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访谈
编号:10857913
中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访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何海星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71期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何海星教授日前就什么是中医特色、中医教育应如何发展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您认为从中医教育角度看,什么是中医特色?

    答:笼统讲中医特色,实际上就是指中医的特殊性,表现为基于辨证施治的很多个体化治疗方法、药物,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绝招儿”。

    问:中医的特殊性与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是什么关系?

    答:这两者关系非常密切。由于中医特殊性的影响,至今,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是螺旋式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的中医教育基本是师承教育,即使有少数采取学院教育,实质上也是以师承为主。这种师承教育,就是针对中医的特殊性进行教育。而从1956年以后,我国就广泛开始了以现代中医药高等院校为主的教育。这种学院式教育,是讲授医学包括中医的普遍性,即将所有共性、规律性的知识总结出来,教授给学生。所以,在学院式教育中,学生难以学到中医的特殊性。近年,人们在关注中医特色的同时,自然会反思学院式教育对中医的特殊性传承影响。因此,很多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院等中医机构,又开始重视而且以不同方式,针对中医的特殊性开展中医教育工作。这就是我国中医教育的螺旋式发展过程。通观这一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中医教育是与非的争论,反映出一个总体问题:即以普遍性为主,还是以特殊性为主,这是中医教育的关键矛盾。现在,人们对中医高等教育的质疑,就集中在中医知识的普遍性较多、特殊性缺少问题上。目前,在中医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中大量开展师承工作,也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解决中医的特殊性教育问题。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目前就在抓中医的特殊性教育,措施之一,是要为每一位名老中医出一本15~20万字的学术思想专著;附属曙光医院也是这样,正在对院内名中医的“绝招”、用药特点进行总结继承。
, http://www.100md.com
    问:除了这些补救措施外,在目前的学院教育中,你们怎么解决中医的特殊性教育问题?

    答: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探索新方法。因为,面对现代社会,如果完全采取半个世纪以前的师带徒方法很难行得通,特别是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而新的、适合的模式是什么,我们还无法定论。目前,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而又很棘手的问题。例如,试想从一个学生的青少年开始,我们完全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医学进行培养,让他成长为一名爱好琴棋书画、身穿中式服装、出口“之乎者也”、写文章四六字对仗的传统型学者,他怎么能融入现代社会?再者,即使我们能够培养出“纯之又纯”的中医,但如果不能保障他今后衣食无忧、在现代社会中很好地生存,那么,他还会保持“纯之又纯”的中医特色并发展中医吗?

    问:怎样提供保障?

    答:例如,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到了四五十岁以后,可以稳定地得到十几万元以上年薪。当然,这不是中医系统一家能解决的问题。这涉及中医发展的整体问题,需要有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参与,共同解决。因此,我认为,现在中医系统碰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大卫生的问题;而大卫生的问题也是中国改革的问题。所以,中医的问题要真正解决好,可能需要国家整体改革进一步深入。

    问: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你们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答:鉴于我国目前的很多名老中医的中医特色之所以突出,多数源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做一名现代社会的医生,完全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的主要培养方向,还是以学院式教育为主,为社会提供“粗加工”的中医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具体情况选择,如果有志向将来学成为名中医,可以进一步研修学习、跟师深造。, http://www.100md.com(胥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