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神刀』救死扶伤五十七春秋
人物名片
吴孟超,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在1月9日隆重开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气象学家叶笃正和肝胆外科学家吴孟超被授予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该奖自2000年起设立,此前已有7位科学家获此殊荣,本次国家最高科技奖首度花落医学界。
, 百拇医药
大家•印象
上午坚持连续主刀2~3台肝胆外科手术,中午抽查各个科室的病例,下午开医院管理例会,并参加评审研究生的博士论文答辩……普通人也许很难想象,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是由一个84岁高龄的老人完成的。作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每年要完成200台手术的工作量。当记者走近他时,他刚查完房回到办公室,看不出这位老人有一般人在紧张工作之后显露的疲惫之态,倒是看到他因为新的病例触发了思考而精神饱满。
这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身上的军装和大多数时间不苟言笑的表情使人感觉到其明显的军人气质:作风果断、行动迅速。吴孟超身高只有1.62米,为此手术室里特地放置了一张小凳子,他每次都站在上面做手术。他瘦小的身躯与普通人印象中外科医生高大魁梧的形象形成了很大反差。不过,外科医生最重要的是有一双灵巧的手和灵活的大脑,在这两方面吴老有着超人之处。他有一双干净、修长的手,手掌并不大,但50多年的外科手术生涯,给他的手留下了一个特别的标记: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向弯曲靠拢,这大概是他多年来用力捏手术钳所造成的。吴老看了看自己的手,笑着说:“50多年了,每天做手术,开刀、缝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 百拇医药
对于刚刚获得的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吴老真诚地表示:“科学和医学是我最热爱的两项事业,我会把一生的精力贡献给这两项事业。这个奖是属于医院和部队的,不是我个人的。”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首先要善于动脑子。有困难不能绕过去,要反复想、反复研究。”吴老表示,除了会想,还要会说,并且最终要能做出成果。对于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对创新和人才关系的阐述,吴老也感慨颇多。他向记者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站在手术台上拯救病人,培养更多的科研领域优秀人才,为国家作贡献”。而且,“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边;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医生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而肝脏外科医生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吴老说,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是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具备医生资格的基本标准。“医生只有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在救助病人时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人生画卷
, http://www.100md.com
少年归侨,心怀报国之志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迫于生活的压力,在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到南洋打工赚钱。5岁时他跟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时,他的双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把割胶刀玩得飞转。这也许是吴孟超所接受的最早的操刀训练。初中毕业了,按照惯例,校方和家长双方会出资让毕业生聚餐一次。当钱全部收齐之后,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却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士。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被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令大家惊喜的是,在举行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朱德、毛泽东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当时马来西亚的高中都是英国人办的,没有华人高中,吴孟超不想读外国人编的课本。1939年,他和几个同学决定回国。但是在海关检查时,他那双灵巧的手却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在越南的西贡海关登岸时,当时验关的法国人要吴孟超等中国人在入关的护照上按手印,而同时过关的欧美旅客都是在护照上签字。吴孟超当即争辩:“我们几个都会英文,可以用英文或汉语签字,为什么偏让我们按手印?”法国人当时就吼道:“黄种人签什么字?你们是东亚病夫!”
, http://www.100md.com
吴孟超最终还是按了手印,否则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根本别想见到祖国。吴孟超现在还为当时的耻辱痛心疾首:“中国要强大起来!”
幸遇名师点拨,师徒友谊跨越半世纪
回国后,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他的老师正是留学德国、以能做高难手术名扬上海滩的裘法祖。对自己的双手非常自信的吴孟超一心想像老师那样做外科医生。1949年,在毕业分配时,吴孟超却因为身高而遭到医院的拒绝。这时恰好华东人民医院招聘,面试时,吴孟超好强、不服输的性格给当时的外科主任郑宝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吴孟超被录取了。1951年,华东人民医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成为大学的附属医院。吴孟超从此成为了一名军医。
1954年,同济医学院搬迁到武汉,裘法祖因故没有去,第二军医大学不失时机地把他请来做兼职教授。当年在医学院当实习医生时,吴孟超只能远远地在人堆里看裘教授做手术,现在他终于可以站到老师的身边了。吴孟超十分努力地跟裘教授学习,很快,他的一招一式越来越像老师。后来经裘法祖的指点,吴孟超于1958年申请成立了由他担任组长的三人小组,开始向被称为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同年,长海医院收治了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例肝癌患者,吴孟超作为助手参加了手术,但是患者因为出血过多而死亡。为了研究好肝脏的结构,三人小组首先要制作出肝脏的标本,于是他们向医院附近的法医检验所要来很多肝脏标本进行摸索练习,两年下来,他们解剖了几百个肝脏标本,最后终于制作成功了我国第一个肝脏腐蚀标本。1963年,医院进行第二例肝癌切除手术,主刀的吴孟超不负众望,手术非常成功。
, 百拇医药
吴孟超是在裘法祖的指点下,走上肝脏外科之路的。那是1956年的春天,裘法祖对吴孟超说:“肝脏外科在我国是个空白,如果你有志气的话,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正是裘教授的这句话,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在他进行肝脏外科研究最困难的时候,裘法祖教授向全国外科大会推荐了他的论文,帮助他坚定了从事肝胆外科的信心。
虽然吴孟超已经84岁高龄,虽然裘教授仅比他年长8岁,但吴孟超至今坚持每周打电话问候老师和师母。每次老师到上海出差,他都会亲自去接机,见到老师他必定为老师打开车门并小心搀扶老师。吴孟超说,不管到了哪一天,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和帮助。在1996年中央军委授予吴孟超荣誉称号时,他向所有的领导隆重介绍裘法祖教授是他的恩师,裘法祖感动得热泪纵流。
勤奋耕耘,修成“神刀”
吴孟超专攻肝脏外科23年之后,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他到美国参加国际外科学会第28届会议,一开口就震住了全场专家。在该届大会上发言的肝脏外科专家只有3位,外国专家提交的两篇论文只提到做了18个病例,而吴孟超出口就是人家的10倍——181个。吴孟超的发言把国际专家们对中国肝胆外科的印象彻底颠覆。在此之前,他们以为中国的肝胆外科水平距离他们还有几十年的差距呢。
, http://www.100md.com
差距是吴孟超等人拼命缩小的。要在肝脏手术上有所突破,必须熟悉肝脏血管,但怎么做出真正的肝脏血管模型?这个工作因一度找不到可以注射进血管管道中的液态固定材料而屡屡失败。一天,吴孟超听到了容国团在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世界冠军的消息,乒乓球启发了吴孟超的灵感。他把乒乓球剪碎了放入丙酮中,等其溶解后,把这种溶液注射到肝脏血管中定型。实验居然成功了!他们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再用刻刀一点点镂空,美丽的肝脏血管构架就像珊瑚一样,呈现在他们面前!
吴孟超发明了可以控制术中出血的常温下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而后成功进行“禁区中的禁区”的中肝叶切除术;他还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他还跟学生一起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下肝瘤切除手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的众多学生们,已成为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现在,慈眉善目的吴孟超可以抚掌而笑了:中国人已经站在世界肝胆外科的最前沿。
吴孟超的一项世界纪录保持了30年,至今无人打破。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个像临产孕妇一样的大肚子来求治,被吴孟超诊断为肝脏巨大血管瘤。血管瘤像个马蜂窝,满满一包血,一动造成破裂就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吴孟超下了做手术的决心。中午12点开始手术,整整做了12个小时,才把那个巨大无比、重达18公斤的瘤子切掉。那个农民至今仍然好好地活着。同行们说,别说是30多年前,就算是现在,这个手术的难度也大得可怕。
, http://www.100md.com
桃李满天下,建成世界最大肝胆病临床科研机构
吴孟超对学生是情深意切、宽厚慈爱的。2005年初,自己的学生、40多年的工作搭档陈汉教授因病去世,让吴孟超痛心不已。在陈汉灵前,生性坚强的吴孟超泪如雨下,并亲自为陈汉整理遗容,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除了宽厚和慈爱的一面,吴孟超对学生的职业要求极其严格。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会做会说会写”,这也是裘法祖教授当年对吴孟超的要求。“会做”就是判断准确,下刀果断,手术成功率高;“会说”就是善于旁征博引,阐述理论,能走上国际讲坛;“会写”就是善于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发表高质量论文。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六字真言”,吴孟超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年轻医生们对吴院长是又敬又怕。吴孟超常说,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许有医生敷衍了事。正因为如此,一位年轻医生说,大家既想吴院长来查房,又最怕他来查房。希望他查房是想向他多学点知识,比如冬天查房,吴院长总是教医生们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去接触病人身体;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之后,他都顺手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把鞋子放到病人最容易穿的位置。怕他查房,是因为他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谁把病人的性别写错了、年龄前后写得不一致、职业和家庭住址没写清楚的话,一定会挨骂。而初始诊断记录和病程记录更不允许出半点差错,否则定会被吴院长训得灰头土脸。
, http://www.100md.com
“会开刀,只能证明他是一个好医生。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更应该耐得住寂寞,在肝胆等基础领域做出成绩,尽力去解决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吴孟超的嫡传弟子、去年新增选的工程院院士王红阳谈起自己的恩师时表示,吴孟超的最大贡献,在于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研与临床”合一的肝脏外科医学机构。并且,他培养了78名硕士生,56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绝大多数成为目前我国肝脏外科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吴孟超曾寄语王红阳说,别看外科临床挺“风光”,其实搞基础研究比什么都重要:“我国的肝炎、肝癌患者众多,但目前还没有完美的治愈办法,如果能把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搞清楚,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旁观者口述
军人吴老
在国家最高科技奖闪耀的光环背后,吴孟超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通过他身边的人了解他的生活之“最”,也许能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他。
, 百拇医药
最常去的地方:手术室
凡是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工作的人,都知道吴老最常去的地方是手术室,没有出差或会议的上午,吴老的身影一定会出现在手术室里。
最近几年,年逾八旬的吴老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都超过200台。如果哪一天没有安排他的手术,他也会到手术室里转一转、看一看。在他眼里,手术室是最清静的地方。手术室护士长程月娥说:“老爷子血压高的时候根本不用吃降压药,只要到手术室转一圈,血压立马就能降下去。”
每次做完手术后,吴老不是先去休息室休息,而是要到其他手术室里看一看弟子们的手术。也许,在手术室里转的时候,正是他精神和身体放松的过程。
最常穿的衣服:军装
军装是吴老最常穿的衣服,不论冬夏寒暑,不管工作日还是休息天,吴老的白大褂里面肯定穿着军装。曾给吴老画过肖像画的画家郑志明也回忆说,他在给吴老画肖像那天,原本穿着白大褂的吴老还特意换上了军装。
, http://www.100md.com
吴老说,他对军装有化不开的情结。一般来说,在医院工作的人为了方便,是不大穿军装的,但吴老不一样,他一年四季都穿军装。而且他军容严整,夏天再热,他也不挽袖子,袖口的扣子还扣得严严的。
吴老说,军人就应该穿军装,穿上军装能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兵,并尽力去做好一个兵应该做的事情。
最遗憾的事情:双亲去世没能尽孝
在吴老心里,最遗憾的事情就是父母亲去世时没能尽孝。自17岁那年从马来西亚回国,吴孟超就再也没有见过父母亲。他父亲患胆结石,是在第二次手术时去世的。那时是上世纪60年代末,吴老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形势,他不能去马来西亚为父亲做手术。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吴孟超难过而内疚——自己虽然是一流的专家,却救不了父亲的生命。
而吴孟超的母亲是捧着他的照片含笑去世的。那是1982年,吴老的弟弟从马来西亚来上海探望他,在弟弟离开上海时,吴孟超给母亲买了一双绣花鞋和一对玉镯子,同时还让弟弟捎去了他在国内的照片。年迈的母亲知道儿子取得的巨大成就后,一颗悬了40多年的思子之心终于放下了,不久就安然去世。接到弟弟打来的报丧电话后,吴孟超把自己关进书房,一整天没吃没喝没出门。
吴孟超其言
“干事业要像李时珍那样,具有‘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的韧劲。医学永远没有‘休止符’,只有无数的‘下一个’”。
“最看不上不负责任的医生,正是因为这部分人的存在,才使得如今的医患关系变得紧张。”
“最看不惯嫌贫爱富的医生。病人没有高低贵贱,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医生,一定不能患上‘富贵病’!如果连医生都患了‘富贵病’,那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3期, 百拇医药(驻沪 王勇 张鹏)
吴孟超,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在1月9日隆重开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气象学家叶笃正和肝胆外科学家吴孟超被授予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该奖自2000年起设立,此前已有7位科学家获此殊荣,本次国家最高科技奖首度花落医学界。
, 百拇医药
大家•印象
上午坚持连续主刀2~3台肝胆外科手术,中午抽查各个科室的病例,下午开医院管理例会,并参加评审研究生的博士论文答辩……普通人也许很难想象,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是由一个84岁高龄的老人完成的。作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每年要完成200台手术的工作量。当记者走近他时,他刚查完房回到办公室,看不出这位老人有一般人在紧张工作之后显露的疲惫之态,倒是看到他因为新的病例触发了思考而精神饱满。
这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身上的军装和大多数时间不苟言笑的表情使人感觉到其明显的军人气质:作风果断、行动迅速。吴孟超身高只有1.62米,为此手术室里特地放置了一张小凳子,他每次都站在上面做手术。他瘦小的身躯与普通人印象中外科医生高大魁梧的形象形成了很大反差。不过,外科医生最重要的是有一双灵巧的手和灵活的大脑,在这两方面吴老有着超人之处。他有一双干净、修长的手,手掌并不大,但50多年的外科手术生涯,给他的手留下了一个特别的标记: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向弯曲靠拢,这大概是他多年来用力捏手术钳所造成的。吴老看了看自己的手,笑着说:“50多年了,每天做手术,开刀、缝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 百拇医药
对于刚刚获得的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吴老真诚地表示:“科学和医学是我最热爱的两项事业,我会把一生的精力贡献给这两项事业。这个奖是属于医院和部队的,不是我个人的。”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首先要善于动脑子。有困难不能绕过去,要反复想、反复研究。”吴老表示,除了会想,还要会说,并且最终要能做出成果。对于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对创新和人才关系的阐述,吴老也感慨颇多。他向记者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站在手术台上拯救病人,培养更多的科研领域优秀人才,为国家作贡献”。而且,“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边;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医生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而肝脏外科医生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吴老说,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是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具备医生资格的基本标准。“医生只有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在救助病人时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人生画卷
, http://www.100md.com
少年归侨,心怀报国之志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迫于生活的压力,在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到南洋打工赚钱。5岁时他跟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时,他的双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把割胶刀玩得飞转。这也许是吴孟超所接受的最早的操刀训练。初中毕业了,按照惯例,校方和家长双方会出资让毕业生聚餐一次。当钱全部收齐之后,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却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士。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被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令大家惊喜的是,在举行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朱德、毛泽东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当时马来西亚的高中都是英国人办的,没有华人高中,吴孟超不想读外国人编的课本。1939年,他和几个同学决定回国。但是在海关检查时,他那双灵巧的手却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在越南的西贡海关登岸时,当时验关的法国人要吴孟超等中国人在入关的护照上按手印,而同时过关的欧美旅客都是在护照上签字。吴孟超当即争辩:“我们几个都会英文,可以用英文或汉语签字,为什么偏让我们按手印?”法国人当时就吼道:“黄种人签什么字?你们是东亚病夫!”
, http://www.100md.com
吴孟超最终还是按了手印,否则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根本别想见到祖国。吴孟超现在还为当时的耻辱痛心疾首:“中国要强大起来!”
幸遇名师点拨,师徒友谊跨越半世纪
回国后,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他的老师正是留学德国、以能做高难手术名扬上海滩的裘法祖。对自己的双手非常自信的吴孟超一心想像老师那样做外科医生。1949年,在毕业分配时,吴孟超却因为身高而遭到医院的拒绝。这时恰好华东人民医院招聘,面试时,吴孟超好强、不服输的性格给当时的外科主任郑宝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吴孟超被录取了。1951年,华东人民医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成为大学的附属医院。吴孟超从此成为了一名军医。
1954年,同济医学院搬迁到武汉,裘法祖因故没有去,第二军医大学不失时机地把他请来做兼职教授。当年在医学院当实习医生时,吴孟超只能远远地在人堆里看裘教授做手术,现在他终于可以站到老师的身边了。吴孟超十分努力地跟裘教授学习,很快,他的一招一式越来越像老师。后来经裘法祖的指点,吴孟超于1958年申请成立了由他担任组长的三人小组,开始向被称为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同年,长海医院收治了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例肝癌患者,吴孟超作为助手参加了手术,但是患者因为出血过多而死亡。为了研究好肝脏的结构,三人小组首先要制作出肝脏的标本,于是他们向医院附近的法医检验所要来很多肝脏标本进行摸索练习,两年下来,他们解剖了几百个肝脏标本,最后终于制作成功了我国第一个肝脏腐蚀标本。1963年,医院进行第二例肝癌切除手术,主刀的吴孟超不负众望,手术非常成功。
, 百拇医药
吴孟超是在裘法祖的指点下,走上肝脏外科之路的。那是1956年的春天,裘法祖对吴孟超说:“肝脏外科在我国是个空白,如果你有志气的话,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正是裘教授的这句话,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在他进行肝脏外科研究最困难的时候,裘法祖教授向全国外科大会推荐了他的论文,帮助他坚定了从事肝胆外科的信心。
虽然吴孟超已经84岁高龄,虽然裘教授仅比他年长8岁,但吴孟超至今坚持每周打电话问候老师和师母。每次老师到上海出差,他都会亲自去接机,见到老师他必定为老师打开车门并小心搀扶老师。吴孟超说,不管到了哪一天,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和帮助。在1996年中央军委授予吴孟超荣誉称号时,他向所有的领导隆重介绍裘法祖教授是他的恩师,裘法祖感动得热泪纵流。
勤奋耕耘,修成“神刀”
吴孟超专攻肝脏外科23年之后,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他到美国参加国际外科学会第28届会议,一开口就震住了全场专家。在该届大会上发言的肝脏外科专家只有3位,外国专家提交的两篇论文只提到做了18个病例,而吴孟超出口就是人家的10倍——181个。吴孟超的发言把国际专家们对中国肝胆外科的印象彻底颠覆。在此之前,他们以为中国的肝胆外科水平距离他们还有几十年的差距呢。
, http://www.100md.com
差距是吴孟超等人拼命缩小的。要在肝脏手术上有所突破,必须熟悉肝脏血管,但怎么做出真正的肝脏血管模型?这个工作因一度找不到可以注射进血管管道中的液态固定材料而屡屡失败。一天,吴孟超听到了容国团在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世界冠军的消息,乒乓球启发了吴孟超的灵感。他把乒乓球剪碎了放入丙酮中,等其溶解后,把这种溶液注射到肝脏血管中定型。实验居然成功了!他们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再用刻刀一点点镂空,美丽的肝脏血管构架就像珊瑚一样,呈现在他们面前!
吴孟超发明了可以控制术中出血的常温下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而后成功进行“禁区中的禁区”的中肝叶切除术;他还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他还跟学生一起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下肝瘤切除手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的众多学生们,已成为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现在,慈眉善目的吴孟超可以抚掌而笑了:中国人已经站在世界肝胆外科的最前沿。
吴孟超的一项世界纪录保持了30年,至今无人打破。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个像临产孕妇一样的大肚子来求治,被吴孟超诊断为肝脏巨大血管瘤。血管瘤像个马蜂窝,满满一包血,一动造成破裂就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吴孟超下了做手术的决心。中午12点开始手术,整整做了12个小时,才把那个巨大无比、重达18公斤的瘤子切掉。那个农民至今仍然好好地活着。同行们说,别说是30多年前,就算是现在,这个手术的难度也大得可怕。
, http://www.100md.com
桃李满天下,建成世界最大肝胆病临床科研机构
吴孟超对学生是情深意切、宽厚慈爱的。2005年初,自己的学生、40多年的工作搭档陈汉教授因病去世,让吴孟超痛心不已。在陈汉灵前,生性坚强的吴孟超泪如雨下,并亲自为陈汉整理遗容,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除了宽厚和慈爱的一面,吴孟超对学生的职业要求极其严格。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会做会说会写”,这也是裘法祖教授当年对吴孟超的要求。“会做”就是判断准确,下刀果断,手术成功率高;“会说”就是善于旁征博引,阐述理论,能走上国际讲坛;“会写”就是善于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发表高质量论文。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六字真言”,吴孟超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年轻医生们对吴院长是又敬又怕。吴孟超常说,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许有医生敷衍了事。正因为如此,一位年轻医生说,大家既想吴院长来查房,又最怕他来查房。希望他查房是想向他多学点知识,比如冬天查房,吴院长总是教医生们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去接触病人身体;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之后,他都顺手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把鞋子放到病人最容易穿的位置。怕他查房,是因为他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谁把病人的性别写错了、年龄前后写得不一致、职业和家庭住址没写清楚的话,一定会挨骂。而初始诊断记录和病程记录更不允许出半点差错,否则定会被吴院长训得灰头土脸。
, http://www.100md.com
“会开刀,只能证明他是一个好医生。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更应该耐得住寂寞,在肝胆等基础领域做出成绩,尽力去解决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吴孟超的嫡传弟子、去年新增选的工程院院士王红阳谈起自己的恩师时表示,吴孟超的最大贡献,在于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研与临床”合一的肝脏外科医学机构。并且,他培养了78名硕士生,56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绝大多数成为目前我国肝脏外科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吴孟超曾寄语王红阳说,别看外科临床挺“风光”,其实搞基础研究比什么都重要:“我国的肝炎、肝癌患者众多,但目前还没有完美的治愈办法,如果能把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搞清楚,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旁观者口述
军人吴老
在国家最高科技奖闪耀的光环背后,吴孟超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通过他身边的人了解他的生活之“最”,也许能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他。
, 百拇医药
最常去的地方:手术室
凡是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工作的人,都知道吴老最常去的地方是手术室,没有出差或会议的上午,吴老的身影一定会出现在手术室里。
最近几年,年逾八旬的吴老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都超过200台。如果哪一天没有安排他的手术,他也会到手术室里转一转、看一看。在他眼里,手术室是最清静的地方。手术室护士长程月娥说:“老爷子血压高的时候根本不用吃降压药,只要到手术室转一圈,血压立马就能降下去。”
每次做完手术后,吴老不是先去休息室休息,而是要到其他手术室里看一看弟子们的手术。也许,在手术室里转的时候,正是他精神和身体放松的过程。
最常穿的衣服:军装
军装是吴老最常穿的衣服,不论冬夏寒暑,不管工作日还是休息天,吴老的白大褂里面肯定穿着军装。曾给吴老画过肖像画的画家郑志明也回忆说,他在给吴老画肖像那天,原本穿着白大褂的吴老还特意换上了军装。
, http://www.100md.com
吴老说,他对军装有化不开的情结。一般来说,在医院工作的人为了方便,是不大穿军装的,但吴老不一样,他一年四季都穿军装。而且他军容严整,夏天再热,他也不挽袖子,袖口的扣子还扣得严严的。
吴老说,军人就应该穿军装,穿上军装能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兵,并尽力去做好一个兵应该做的事情。
最遗憾的事情:双亲去世没能尽孝
在吴老心里,最遗憾的事情就是父母亲去世时没能尽孝。自17岁那年从马来西亚回国,吴孟超就再也没有见过父母亲。他父亲患胆结石,是在第二次手术时去世的。那时是上世纪60年代末,吴老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形势,他不能去马来西亚为父亲做手术。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吴孟超难过而内疚——自己虽然是一流的专家,却救不了父亲的生命。
而吴孟超的母亲是捧着他的照片含笑去世的。那是1982年,吴老的弟弟从马来西亚来上海探望他,在弟弟离开上海时,吴孟超给母亲买了一双绣花鞋和一对玉镯子,同时还让弟弟捎去了他在国内的照片。年迈的母亲知道儿子取得的巨大成就后,一颗悬了40多年的思子之心终于放下了,不久就安然去世。接到弟弟打来的报丧电话后,吴孟超把自己关进书房,一整天没吃没喝没出门。
吴孟超其言
“干事业要像李时珍那样,具有‘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的韧劲。医学永远没有‘休止符’,只有无数的‘下一个’”。
“最看不上不负责任的医生,正是因为这部分人的存在,才使得如今的医患关系变得紧张。”
“最看不惯嫌贫爱富的医生。病人没有高低贵贱,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医生,一定不能患上‘富贵病’!如果连医生都患了‘富贵病’,那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3期, 百拇医药(驻沪 王勇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