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28180
中国与印度制药行业研发:各自的朝圣路(2)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30日 慧聪网
     中国制药则是喜也市场、忧也市场。廖天舒给出的数字是,“中国的药品市场是印度的2.5倍。”深究原因:一是我们医疗的基础设施比印度好;二是我们药品的整体价格水平比印度高;三是我们专利药的保护比印度还是要好;四是印度基本没有医疗保障,属于私有市场;而中国医保至少普及率比印度高。

    这样潜力无穷的市场对本土企业有两个直接的影响,一方面他们走出国门去“兜售”他们药品的压力不如印度大,“关键是成本和掌握渠道”;另外一方面,他们似乎也没有很大的产业升级压力,中国的原料药、特种原料药市场还有空间,更何况中国原料药的生产成本很低。

    廖天舒认为国内制药企业在内部管理、语言和商业文化上也不如印度“西化”。“不要说新药研发,以原料药的出口为例,中国的产品在价格上很有竞争力,但是我们得到FDA认证的企业相对少得多,这个都与企业管理和商业文化有关。”

    未来的路径

    当印度Ranbaxy制药公司批准将其创造的用于卷须霉素释放系统的技术供拥有该药物专利的德国拜耳(Bayer)公司使用,当丹麦制药巨头H.Lundbeck公司提出以4000万美元向印度一家小制药公司购买其开发的一种生产工艺--Lundbeck的出价比这家印度公司去年全年的药品销售额还高,我们看到印度制药的创新力量正在诞生。

    尽管有了新专利法更严格的限制,但是这里两种模式被视为可能成为印度“中坚力量”的突破口:一种模式是利用从美国普通药品市场获取的资金来资助创新性药物的研究,尽管印度具有成本优势,这种研究仍然需要相当高的费用。这样,一方面普通产品在市场的投放会推动近期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新型药物分子会提供长远的巨大赢利。另一种模式是把大体介于新发明药物和普通药物之间的特种药物投放到市场中去。

    此外,印度的另一股新力量可能来自大企业下的外包部门。根据廖天舒的介绍,“印度一些本土的大公司有专门的部门来做跨国公司的研发外包业务。”尽管跨国公司的意图是降低整体居高不下的研发成本,但对印度本土制药企业而言则无疑是实现对跨国公司技术动向“无缝链接”的机会。

    廖天舒认为,对于中国而言,以生产特色原料药为主的外向型制药企业,其未来的产业升级就是进入通用名药产业。此举不仅可以带给企业远高于特色原料药的毛利率,而且还可以实现业务规模的成倍扩张,环保、安全等问题也将随之改善。而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在中国目前主要由“海归”创立的公司完成,中国本土公司能否整合这块资源,可能也是未来产业升级的机遇所在。,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