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 2005年第21期
编号:10859180
全氟化碳液体在复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21期
全氟化碳,1历史背景,2理化特性及作用,3适应证,4全氟化碳液体在眼内的损害及其可能机制,5全氟化碳液体的注入与取出,6展望,【参考文献】
     全氟化碳是一种碳原子数目超过6个的氟碳化合物,最早于20世纪中叶即研制成功作为化工、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认识到全氟化碳液体的高度稳定化学特性和能携带大量氧的特征,可作为血液代用品广泛用于医学领域[1]。

    Kasner在1968年提出了成人玻璃体对眼球的生理功能而言并非是必不可少的,玻璃体手术后出现的许多并发症,并非是由于眼球失去了玻璃体,而是因为残余玻璃体的继发病变所致。他的观点奠定了近代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随着玻璃体注吸切割器(VISC)的出现,闭合式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成为治疗眼后段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最主要的眼科手术方法之一。通过此类手术将病变的玻璃体切除,从而达到消除混浊、松解粘连、清除感染灶等目的,广泛用于各种复杂的眼部病变的治疗:(1) 伴有严重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严重眼外伤;(3)眼内炎症: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的眼内容炎、ARNS等;(4)玻璃体异物:晶状体或人工晶体脱位、眼内异物、球壁异物等;(5)全身病引起的玻璃体混浊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高血压、糖尿病、淀粉样变性等;(6)其他:难治性青光眼,如血影细胞性青光眼、角膜移植术后等。

    正是由于玻璃体手术的应用,使得一些用传统手术方法难治的眼病得到了更为简便有效的处理,在手术技术和应用范围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发现全氟化碳液体的理化特性能作为良好的玻璃体临时替代物,1987年开始临床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2],大大提高了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成功率,使过去一些认为不可治愈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疾病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 历史背景

    1982年Haidt等率先进行了全氟化碳液体作为玻璃体替代物的研究[3]。1986年Stanloy Chang报道了动物实验后,在临床成功应用液态全氟三丁胺治疗视网膜脱离、巨大裂孔等手术,并获得良好疗效[2,4]。1988、1989年他与同事们又先后报道了液态全氟三丁胺在PVR、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巨大裂孔等手术中作为“液态重力操作工具”的成功应用[5]。此后各国眼科医师相继对不同种类的全氟化碳液体在临床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全氟菲、全氟辛烷、全氟奈烷、全氟溴辛烷等相继用于临床及实验研究。1989年Nabin与Peyman将全氟菲(perfluorophenanthrene)引入了玻璃体手术中;1991全氟辛烷(perfluorooctane)也被成功地用于玻璃体手术中;同年全氟奈烷(perfluorodecalin)和全氟氢菲(perfluoroperhydrophenanthrene)也开始用于玻璃体手术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5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