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他们感动中国
感动,是年终岁末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新春伊始一股蓬勃的力量。被认为是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年度人物评选之一的“感动中国”2005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近日拉开序幕,其中有5位卫生系统的工作者获得候选人的殊荣。当记者和他们逐一深入交谈,不禁想起矗立在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的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口音不同的他们、性格迥异的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职业操守。
过去的一年,对于医学界来说非同寻常,我们的感官也因此承载着太多不愉快的往事,然而总有一些默默的、不容忽视的力量鼓舞着我们,让我们领悟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丽。雪莱说,爱是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正是这个秘密,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医学进步的过程中,人与人的故事比人与疾病的故事更精彩。
巴桑邓珠:守着雪域的淡泊
巴桑邓珠,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学临床医学出身的他,主动放弃做医生的机会,从事护理工作近40年,跑遍了全州18个县,被当地的百姓称为“雪域上的守护神”。2003年8月,他荣获国际护理界最高奖——“南丁格尔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男护士,同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藏族医务工作者。
, http://www.100md.com
【人物感言】
“谢谢人们还惦记着我,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人物印象】
康定的十月,情歌盛放的季节,来寻找宁静的人们,赶走了这里的宁静。小小的山城步步是景点,处处是传说,巴桑邓珠的家就在美丽的折多河畔,他推开东向的一扇窗告诉记者:“喏,这就是嘎贡神山,那边是跑马山。”因天然的亲近于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优越感,实在让人羡慕。
黄澄澄的麻饼子,热腾腾的酥油茶,高擎过头顶的哈达,让远道而来的年轻人激动得不知所措。就在赶往康定的头天下午,记者在二郎山的暮霭中依稀看见车辆冲向山崖的痕迹,对于平原上长大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次身心上的挑战。任何生命都不能因为环境的艰苦而卑贱,他们需要关爱,于是,上天派来了巴桑邓珠。此时的巴桑邓珠,在自己孙儿的哭声中慈祥地笑了,满头银发在快乐地颤抖,若不是他和胡锦涛书记巨大的合影悬挂在客厅的墙壁上,你真的会被眼前的天伦之乐所“蒙蔽”,而忽略了他是有着辉煌过去的老人。
, 百拇医药
记者的造访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惊喜,所有的言行仅表现出主人对来客最大的善意。他拱拱手,委婉而决绝地回避了所有可能涉及到往日荣誉的话题,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让他受宠若惊。
这时电话突然响了,在急诊科值班的女婿请示身为副院长的岳父:去木格错的路上有一起车祸,要不要一同前往?巴桑邓珠结结实实地在孩子的脸上亲了一口,转身交给女儿,怀着无以复加的幸福走出了家门。
王布和:给草原永恒的温暖
全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盟、旗政协委员,2003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西部十大新闻人物之一。行医20多年来,从来不主动向病人索取任何费用,不仅如此,他还赞助当地的学校修建校舍,为当地人架桥修路。年过半百的王医生,现在仍起早贪黑地接诊病人,把精力献给了慕名而来的患者,充分展现了一名医生博爱的胸怀。
【人物感言】
, http://www.100md.com
“我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小时候,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因为没有钱治病被抬回家等死,从此我就下决心成为一名好医生,不收穷人的钱。我现在做到了,我很高兴,心情无法形容。”
【人物印象】
草原上的故事,在滕格尔低沉的歌声中传向远方;草原上的故事,在席慕容优美的诗句中吟唱。王布和,这个苦命的孩子,他以牧人的胸怀和爱心,守护着这个以放牧为生的民族,他的故事,在患者的心里传唱。
圣诞节的科尔沁草原,零下20度,夜色姗姗来迟,王布和穿过长长的走廊,开始了他一天中的第二次巡诊。不甚宽敞的门楣,粗糙的水泥墙与寒风默默地对峙着,对于受伤的人来说,这一隅的温暖是多么重要。几十间房子没有画蛇添足的装修,但是不该省的还是不能省,刚入冬,王布和就为所有的病房装了暖气片。
现实中的王布和并不是那种毁家纾难的英雄,他颇为富有:200多亩耕地,将近300只绵羊,20头奶牛,还有一幢2层楼房。对于一天要看100多个病人的医生来说,操持这些显然力不从心。但是王布和几乎不用怎么操心,一到农忙,人们都会从附近赶来帮助他收种。架桥、修路、盖校舍,能想到的好事、善事王布和都做了,他的收入在逐渐增长的过程中和付出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 百拇医药
如今,诊所成了小医院,有人建议王布和每次收一块钱的挂号费,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但他说,他能这样做吗?多少钱都捐出去了,他能因此而失去一个苦命孩子的本色吗?
李春燕:和大山一起快乐地期待
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中国102万名乡村医生的杰出代表。2005年因积极抢救一个从出生到死亡只有八小时的婴儿,被当地的志愿者发现并公布在网上而引起关注。她被《南风窗》评选为2005年度公益人物,2005年5月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由于当地居民穷,看病给不起钱,赔了血本的李春燕曾经几次决定外出打工。现在,她得到了全国各地好心人的支持,情况逐渐好转。
【人物感言】
“我只觉得很幸运,短短的一年就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帮助,现在想起来就像在做梦。我只希望这里的人能富裕起来,我的卫生室能尽快得到完善。肯定还有很多乡村医生比我的条件还艰苦,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 http://www.100md.com
【人物印象】
李春燕的笑声比十月份的晴空更加爽朗,她快捷地回答着记者的每个提问,那种没有任何修饰的快乐,为她现在的心情增添了一枚真实的砝码。
去年的今天,李春燕还在为“青黄不接”的医药费发愁,差点和丈夫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列车;现在,她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品和捐款。有了这些,月亮山的老百姓结束了用鸡蛋换药费的历史,李春燕梦寐以求的卫生室也拔地而起。有个广西的商人被李春燕的事迹感动,决定在月亮山下投资办一个宝石加工厂,李春燕腾出家里的3间房子做车间,算是二老板,工人就是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果正式开工的话,每人月收入将近千元。当年一起读卫校的一个好姐妹加入了她的卫生室,改写了她一个人既当医生又做护士的工作方式。
大山深处的一切,因为李春燕而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她依然保持着农民的谦卑和谨慎。听说过几天她就要到省里开会,记者在揣想,这个习惯了在乡间小路上奔走的女子,在闪烁的镁光灯下,是如何局促地涨红了脸?
, http://www.100md.com
武广华:水至清也有鱼
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2004年4月,武广华向社会公开承诺: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对69种常见病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2005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单病种限价收费扩大到128种,占常见多发病的70%。同年,武广华率领医院带头压缩行政开支,在旧房内办公,不安装空调,挤出100万元设立慈善救助基金,实施爱心医疗救助工程,面向全国免费手术治疗特困家庭3~15周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武广华的上述种种举措,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人物感言】
“医院之外的事情我当不了家,在目前的体制与机制下我只能这样努力了,我相信在这个平台上,我会做得很好。”
【人物印象】
2005年,对于武广华来说无疑是快乐的,这种快乐非比寻常,因为这是打破游戏规则后的一种快感。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让记者想起当年凤阳小岗村的几位农民,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却洋溢着一种值得尊重的精神,那就是——勇气。
, 百拇医药
其实,勇气对于武广华来说只是一种表象,因为这种表象的背后暗含着一种正当利益诉求的最大化,同时也是对民意的一种积极迎合。不断地压缩利润空间,也就意味着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是利润的一种,利与义的和谐,由此可见一斑。这种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做法,触怒了很多人,有人认为潜规则是玻璃罩子,打破它的人总会被它的碎片刺伤,但当官方的声音为武广华保驾护航以后,一切“反动派”又成了“纸老虎”。
显规则与潜规则经此一役,胜负不必评说,从此以后总有单病种限价收费的消息接踵而来。是谁说水至清则无鱼?只要能给最广大的患者带来福音,就有生存下去的可能,甚至过得相当潇洒。
姚晓明:母亲留下黑色的眼睛,他用它创造光明
1995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曾经赴俄罗斯和日本学习眼科先进技术,目前是深圳眼科医院医生,深圳狮子会眼库执行主席,积极的角膜劝捐者。曾成功实施国内首例活体捐献角膜移植手术。2005年9月17日,姚晓明的母亲去世,遵从母亲的遗愿,姚晓明用母亲的角膜让6位患者重见光明。他们母子的大义之举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感动了中国。
, http://www.100md.com
【人物感言】
“当有一天,我走在街头,在茫茫人海中与受捐者不期而遇,他或者她在不经意间瞥了我一眼,我就会觉得那就是我妈妈,她还在关注着她的儿子,关注着她儿子生活的这座美丽的城市。”
【人物印象】
记者眼中的姚晓明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那就是:一张卡片、母子二人、三个一定。
一张卡片。在姚晓明的钱包里,有一张特殊的卡片,上面写着:一旦出现意外,我自愿将角膜捐献出来。
母子二人。姚晓明的妈妈丁剑芬生前是一名内科医生,老妈妈临终前自愿捐献出自己的角膜以支持儿子的工作,儿子亲手用它们为6位患者创造了光明。
三个一定。只要角膜捐献者在深圳,姚晓明一定会在角膜移植手术后送其去殡仪馆,一定参加捐献者的追悼会,一定会为捐献者扶棺,送其进火化炉。
诗人顾城说,“我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人们都习惯光明”。姚晓明不是诗人,但他让曾经习惯了黑暗的人们习惯光明。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1期, 百拇医药(刘景峰)
过去的一年,对于医学界来说非同寻常,我们的感官也因此承载着太多不愉快的往事,然而总有一些默默的、不容忽视的力量鼓舞着我们,让我们领悟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丽。雪莱说,爱是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正是这个秘密,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医学进步的过程中,人与人的故事比人与疾病的故事更精彩。
巴桑邓珠:守着雪域的淡泊
巴桑邓珠,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学临床医学出身的他,主动放弃做医生的机会,从事护理工作近40年,跑遍了全州18个县,被当地的百姓称为“雪域上的守护神”。2003年8月,他荣获国际护理界最高奖——“南丁格尔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男护士,同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藏族医务工作者。
, http://www.100md.com
【人物感言】
“谢谢人们还惦记着我,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人物印象】
康定的十月,情歌盛放的季节,来寻找宁静的人们,赶走了这里的宁静。小小的山城步步是景点,处处是传说,巴桑邓珠的家就在美丽的折多河畔,他推开东向的一扇窗告诉记者:“喏,这就是嘎贡神山,那边是跑马山。”因天然的亲近于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优越感,实在让人羡慕。
黄澄澄的麻饼子,热腾腾的酥油茶,高擎过头顶的哈达,让远道而来的年轻人激动得不知所措。就在赶往康定的头天下午,记者在二郎山的暮霭中依稀看见车辆冲向山崖的痕迹,对于平原上长大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次身心上的挑战。任何生命都不能因为环境的艰苦而卑贱,他们需要关爱,于是,上天派来了巴桑邓珠。此时的巴桑邓珠,在自己孙儿的哭声中慈祥地笑了,满头银发在快乐地颤抖,若不是他和胡锦涛书记巨大的合影悬挂在客厅的墙壁上,你真的会被眼前的天伦之乐所“蒙蔽”,而忽略了他是有着辉煌过去的老人。
, 百拇医药
记者的造访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惊喜,所有的言行仅表现出主人对来客最大的善意。他拱拱手,委婉而决绝地回避了所有可能涉及到往日荣誉的话题,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让他受宠若惊。
这时电话突然响了,在急诊科值班的女婿请示身为副院长的岳父:去木格错的路上有一起车祸,要不要一同前往?巴桑邓珠结结实实地在孩子的脸上亲了一口,转身交给女儿,怀着无以复加的幸福走出了家门。
王布和:给草原永恒的温暖
全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盟、旗政协委员,2003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西部十大新闻人物之一。行医20多年来,从来不主动向病人索取任何费用,不仅如此,他还赞助当地的学校修建校舍,为当地人架桥修路。年过半百的王医生,现在仍起早贪黑地接诊病人,把精力献给了慕名而来的患者,充分展现了一名医生博爱的胸怀。
【人物感言】
, http://www.100md.com
“我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小时候,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因为没有钱治病被抬回家等死,从此我就下决心成为一名好医生,不收穷人的钱。我现在做到了,我很高兴,心情无法形容。”
【人物印象】
草原上的故事,在滕格尔低沉的歌声中传向远方;草原上的故事,在席慕容优美的诗句中吟唱。王布和,这个苦命的孩子,他以牧人的胸怀和爱心,守护着这个以放牧为生的民族,他的故事,在患者的心里传唱。
圣诞节的科尔沁草原,零下20度,夜色姗姗来迟,王布和穿过长长的走廊,开始了他一天中的第二次巡诊。不甚宽敞的门楣,粗糙的水泥墙与寒风默默地对峙着,对于受伤的人来说,这一隅的温暖是多么重要。几十间房子没有画蛇添足的装修,但是不该省的还是不能省,刚入冬,王布和就为所有的病房装了暖气片。
现实中的王布和并不是那种毁家纾难的英雄,他颇为富有:200多亩耕地,将近300只绵羊,20头奶牛,还有一幢2层楼房。对于一天要看100多个病人的医生来说,操持这些显然力不从心。但是王布和几乎不用怎么操心,一到农忙,人们都会从附近赶来帮助他收种。架桥、修路、盖校舍,能想到的好事、善事王布和都做了,他的收入在逐渐增长的过程中和付出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 百拇医药
如今,诊所成了小医院,有人建议王布和每次收一块钱的挂号费,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但他说,他能这样做吗?多少钱都捐出去了,他能因此而失去一个苦命孩子的本色吗?
李春燕:和大山一起快乐地期待
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中国102万名乡村医生的杰出代表。2005年因积极抢救一个从出生到死亡只有八小时的婴儿,被当地的志愿者发现并公布在网上而引起关注。她被《南风窗》评选为2005年度公益人物,2005年5月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由于当地居民穷,看病给不起钱,赔了血本的李春燕曾经几次决定外出打工。现在,她得到了全国各地好心人的支持,情况逐渐好转。
【人物感言】
“我只觉得很幸运,短短的一年就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帮助,现在想起来就像在做梦。我只希望这里的人能富裕起来,我的卫生室能尽快得到完善。肯定还有很多乡村医生比我的条件还艰苦,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 http://www.100md.com
【人物印象】
李春燕的笑声比十月份的晴空更加爽朗,她快捷地回答着记者的每个提问,那种没有任何修饰的快乐,为她现在的心情增添了一枚真实的砝码。
去年的今天,李春燕还在为“青黄不接”的医药费发愁,差点和丈夫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列车;现在,她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品和捐款。有了这些,月亮山的老百姓结束了用鸡蛋换药费的历史,李春燕梦寐以求的卫生室也拔地而起。有个广西的商人被李春燕的事迹感动,决定在月亮山下投资办一个宝石加工厂,李春燕腾出家里的3间房子做车间,算是二老板,工人就是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果正式开工的话,每人月收入将近千元。当年一起读卫校的一个好姐妹加入了她的卫生室,改写了她一个人既当医生又做护士的工作方式。
大山深处的一切,因为李春燕而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她依然保持着农民的谦卑和谨慎。听说过几天她就要到省里开会,记者在揣想,这个习惯了在乡间小路上奔走的女子,在闪烁的镁光灯下,是如何局促地涨红了脸?
, http://www.100md.com
武广华:水至清也有鱼
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2004年4月,武广华向社会公开承诺: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对69种常见病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2005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单病种限价收费扩大到128种,占常见多发病的70%。同年,武广华率领医院带头压缩行政开支,在旧房内办公,不安装空调,挤出100万元设立慈善救助基金,实施爱心医疗救助工程,面向全国免费手术治疗特困家庭3~15周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武广华的上述种种举措,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人物感言】
“医院之外的事情我当不了家,在目前的体制与机制下我只能这样努力了,我相信在这个平台上,我会做得很好。”
【人物印象】
2005年,对于武广华来说无疑是快乐的,这种快乐非比寻常,因为这是打破游戏规则后的一种快感。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让记者想起当年凤阳小岗村的几位农民,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却洋溢着一种值得尊重的精神,那就是——勇气。
, 百拇医药
其实,勇气对于武广华来说只是一种表象,因为这种表象的背后暗含着一种正当利益诉求的最大化,同时也是对民意的一种积极迎合。不断地压缩利润空间,也就意味着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是利润的一种,利与义的和谐,由此可见一斑。这种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做法,触怒了很多人,有人认为潜规则是玻璃罩子,打破它的人总会被它的碎片刺伤,但当官方的声音为武广华保驾护航以后,一切“反动派”又成了“纸老虎”。
显规则与潜规则经此一役,胜负不必评说,从此以后总有单病种限价收费的消息接踵而来。是谁说水至清则无鱼?只要能给最广大的患者带来福音,就有生存下去的可能,甚至过得相当潇洒。
姚晓明:母亲留下黑色的眼睛,他用它创造光明
1995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曾经赴俄罗斯和日本学习眼科先进技术,目前是深圳眼科医院医生,深圳狮子会眼库执行主席,积极的角膜劝捐者。曾成功实施国内首例活体捐献角膜移植手术。2005年9月17日,姚晓明的母亲去世,遵从母亲的遗愿,姚晓明用母亲的角膜让6位患者重见光明。他们母子的大义之举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感动了中国。
, http://www.100md.com
【人物感言】
“当有一天,我走在街头,在茫茫人海中与受捐者不期而遇,他或者她在不经意间瞥了我一眼,我就会觉得那就是我妈妈,她还在关注着她的儿子,关注着她儿子生活的这座美丽的城市。”
【人物印象】
记者眼中的姚晓明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那就是:一张卡片、母子二人、三个一定。
一张卡片。在姚晓明的钱包里,有一张特殊的卡片,上面写着:一旦出现意外,我自愿将角膜捐献出来。
母子二人。姚晓明的妈妈丁剑芬生前是一名内科医生,老妈妈临终前自愿捐献出自己的角膜以支持儿子的工作,儿子亲手用它们为6位患者创造了光明。
三个一定。只要角膜捐献者在深圳,姚晓明一定会在角膜移植手术后送其去殡仪馆,一定参加捐献者的追悼会,一定会为捐献者扶棺,送其进火化炉。
诗人顾城说,“我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人们都习惯光明”。姚晓明不是诗人,但他让曾经习惯了黑暗的人们习惯光明。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1期, 百拇医药(刘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