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身疾病
编号:10856635
心身要同治 治病亦育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69期
     中医早有“心病还须心药治”的认识,无论医生还是患者,若能掌握好疾病中的心理因素,确能提高疗效,甚至可以不药而愈。

    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这样的事。当人们从事某些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阻力或遭受干扰等而失败时,会表现出苦闷、忧伤、悲哀、愤愤不平等异常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给人心理上的打击,同时也影响到人体生理功能失调并导致疾病。这样的疾病,单纯依赖药物治疗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必须配合思想工作、心理咨询、行为指导,“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再拟适当方剂治疗。

    身心同治的关键是治疗上应该面对“病人”而不只是“病”。“病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处在不同的环境下,更有其个性和心理特征。所以应克服单纯强调生物因素的弊端,须懂得考虑患者所处的环境条件,抓住就诊中陈述的生活事件,再按照病人的心理特点和情志状态来施行心理治疗。临床实践表明,医生的语言是良好的安慰剂,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一些经验丰富的医生在研究和理解各种病人形形色色的心理后,善于一语道破病人的顾虑,让病人茅塞顿开,心情舒畅,有些症状随之缓解,这样的病例是屡见不鲜的。因此,专家们认为:单纯的药物治疗乃至手术治疗都很被动,医生与患者的对话逐渐消失是错误的,应注重就医心理、正常用药、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并呼吁医患之间应该敞开胸怀畅谈,面对临床检查必须慎重。

    高尚的医德有助于为病人除病祛苦、排忧解难,也是医生自己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的表现。正确掌握病人的心境,合理疏导,这是医生的职责。医生的意志、情感、神态和品质等都对病人的身心起着重要影响。古代医家十分注重医德,药王孙思邈曾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窬于此。”“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医德,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有启发、教育病人的作用。出自医生口中一席热情的话,可以暖人心,使病人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一个感人的行动,可能使患者加深对医生的理解和信任,并主动配合治疗,从而产生良好的医疗效果。身心同治、治心育人是古代医家普遍重视的,因为他们深知其中的奥秘。, http://www.100md.com(马肇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