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28236
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27日 南京市科技发展
     摘要 中医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的过程。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辩证方法、中医学理论、中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分析,对广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进程将有所启迪和补益。

    关键词 中医药现代化 辩证方法 中医理论 中药学

    在新世纪,中医药如何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的全球性竞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中医药工作者广为关注的问题。中医药要想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进行发展,这个过程就是中医药的现代化。

    中医药要现代化,首先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遗产,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和创新。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中医学的学科发展为核心,但主要体现生产、社会、哲学等因素对这门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中医学学科的现代化发展,是指中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在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上的完善和进步,它必将受到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分化与综合等因素的制约。对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依据从事中医研究的体会和经验,提出中医药学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制定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进程。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近年来,中医药的现代化建设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1 辩证方法从宏观走向微观

    微观辩证是应用现代新的科学技术将传统经典辩证提高到细胞、亚细胞乃至分子水平,以阐明疾病证侯及其传变规律〔1〕。微观辩证学认为,人体阴阳、寒热、虚实不同层次离不开细胞生命代谢,而细胞生命运动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细胞内各种化学物质的质与量。微观辩证首先应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即通过观察微量化学反应来确定和测量不同证侯病人细胞内各种微量和超量化学物质,进而了解其代谢特点及生理病理规律〔2〕。例如,微观舌象学研究发现,正常人舌上皮细胞有较旺盛的氧化和合成代谢,尤其以戊糖旁路活跃、酶解和溶解活性较强为其特点。对病理白薄苔进行细胞化学变化的定量分析发现,LDH(乳酸脱氢酶)、MDH(苹果酸脱氢酶)、RNA(核糖核酸)、-SH(巯基)等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而薄黄苔LDH、MDH、G-6-P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RNA、-SH及ACP(酸性磷酸酶)增多高于正常。这说明细胞化学性的变化可能是不同病理舌苔形成的主要原因〔3〕。目前研究表明,痰湿壅肺者舌苔脱落细胞、痰液检测和细胞化学变化有关系,其特点是:G-6-PDH、MDH、LDH、ANAE(醋酸萘酯酶)活性增强,RNA、-SH含量较高,尤其是G-6-PDH活性显著增强,而ACP活性相对低下,说明其合成和氧化代谢相对增强而分解退化相对缓慢。因此,生长分化较快,而角化脱落过程相对延缓,是为痰湿壅肺患者多痰、舌苔白厚腻形成的细胞化学机理〔4〕。五脏病微观辩证研究表明,慢性肾炎肾阴虚、肾阳虚患者T细胞总数、TC及TM的百分率较正常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其细胞免疫状态低下,特别是存在免疫调节的异常〔5〕。微观辩证运用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将传统辩证方法深入到分子水平阐明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物质结构、代谢和功能及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特点,目前正向着基因表达,基因诊断、修复、治疗与预防方面发展。这些都说明了传统中医宏观辩证(望、闻、问、切)已走向微观辩证,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已初具规模。
, 百拇医药
    2 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发展

    王阶博士说:“在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上,整体、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代表不同的研究层次。直接从分子水平的DNA(脱氧核糖核酸)、mRNA(信息核糖核酸)入手,将有可能从最前端诊断和根治疾病”。当前,人类发病和危害极大的疾病谱群已由感染和营养失调等单因素疾病,转向机体自身代谢和调控失常为主要谱群的多因素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病、骨质疏松等,这些疾病往往难以寻找到导致疾病产生的直接因素,常常是多种因素互为因果,并导致机体多系统代谢与调控失常而发病。西方医学单靶点直接对抗治疗思想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各环节相互因果的病理过程,而中医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可为解决多因素疾病的治疗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因此,以多因素疾病和中医药整合调节作用关联性研究为切入点,是发展中医药治疗理论,并形成适应未来疾病谱群特征的中医药新理论的有效途径之一〔6〕。阴阳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大量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材料均支持这一观点。如哮喘是T淋巴细胞亚群TH1基因与TH2基因统一性的破坏;血管退行性病变是血管生成素Ang1基因与Ang2基因统一性的破怀;恶性肿瘤是抑癌基因突变失活或癌基因激活导致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统一性的破坏〔7〕等等。
, http://www.100md.com
    辩证论证、据证而为是中医的基础,证侯成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一证可能涵盖了数种或数十种疾病。因此寻找结构基因组并与功能基因组的共同性并建立“证侯-基因表达谱”,有利于揭示中医“证”的结构和功能的基因,从而获得大量与“证”相关的基因,并将其表达调控到正常。

    辩证论治-个体化诊治是中医的精华,有学者认为应建立证的基因表达谱,以揭示证的实质。另有学者认为基因表达谱也许将是把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统一起来的“连续点”,以证的研究作为学术发展的切入点是一项关键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实现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交融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沈自尹院士对于“肾”本质的研究,按照异病同治必有其共同物质基础的思路,得出肾阳虚证患者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的初步结论。经药测证,结果证明温补肾阳药最有效,并证明了肾阳虚“证”的调控中心定位在下丘脑且涵盖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T细胞凋亡能通过选择性下调相关基因而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也说明中医药具有调控基因功能的优势。
, 百拇医药
    中医四诊方法的现代化,应在继承传统中医诊法理论的技术创新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信息相关理论和处理技术,逐步建立诊断信息综合采集分析智能系统,研究出中医特色的人体功能检测仪器,以推动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

    3 中药现代化发展

    中医药学的治疗思想是将疾病的病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将不同的环节作为整体的不同侧面,通过中药的有机配伍,实现对整体的综合调节。中药是多个有效组分的配体在多环节、多靶位的整合调节,其作用大多不是与靶点受体的直接作用,而是通过改变疾病状态下失调的机体内环境,调衡或逆转病理过程。中药的作用靶点有可能在mRNA的调控、抑制蛋白的错误表达或清除错误的蛋白质上,从而从根本上使疾病得以恢复。

    中国科学院人类基因组中心杨焕明教授指出:基因组学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对基因的表达、修饰有确切的作用。中药对证候的干预与调控,目前认为:中药虽然几乎没有改变核苷酸与氨基酸结构的可能,但中药对多种常见病及重大疾病确有可靠的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在影响基因的调控、表达,特别是表达产物的标识方面可能更为重要,其调整作用有可能是在调控、修饰疾病的相关(易感)基因表达及产物上发挥重要作用。中药多靶点对多基因疾病中多基因的影响是其治病的作用基础,而其对证侯相关基因所存在的调控网络的有效干预是其独特的优势所在〔8〕。
, 百拇医药
    中药复方配伍治病一般认为是多靶点起作用。通过可包容成千上万基因或蛋白质的生物芯片等技术,测定治疗前后的基因表达谱及蛋白质谱,可能揭示通过哪些靶点起作用〔9〕。

    中药的扶正可表现为促进某个或某些被关闭的正常基因表达,以及对某个或某些受损基因的修复;中药的祛邪可表现为祛除体内的病毒和病菌,以及对某些过度表达基因的关闭或使其表达减弱等。不管是扶正还是祛邪,都可以从mRNA→cDAN水平来检测中药使用前后基因组表达谱的变化,阐明中药防病治病的机理。

    在人类疾病的基因中,部分疾病基因可为另一部分基因所调控,针对这些基因治疗,也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医强调“方”与“证”的对应,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可治多种疾病,它应是针对于“方”、“证”之间的特殊调控点。所以,寻找病证结合的相关基因,是目前中医药工作者正从事的重要研究。

    总之,将中医药的特色融入到生命科学的领域,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整体疗效,使中医药尽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郭振球主编 世界传统医学诊断学?微观辩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91

    〔2〕郭振球 微观辨证学与21世纪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杂志,2000;41(1):48

    〔3〕吴正治,周小青,郭振球等 虚寒薄白苔的细胞化学初步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1):649

    〔4〕郭振球 微观辨证学研究新进展 国内外中医药科技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5〕郭振球,吴正治 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化学ANAE变化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 中国中医结合杂志,1990;10(7):399

    〔6〕洪净 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与学术发展切入点的探讨 中医杂志,2000;41(12):751

    〔7〕侯灿 后基因组时代的统一医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5

    〔8〕王忠,王阶,王永炎 后基因组时代中医证侯组学研究的思考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8):621

    〔9〕Lockhart DJ,Winzeler EA.Genomics,geneexpressionand DNA array.Nature,2000;405:8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