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5年第21期
编号:10857084
某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调查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年第2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部队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ECM)流行情况,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追踪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结果 A、C、Y、W135群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88.21%、58.50%、31.24%和26.95%。A、C群抗体阳性率和Y、W135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718, P<0.05和χ2=10.486,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部队人群对A群流脑具有较高的免疫力,同时也存在以C群为主,Y、W135群并存的隐性感染,提示今后在部队人群开展流脑菌苗接种时加强A+C群双价以及A+C+Y+W135群四价疫苗的应用实属必要。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抗体;调查

    Investigation on seroepidemiology of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in a military unit

    LI Sen-Lin,TANG Fang,LIU Shi-min,et 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Beijing Military Command, Beijing 10004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body levels against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in a military unit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Case tracing and field survey were conducted on the subsequently infected patients. The antibody levels in sera against ECM-A、C、Y、W135 were detected by ELISA.Results The general positive rates of antibody against ECM-A、C、Y、W135 were 88.21%、58.50%、31.24%、26.95%, respectively. Antibody level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CM-A、C and Y、W135 (χ2=6.718, P<0.05和χ2=10.486, P<0.05).Conclusion The antibody levels immunity against ECM-A was considerably high, but there was potentiality of subclinical infection of C. Y. W135 group in the military unit.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vaccination including A plus C group or A plus C plus Y plus W program.

    【Key words】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N.meningococci antibody;investigation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危害极其严重[1]。在我国引起流行的流脑菌株90%以上是A群,但近年来由C群菌引起的病例和局部暴发时有报道[2],表现出流行菌群的多样化。2005年2月,某部新兵营报告发生2例临床确诊流脑病例和7例发热待查病例,为了解该部队流脑感染情况,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笔者对该部流脑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现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营位于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属平原及丘陵地貌,交通相对不便,1~4月期间该地气候寒冷。全营共有674人,9例病人分别在四连、五连、六连和七连,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9.22±1.09岁(范围18~21岁),全营罹患率0.0148%。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所有调查对象在1个月前均接种过A群Nm多糖菌苗,既往无流脑病史和外出史。设计统一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接种疫苗情况、流脑接触史、外出史、既往病史、家庭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所有调查对象由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同时静脉采血5ml,3000r/min离心5min,分离血清后低温保存,待检。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录入采用EXCEL2000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病例情况 首例患者,20岁,2月7日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于当日下午卫生队给予复方新诺明、安痛定、感冒通等药物对症治疗。并于夜间12点病情加重,出现意识蒙胧,送往医院,经临床检查:颈部有明显的抵抗感,巴氏征、克氏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23.8×109/L,其中N占0.873。脑脊液呈米汤状,脑脊液红细胞160个/μl,脑脊液白细胞3200个/μl,脑脊液葡萄糖0.8mmol/L,脑脊液氯化物108.3mmol/L,脑脊液总蛋白为12.0g/L。临床诊断为普通型流脑。经用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药物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尚有轻度脑膜刺激征。

    第2例患者,19岁,2月13日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身体不适,颈项强直,巴氏征、克氏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2×109/L,其中N占0.83。临床诊断为普通型流脑。经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其余7例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均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或有白细胞及中性升高的状况,临床诊断为发热待查。但经过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后痊愈。

    2.2 流脑病原、带菌和抗体水平监测 为了证实本次流行的流脑菌群和人群感染状况,均对病人、密切接触者及营区人员进行流脑咽拭带菌调查和流脑抗体水平进行了检测。对2例脑脊液和9例病人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但对病人密切接触者146人采集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时,分离到1株流脑双球菌(C群)。对653例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A、C、Y、W135群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88.21%、58.50%、31.24%和26.95%,说明人群中存在以C群为主,Y、W135群并存的隐性感染。将653例血清阳性结果进行两两比较发现,A 、C群抗体阳性率和Y、W135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6.718, P<0.05和χ2=10.486, P<0.05),其余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2.3 疫情处理措施 在疫情发生后,在官兵中宣传流脑预防知识,发动官兵开展“三晒一开”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组织周围密切接触者进行重点人群预防服药(磺胺类),此后连续监测一个最长潜伏期未发现新病例。查治流脑苗头病人,指导卫生队医生对流脑坚持执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和就地抢救治疗的原则。

    3 讨论

    流脑至今仍是世界各国非常关注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正常人群抗体水平是评价人群免疫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当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人口流动,流行菌株发生改变时,可引起流脑暴发或流行[3]。由于部队人群的聚集性强、流动性大及兵员来源广泛以及生活节奏快、训练强度大等因素,很容易发生疫情并造成区域性暴发。因此,对部队人群的流脑抗体水平进行调查,了解该人群的免疫状况,对预测流脑流行以及对该人群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暴发或终止流行的有效措施,但流脑疫苗具有群特异性,当流脑流行菌株发生变迁或出现新的菌群时,由于人群缺乏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因而有可能再次会发生疫情。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A群流脑抗体水平较高,阳性率为88.21%%。表明接种疫苗后大部分人群对A 群流脑具有免疫力。本次调查还发现C、Y、W135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8.50%、31.24%和26.95%,需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国外应用的流脑疫苗不仅有A、C、Y、W135群单价疫苗,也有A+C群双价以及A+C+Y+W135群四价疫苗,应用结果证明其具有保护率高(85%~95%)、反应率低及免疫有效期长的优点。我国也已研制A+C群双价多糖疫苗,现已证明疫苗十分安全。因此,为加强流脑防治工作,提高人群对流脑的免疫力,及时在部队人群中推广接种A+C群二价以及A+C+W135群四价疫苗是非常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免疫工作中可能会有部分漏种者,或因接种质量控制不力而导致的原发性免疫失败,或复种未按要求进行等原因造成继发性免疫失败,从而可能出现一些散发病例。建议加强菌苗运送及储存过程的质量保证,确保菌苗质量安全;加强对基层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免疫成功率,从而使人群保持较高的免疫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病例的脑脊液和血标本均未能培养出阳性菌。据调查,就诊的病人在卫生队初诊时,由于多年无流脑疫情使医生忽视了流脑的可能性而误诊为“流感”,所以在转到医院采样检查时,病人往往使用了抗生素,影响了细菌培养的结果。提示我们应开展健康教育,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意识。同时应加强流行病学监测的力度,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为制订更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绪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监测与预防.中国计划免疫,2001,7(5):300-303.

    2 吕静,林凤荣,刘莉,等.湖北省2003年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群血清抗体水平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1):996.

    3 上海第一医学院.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00-205.

    (编辑:罗 彬)

    作者单位: 100042 北京,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百拇医药(李森林,汤芳,刘士敏,赵景平,王征,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