科也被省定为重点学科。os[(^, 百拇医药
李老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期间,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突出中医特色,教好、学好四大经典。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强调学生多临床、早临床,请名医讲座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os[(^, 百拇医药
李老热衷于中医教育事业,他爱才育才,他指导培养了十届硕士研究生,多年来为学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大量的中医人才,都成为医、教、研事业的骨干和领导,真可谓桃李芬芳,遍及四海。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评价说:“李振华教授不仅是河南一代名医,而且在国内外亦享有声望。在他就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期间,曾为中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os[(^, 百拇医药
李振华教授除专心致志于中医医、教、研工作外,并时刻关心国家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为了振兴中医事业,李老多次发表文章,提出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os[(^, 百拇医药
李老虽年事已高,还是终日诊病、授徒、整理资料,手不释卷。他时刻关心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尤其对国内外一些业外的自然科学家和学者,为发展中医事业撰写文章,论述中医药的科学理论和发展前景更为关注,并在《中国中医药报》撰写文章“应当大力推介《哲眼看中医》”,以及撰写了“论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文章,并在全国“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作了大会发言,以期望更快更好的弘扬祖国医学。李老现仍孜孜不倦献身中医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os[(^, 百拇医药
最后笔录李振华教授的八十抒怀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亦为其一生的真实写照。os[(^, 百拇医药
幼承庭训学歧黄,勤求博采研效方;os[(^, 百拇医药
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os[(^, 百拇医药
传道授业毕精力,喜见桃李芬而芳;os[(^, 百拇医药
祖国医学普四海,人间处处杏花香。(王海军 李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