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奶牛梨形虫病流行情况调查
摘 要: 本文报道南阳市1993年~2003年间奶牛梨形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 关键词: 奶牛;梨形虫病;调查;南阳市奶牛梨形虫病是由巴贝斯科和泰勒科原虫寄生于血细胞内引起的血液寄生虫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在本地,前几年主要以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感染为主,近几年主要以环形泰勒虫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民间多俗称焦虫病或红尿症。
我市早在1961年就有黄牛发该病的报道。奶牛发此病在1984年首次被确诊,1993年以后发病率大量增加、死亡率上升,已成为奶牛生产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对该病要早诊断、早治疗;并注意预防杀灭传播媒介、驱虫保健,以减少经济损失,确保奶牛健康。笔者根据历年的调查和门诊资料,结合原南阳市畜牧兽医站的调查资料和卧龙、宛城两区的调查材料及城区周围各主要门诊的临床资料,综合进行整理分析,现将1993至2003年10年间奶牛梨形虫病的流行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1 流行概况
我市为平原农业城市,白河水穿城而过,白河两岸成就了天然的奶牛放牧场地。我市的奶牛养殖多沿白河两岸以舍饲与放牧相结合分散饲养。1992年以前,群众散养奶牛很少,奶牛主要由乳牛场集中饲养,奶牛梨形虫病很少发生。1993年以后市乳牛场将所养奶牛全部向社会处理,群众散养奶牛数量大量增加,而饲养管理和疫病防制措施未跟上,加上自然因素,致使1993年~1994年奶牛大范围发生梨形虫病。1996年以后,经过防治、灭源,加强饲养管理,该病发病率下降,达到基本控制。但2001年~2003年发病率又有抬头,特别是以放牧为主的奶牛,发病率明显升高,给奶牛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调查方法与结果
2.1 调查方法
1993年~1996年,由原南阳市畜牧兽医站组织防治人员对近郊奶牛逐场逐户调查。1997年~2000年,采取随机抽查,主要从门诊资料和门诊调查所得。2000年以后依据卧龙、宛城和市兽医站的调查及市内各动物门诊的诊疗资料汇总分析。
2.2 调查结果
南阳市郊区奶牛梨形虫病调查结果如表1~表4。表1 1993年~2003年奶牛梨形虫病发病情况调查(略)
3 流行病学特点
3.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病牛、带虫牛、带虫蜱均为传染源。由于梨形虫在蜱体内可继代传递,故蜱是主要的传染源。牛巴贝斯虫病的传播者为微小牛蜱和扇头蜱,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传播者为微小牛蜱,牛环形泰勒虫病的传播者为残缘璃眼蜱。经带虫蜱吸血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3.2 易感动物与易感年龄
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但郊区以奶牛感染为主。在奶牛中以青年牛发病率最高,但症状较轻;其次是老、弱、孕牛,病情较重,死亡率高。成年健康牛一般发病率较低(见表2)。表2 2003年度不同年龄奶牛梨形虫病发病情况调查(略)
3.3 季节动态与发病周期
本病的发生决定于蜱的活动,以春末和夏秋季发病为主,在一年中,7、8、9 月份发病率最高,4月份以前和10月份以后很少发病,呈现出因蜱活动所致的阶段性发病。如2003年度门诊治疗本病461例,仅7、8、9三个月就占390例,占全部发病数的84.6%(见表3)。在1993年~2003年10年间出现年发病率高与发病率低交替的情况,呈现出一定的年度轮回发病周期性(见表1)。 3.4 不同饲养条件的发病情况 由于蜱主要生活于沿河流域的草地、农区及牛舍附近的墙面、地面上,用药物灭蜱只能杀灭牛舍附近的蜱,但不可能沿河流域广泛喷药灭蜱,故在沿河放牧为主的牛发病率较高,舍饲牛发病率较低(见表4)。表3 2003年全年奶牛梨形虫病发病季节调查(略)表4 不同饲养条件的奶牛梨形虫病发病情况(略)
3.5 感染与致病特点
新疫区及发病初期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老疫区及发病后期,多为带虫感染、病状轻、死亡率低。患本病的牛病愈后可再次感染,重复感染或带虫感染的牛病状较轻或不发病,说明对本病耐过的牛可获得一定的免疫,但免疫力不强。
4 结论
4.1 奶牛梨形虫病是人畜共患的血液原虫病。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季节和蜱的存在有关,经蜱吸血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农户散养和放牧增加了本病的感染机会,集约化饲养和广泛灭蜱有利于控制本病。
4.2 要控制本病,既需要畜牧部门有计划地防制、灭源、预防注射;更需要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和防护、防疫消毒,杀虫、灭蜱。对患病奶牛要早诊断早治病,药准量足,并辅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有利于病牛康复。
4.3 本病的发生受自然因素、季节动态和蜱的影响,靠一场一户很难彻底控制。故必须重视本病的群防群治工作。要加强对本病的宣传与科学研究,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搞好产地预防与灭源,加强动物检疫和检查治疗,早日消灭本病。
(1.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畜牧兽医工作站,南阳473000; 2.南阳市城区动检站,南阳473000; 3.南阳市卧龙区靳岗乡畜牧站,南阳473000)
收稿日期:2004-04-28, 百拇医药(肖喜东, 顾洁, 铎亚娟, 铎亚东 , 张芬)
我市早在1961年就有黄牛发该病的报道。奶牛发此病在1984年首次被确诊,1993年以后发病率大量增加、死亡率上升,已成为奶牛生产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对该病要早诊断、早治疗;并注意预防杀灭传播媒介、驱虫保健,以减少经济损失,确保奶牛健康。笔者根据历年的调查和门诊资料,结合原南阳市畜牧兽医站的调查资料和卧龙、宛城两区的调查材料及城区周围各主要门诊的临床资料,综合进行整理分析,现将1993至2003年10年间奶牛梨形虫病的流行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1 流行概况
我市为平原农业城市,白河水穿城而过,白河两岸成就了天然的奶牛放牧场地。我市的奶牛养殖多沿白河两岸以舍饲与放牧相结合分散饲养。1992年以前,群众散养奶牛很少,奶牛主要由乳牛场集中饲养,奶牛梨形虫病很少发生。1993年以后市乳牛场将所养奶牛全部向社会处理,群众散养奶牛数量大量增加,而饲养管理和疫病防制措施未跟上,加上自然因素,致使1993年~1994年奶牛大范围发生梨形虫病。1996年以后,经过防治、灭源,加强饲养管理,该病发病率下降,达到基本控制。但2001年~2003年发病率又有抬头,特别是以放牧为主的奶牛,发病率明显升高,给奶牛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调查方法与结果
2.1 调查方法
1993年~1996年,由原南阳市畜牧兽医站组织防治人员对近郊奶牛逐场逐户调查。1997年~2000年,采取随机抽查,主要从门诊资料和门诊调查所得。2000年以后依据卧龙、宛城和市兽医站的调查及市内各动物门诊的诊疗资料汇总分析。
2.2 调查结果
南阳市郊区奶牛梨形虫病调查结果如表1~表4。表1 1993年~2003年奶牛梨形虫病发病情况调查(略)
3 流行病学特点
3.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病牛、带虫牛、带虫蜱均为传染源。由于梨形虫在蜱体内可继代传递,故蜱是主要的传染源。牛巴贝斯虫病的传播者为微小牛蜱和扇头蜱,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传播者为微小牛蜱,牛环形泰勒虫病的传播者为残缘璃眼蜱。经带虫蜱吸血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3.2 易感动物与易感年龄
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但郊区以奶牛感染为主。在奶牛中以青年牛发病率最高,但症状较轻;其次是老、弱、孕牛,病情较重,死亡率高。成年健康牛一般发病率较低(见表2)。表2 2003年度不同年龄奶牛梨形虫病发病情况调查(略)
3.3 季节动态与发病周期
本病的发生决定于蜱的活动,以春末和夏秋季发病为主,在一年中,7、8、9 月份发病率最高,4月份以前和10月份以后很少发病,呈现出因蜱活动所致的阶段性发病。如2003年度门诊治疗本病461例,仅7、8、9三个月就占390例,占全部发病数的84.6%(见表3)。在1993年~2003年10年间出现年发病率高与发病率低交替的情况,呈现出一定的年度轮回发病周期性(见表1)。 3.4 不同饲养条件的发病情况 由于蜱主要生活于沿河流域的草地、农区及牛舍附近的墙面、地面上,用药物灭蜱只能杀灭牛舍附近的蜱,但不可能沿河流域广泛喷药灭蜱,故在沿河放牧为主的牛发病率较高,舍饲牛发病率较低(见表4)。表3 2003年全年奶牛梨形虫病发病季节调查(略)表4 不同饲养条件的奶牛梨形虫病发病情况(略)
3.5 感染与致病特点
新疫区及发病初期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老疫区及发病后期,多为带虫感染、病状轻、死亡率低。患本病的牛病愈后可再次感染,重复感染或带虫感染的牛病状较轻或不发病,说明对本病耐过的牛可获得一定的免疫,但免疫力不强。
4 结论
4.1 奶牛梨形虫病是人畜共患的血液原虫病。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季节和蜱的存在有关,经蜱吸血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农户散养和放牧增加了本病的感染机会,集约化饲养和广泛灭蜱有利于控制本病。
4.2 要控制本病,既需要畜牧部门有计划地防制、灭源、预防注射;更需要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和防护、防疫消毒,杀虫、灭蜱。对患病奶牛要早诊断早治病,药准量足,并辅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有利于病牛康复。
4.3 本病的发生受自然因素、季节动态和蜱的影响,靠一场一户很难彻底控制。故必须重视本病的群防群治工作。要加强对本病的宣传与科学研究,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搞好产地预防与灭源,加强动物检疫和检查治疗,早日消灭本病。
(1.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畜牧兽医工作站,南阳473000; 2.南阳市城区动检站,南阳473000; 3.南阳市卧龙区靳岗乡畜牧站,南阳473000)
收稿日期:2004-04-28, 百拇医药(肖喜东, 顾洁, 铎亚娟, 铎亚东 , 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