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6年第1期
编号:10924907
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的相关因素及处理
http://www.100md.com 吴仕光, 万桂玲, 李晓娟
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吴仕光,万桂玲,李晓娟,通讯作者:,摘要,关键词:,0,引言,1术后反流及胃排空延迟的原因,1.1手术导致解
第1页

    参见附件(451KB,4页)。

     吴仕光,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防治中心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万桂玲, 李晓娟, 临沂市肿瘤医院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通讯作者: 吴仕光,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防治中心. yuemx@ns.cetin.net.cn

    电话: 0538-6236830

    收稿日期: 2005-10-25 接受日期: 2005-10-31

    摘要

    随着高位食管胃吻合数量的不断增加, 食管癌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已经成为食管外科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们综合了近年来在此方面研究的大宗病例分析, 各种手术改进方法的对比, 现今食管癌临床病理学、生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以及近年来胃排空延迟治疗方面研究的新认识, 从术前、手术和术后的各个环节及病理、生理等角度, 分析了可能导致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的各种相关因素, 并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 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

    吴仕光, 万桂玲, 李晓娟. 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的相关因素及处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14(1):75-78

    0 引言

    手术治疗食管癌可以取得较高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 Ⅱ-Ⅳ期的食管癌切除术后5-10 a的生存率分别为8-30%和5.2-24%, 对照放疗的5 a生存率在8-16%之间, 化疗的5 a生存率几乎为零[1]. 而随着高位食管胃吻合数量的增加, 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已成为食管癌术后的较常见的并发症[2], 也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多年来有关这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 各种术式的改进, 以及各种经验总结的报道非常多, 大家各抒己见, 改进的方法也各有千秋, 但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的问题, 综合近年来众家的意见及研究成果, 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后反流及胃排空延迟的原因

    1.1 手术导致解剖关系的改变 食管癌根治术即意味着食管癌病变的切除和消化道的重建, 在病变的切除过程中, 正常食管的抗反流机制随即遭到根本的破坏, 贲门括约肌被切除, 膈肌脚对食管的"弹簧夹"[3]作用被破坏, 胃上提入胸腔甚至颈部与近端食管相吻合, 剩余食管的缩短, 近端食管与胸胃之间成为一个共同腔等因素都直接导致了食管癌术后胃内容物随压力梯度自由涌入食管腔内, 出现反流症状. 手术导致的胃扭转、幽门机械性梗阻、肠黏连等原因引起的胸腔胃排空障碍, 再加上用力、咳嗽等胸腔压力增高的因素, 更会加重食管癌术后的反流.

    1.2 食管癌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及胃排空延迟和重建消化道的生理、病理变化 近年来涉及此方面的研究、报道非常多[4-9]. 众家利用同位素技术、胃食管测压法、24 h胃食管pH监测和内窥镜胃黏膜活检等技术对食管癌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及胃排空延迟和重建消化道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均存在食管酸性和碱性反流, 存在高胃动素血症, 胃肠及胆道动力低下, 排空延迟及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良. (2)食管癌病变破坏了食管的完整性和功能的连续性, 影响了食管的廓清功能, 是导致术前反流的重要因素. (3)术后患者均存在胸胃对半固体食物排空延迟. 术前患者的胃排空较正常人已有明显损害, 术后排空较术前延迟更明显. (4)胸胃泌酸功能术后明显减低. (5)胸胃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6)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是因为胃肠动力低下和排空延迟. (7)胸腔胃内的正压状态与胸腔负压形成压力差, 造成胃的张力过大而影响胃的排空. (8)术中胃体长时间的暴露, 灯光的照射, 温度的变化, 游离时对胃壁的牵拉揉搓、挤压, 使胃壁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加上游离后胃血供减少, 造成术后短期的血运障碍都潜在的影响胃壁的张力. (9)空腹血清胃泌素浓度术后近期明显升高, 或明显低下. (10)大多数学者认为吻合口高压区有明显的抗反流作用, 但也有学者认为吻合口的高压带不具备抗反流作用, 高压区的产生是因为吻合口炎症、水肿、狭窄等因素引起, 希望吻合口的压力能具有抗反流作用是一种误解[10]. 郑炜 et al[11]通过监测术后患者消化间期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的变化观察到切断迷走神经及解剖位置改变后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在消化间期仍然有其自身的运动形式, 但其MMC周期的持续时间缩短, 胃窦的MMC Ⅲ相活动缺失的次数增多, 收缩波平均振幅降低, 使消化间期胃内未消化固体食物不易通过幽门排入十二指肠, 并且胃窦MMC Ⅲ相活动发生在幽门、十二指肠之后, 这种不协调运动不利于胃内未消化固体食物的排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51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