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儿科
编号:10857848
小儿流口水 中医来辨治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72期
     滞颐,俗称“流口水”,是指小儿涎液过多,经常流出,滞于颐间及胸前者,严重者可致颐部潮红,糜烂。本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若因出牙而引起者,不属病态。

    脾之液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通路,脾胃积热,廉泉不能制约,或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均可致流涎不止。中医药治法如下:

    一、内治法

    1.脾胃湿热型:主要表现为口角流涎,涎液稠黏,甚则口角赤烂,小便短赤,大便臭秽或燥结,面赤唇红,舌质红,苔黄厚,脉浮数。当以清热泻脾为治,可选用黄连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鱼腥草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蒲公英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甘露消毒丹,每次3g,每日2次口服。

    2.脾胃虚寒型:主要表现为口角流涎,涎液清稀,纳食减少,小便清长,大便正常或溏薄,面白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当以温中健脾为治,可选用良附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理中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参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香砂六君子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

    二、外治法

    1.伤湿止痛膏: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置于肚脐孔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温中健脾。

    2.黄连胶囊:黄连胶囊1粒,去掉胶囊衣,置于肚脐孔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清热利湿。

    3.肉桂10g,米醋适量。将上药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于每晚临睡前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外用敷料、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续3~5天。可温胃散寒。本法对脾冷多涎者有效,若属热邪壅滞者则非所宜。脾虚日久而致缠绵日久的重症,最好加服健脾益气之剂。

    4.明矾15~20g研末,开水化开,再加温水,使温度降至38℃~40℃,水量以浸没足背为宜(浸脚容器不宜过大,以恰好容下双足为佳,每日1次泡脚,连续2~3次。可收敛健脾。

    5.细辛5g,研为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温中健脾。, http://www.100md.com(胡献国 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