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CA的喜中隐忧
刚刚跨入2006年,7-ACA就爆出了降价的消息。尽管回想不久前的2005年,7-ACA还以快速发展的姿态成为行业的耀眼之星。
继2001年产量翻倍增长后,2005年可以称得上是7-ACA快速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年——全年产量有望实现翻番,预计会突破2500吨。精确一些,按照2005年上半年产量折算,2005全年产量大约为2651吨。(见图1、2)
2005“鸡年报晓”
2005年国内7-ACA的市场喜人,可以用“鸡年报晓”来形容。
说喜人,主要源自5方面的表现:一是7-ACA发展大幅提速,产能、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国内报道的产能预计可能超过4000吨;二是出口继续增长,从2005年下半年起,7-ACA月度出口量开始超过同期进口量,全年出口量可能会接近进口量;三是7-ACA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国产7-ACA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三代头孢原料药的生产要求;四是全年市场价格基本保持平稳,激烈竞争中价格走势表现得“有惊无险”(见图3);五是7-ACA产能利用率由低走高,按照2005年7-ACA预计产量2650余吨和产能4000余吨计算,7-ACA实际产能利用率约65%左右与下滑的前两年相比明显提高(见图4)。
, 百拇医药
隐忧何在
然而,仔细分析国内头孢类抗生素原料药市场的客观现状,7-ACA原料市场的喜中不免带着一些隐忧。
隐忧之一在于7-ACA的生产技术。目前,头孢菌素C发酵加化学裂解法是国内通用的7-ACA生产技术,这种技术存在着能耗大、污染大的不足之处。头孢菌素C发酵过程耗用大量电、汽能源,化学裂解过程耗用大量深冷与溶媒,反应物料中使用的二氯甲烷、苯胺和氯硅烷等均为有毒有害的强烈污染源,因此使得7-ACA生产承担着较重的能耗成本与治污成本。一旦能源产品和化工产品价格紧张起落,7-ACA市场自然由此引起动荡;而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国家环保治理力度逐步加大,头孢菌素C发酵加化学裂解法生产7-ACA的技术工艺自身的弊端愈来愈突出,环境限制因素亦愈来愈明显。
隐忧之二在于7-ACA下游市场需求。7-ACA下游市场需求在短期内难有想象的巨大空间和增幅。在国家限制抗生素使用、限制抗生素价格和限制抗生素销售的“三限”大环境下,第三代头孢市场发展速度出现趋缓。第一、第二代头孢市场容量已经基本饱和,而第四代头孢市场在短期内又难以上量;7-ACA下游市场的消化渠道主要集中在第三、第四代头孢市场方面。一边是7-ACA的快速发展,一边是下游市场已出现实际需求增长的放缓,产需关系矛盾已在眼前。
, 百拇医药
隐忧之三主要来自于生产技术国内外水平的比较。国内7-ACA生产技术创新与国外水平比较起来,尚存在较大距离。国内7-ACA生产企业的工艺大都雷同——以头孢菌素C为原料,经过四步化学反应裂解。企业技术水平大体相当,生产成本也基本相近,实际赢利率并不高。
在国外,具有污染小、能耗少、成本低等多重优势的7-ACA酶法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其中包括了两步酶法和一步酶法。日本于1986年便有了一步酶法制备7-ACA的专利申请;另据报道,利用头孢菌素C两个酶,即D-氨基酸氧化酶及戊二酰7-ACA酰化酶的作用,裂解生成7-ACA的工艺在国外制药企业已经实现了一定产业化。
其实,国内研究酶法7-ACA技术起步也是较早的。1990年,《中国科学报》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以头孢菌素C为原料,经二步酶法制备7-ACA获得成功。后来,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7-ACA的一步酶法也于1993年通过试验验证可行。然而,由于市场、资金和交叉技术等综合因素的限制,国内7-ACA酶法生产技术大生产化一直难以有所突破。
, http://www.100md.com
隐忧之四在于7-ACA的价格。7-ACA市场价格依据受制于进口价格影响,据健康网的监测报告,前段时间国内7-ACA的采购需求旺盛,促使进口量一度攀升,2005年9月和10月共进口61吨,与2004年同期(37吨)相比增加了64%。
表面上看,进口价格虽然不低于93美元/公斤,但实际上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绝对价格并不是很高,折算之后约在人民币900元/公斤左右,与国内市场价格相当。此次7-ACA的价格探底,与国内产量、下游销售情况、进口价格等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不过,尽管此前早有降价的预期,但来得如此之快却是令业界始料未及的。
隐忧之五则是国内7-ACA的竞争局面。由于生产7-ACA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因此国内7-ACA市场有低价竞争的苗头显现,而且大有加剧的可能。以往由石药、鲁抗、福抗、哈药主导的国内7-ACA市场局面,如今已被新进入的南阳普康衡育、浙江海正药业、山西威奇达、山东菏泽金翼等打破;正在进入的珠海丽珠和联邦制药也均挟酶法技术和近千吨产能之优势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营销。一句话,7-ACA已经从“春秋时代”走向了“战国时代”。产量迅猛增加的7-ACA如果不能通过出口渠道顺利消化,而是在出口市场上像无头苍蝇乱撞般“争先恐后”,那么7-ACA市场将难免再次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无论是喜是忧,其实都要坚持一个发展的思路,那就是遵循优质、节约、环保、协调、竞合等可持续发展经营观念,加快原料药产品和市场的创新技术力度和创新模式转型,这将是冲破原料药市场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如此发展,国内7-ACA酶法技术“醒得早、起得晚”的尴尬历程将不会重演,而企业研发与研究机构科研成果脱节、企业产品技术与市场发展趋势脱节、原料药发展诸侯割据、浪费能源等现象也许将会成为过去式,国产7-ACA才可能实现“大而强”的稳定发展目标。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期, 百拇医药(本报特约撰稿人 朱军生)
继2001年产量翻倍增长后,2005年可以称得上是7-ACA快速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年——全年产量有望实现翻番,预计会突破2500吨。精确一些,按照2005年上半年产量折算,2005全年产量大约为2651吨。(见图1、2)
2005“鸡年报晓”
2005年国内7-ACA的市场喜人,可以用“鸡年报晓”来形容。
说喜人,主要源自5方面的表现:一是7-ACA发展大幅提速,产能、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国内报道的产能预计可能超过4000吨;二是出口继续增长,从2005年下半年起,7-ACA月度出口量开始超过同期进口量,全年出口量可能会接近进口量;三是7-ACA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国产7-ACA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三代头孢原料药的生产要求;四是全年市场价格基本保持平稳,激烈竞争中价格走势表现得“有惊无险”(见图3);五是7-ACA产能利用率由低走高,按照2005年7-ACA预计产量2650余吨和产能4000余吨计算,7-ACA实际产能利用率约65%左右与下滑的前两年相比明显提高(见图4)。
, 百拇医药
隐忧何在
然而,仔细分析国内头孢类抗生素原料药市场的客观现状,7-ACA原料市场的喜中不免带着一些隐忧。
隐忧之一在于7-ACA的生产技术。目前,头孢菌素C发酵加化学裂解法是国内通用的7-ACA生产技术,这种技术存在着能耗大、污染大的不足之处。头孢菌素C发酵过程耗用大量电、汽能源,化学裂解过程耗用大量深冷与溶媒,反应物料中使用的二氯甲烷、苯胺和氯硅烷等均为有毒有害的强烈污染源,因此使得7-ACA生产承担着较重的能耗成本与治污成本。一旦能源产品和化工产品价格紧张起落,7-ACA市场自然由此引起动荡;而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国家环保治理力度逐步加大,头孢菌素C发酵加化学裂解法生产7-ACA的技术工艺自身的弊端愈来愈突出,环境限制因素亦愈来愈明显。
隐忧之二在于7-ACA下游市场需求。7-ACA下游市场需求在短期内难有想象的巨大空间和增幅。在国家限制抗生素使用、限制抗生素价格和限制抗生素销售的“三限”大环境下,第三代头孢市场发展速度出现趋缓。第一、第二代头孢市场容量已经基本饱和,而第四代头孢市场在短期内又难以上量;7-ACA下游市场的消化渠道主要集中在第三、第四代头孢市场方面。一边是7-ACA的快速发展,一边是下游市场已出现实际需求增长的放缓,产需关系矛盾已在眼前。
, 百拇医药
隐忧之三主要来自于生产技术国内外水平的比较。国内7-ACA生产技术创新与国外水平比较起来,尚存在较大距离。国内7-ACA生产企业的工艺大都雷同——以头孢菌素C为原料,经过四步化学反应裂解。企业技术水平大体相当,生产成本也基本相近,实际赢利率并不高。
在国外,具有污染小、能耗少、成本低等多重优势的7-ACA酶法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其中包括了两步酶法和一步酶法。日本于1986年便有了一步酶法制备7-ACA的专利申请;另据报道,利用头孢菌素C两个酶,即D-氨基酸氧化酶及戊二酰7-ACA酰化酶的作用,裂解生成7-ACA的工艺在国外制药企业已经实现了一定产业化。
其实,国内研究酶法7-ACA技术起步也是较早的。1990年,《中国科学报》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以头孢菌素C为原料,经二步酶法制备7-ACA获得成功。后来,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7-ACA的一步酶法也于1993年通过试验验证可行。然而,由于市场、资金和交叉技术等综合因素的限制,国内7-ACA酶法生产技术大生产化一直难以有所突破。
, http://www.100md.com
隐忧之四在于7-ACA的价格。7-ACA市场价格依据受制于进口价格影响,据健康网的监测报告,前段时间国内7-ACA的采购需求旺盛,促使进口量一度攀升,2005年9月和10月共进口61吨,与2004年同期(37吨)相比增加了64%。
表面上看,进口价格虽然不低于93美元/公斤,但实际上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绝对价格并不是很高,折算之后约在人民币900元/公斤左右,与国内市场价格相当。此次7-ACA的价格探底,与国内产量、下游销售情况、进口价格等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不过,尽管此前早有降价的预期,但来得如此之快却是令业界始料未及的。
隐忧之五则是国内7-ACA的竞争局面。由于生产7-ACA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因此国内7-ACA市场有低价竞争的苗头显现,而且大有加剧的可能。以往由石药、鲁抗、福抗、哈药主导的国内7-ACA市场局面,如今已被新进入的南阳普康衡育、浙江海正药业、山西威奇达、山东菏泽金翼等打破;正在进入的珠海丽珠和联邦制药也均挟酶法技术和近千吨产能之优势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营销。一句话,7-ACA已经从“春秋时代”走向了“战国时代”。产量迅猛增加的7-ACA如果不能通过出口渠道顺利消化,而是在出口市场上像无头苍蝇乱撞般“争先恐后”,那么7-ACA市场将难免再次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无论是喜是忧,其实都要坚持一个发展的思路,那就是遵循优质、节约、环保、协调、竞合等可持续发展经营观念,加快原料药产品和市场的创新技术力度和创新模式转型,这将是冲破原料药市场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如此发展,国内7-ACA酶法技术“醒得早、起得晚”的尴尬历程将不会重演,而企业研发与研究机构科研成果脱节、企业产品技术与市场发展趋势脱节、原料药发展诸侯割据、浪费能源等现象也许将会成为过去式,国产7-ACA才可能实现“大而强”的稳定发展目标。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期, 百拇医药(本报特约撰稿人 朱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