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辨治痛经有四招
痛经是女性常见的问题,凡在经期前后或经期中,发生下腹部疼痛,或腰骶酸痛及其他不适,严重时恶心、呕吐,甚至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者,称之痛经。
由于情志抑郁、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因而经行腹痛。若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精亏血少,胞脉、冲任失于濡养,亦可引起痛经。
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气滞血瘀 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寒湿凝滞 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则为温经化瘀、散寒利湿,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苍术各9克,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乌药、吴茱萸各12克,当归、茯苓各15克。
气血虚弱 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肝肾亏损 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或潮热,脉细弱,舌苔薄白或薄黄。以益肾养肝止痛为治则,调肝汤加味,当归、山茱萸、阿胶(烊化)、山药、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以上各型应根据兼证不同加减用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金维新), 百拇医药
由于情志抑郁、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因而经行腹痛。若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精亏血少,胞脉、冲任失于濡养,亦可引起痛经。
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气滞血瘀 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寒湿凝滞 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则为温经化瘀、散寒利湿,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苍术各9克,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乌药、吴茱萸各12克,当归、茯苓各15克。
气血虚弱 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肝肾亏损 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或潮热,脉细弱,舌苔薄白或薄黄。以益肾养肝止痛为治则,调肝汤加味,当归、山茱萸、阿胶(烊化)、山药、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以上各型应根据兼证不同加减用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金维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