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烧伤伴深静脉栓塞3例的临床治疗
我所2002年4月~2003年3月共收治烧伤患者1259例,其中大面积烧伤患者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确诊后均给予及时溶栓、抗凝、抗感染,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2例临床痊愈,余1例最后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致多器官衰竭死亡,现将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例,男2例,女1例;烧伤面积分别为60/78、82/82、75/90,栓塞发生的时间分别为65天、72天、60天,3例栓塞发生部位均在下肢,起病时均诉下肢持续隐痛,有酸胀感,创面潮湿,患侧均较对侧肢体略增粗,皮温下降,患者症状出现第2天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基本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逆行静脉造影,均报告为左下肢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2 原因分析
(1)静脉血流滞缓,伤后患者长时间平卧,“肌泵”力作用减弱,静脉血流滞缓,白细胞附壁,血小板在局部聚集,黏附沉积在血管内膜上,构成血栓,烧伤后期患者因负氮平衡消瘦,俯卧位时为预防褥疮而下腹部垫海绵垫时,可使物理因素对髂股静脉压迫更直接,下肢血流更缓慢,血栓形成更易发生,3例烧伤患者同样治疗条件下,均发生在左下肢股深静脉,这与右髂总动脉同前横跨左髂总静脉明显相关[1]。(2)静脉壁损伤:烧伤后由于对创面进行清创,使表浅静脉壁受到机械性刺激,输液时反复静脉穿刺及留置插管,对血管内膜也有一定的损伤。这些损伤均有利于凝血活酶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促使血栓形成。(3)化学性因子、高渗葡萄糖液、各种抗生素、大量脂肪乳剂的输入也可导致血液性质的改变,促进血栓的形成。
3 护理
(1)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护士尽量从周围静脉开始穿刺,静脉留置针宜选择口径较小,质地柔软的硅胶管穿刺,并每日检查输液管道,及时更换穿刺点的敷料,同时严禁在患侧穿刺。(2)加强功能锻炼:多采取早期治疗与康复为一体的治疗模式,定时翻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辅助进行功能锻炼是安全切实有效的措施。(3)严密观察病情:深静脉栓塞早期症状易隐匿,因此要求观察病情,并重视病人主诉,一旦怀疑静脉血栓形成,需立即做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或者静脉逆行造影来确诊,同时作PLT、PT、APTT等辅助检查。(4)保持静脉输液管的通畅,遵医嘱输维生素C、静脉保护剂及溶栓药物。(5)加强营养:促进正氮平衡,增加机体抵抗力,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王承伟.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99-601.
(编辑:乔 晓)
作者单位: 400041 重庆,重庆61792部队卫生队
400038 重庆,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 http://www.100md.com(黄永鹏,黄弘,张雅萍)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例,男2例,女1例;烧伤面积分别为60/78、82/82、75/90,栓塞发生的时间分别为65天、72天、60天,3例栓塞发生部位均在下肢,起病时均诉下肢持续隐痛,有酸胀感,创面潮湿,患侧均较对侧肢体略增粗,皮温下降,患者症状出现第2天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基本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逆行静脉造影,均报告为左下肢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2 原因分析
(1)静脉血流滞缓,伤后患者长时间平卧,“肌泵”力作用减弱,静脉血流滞缓,白细胞附壁,血小板在局部聚集,黏附沉积在血管内膜上,构成血栓,烧伤后期患者因负氮平衡消瘦,俯卧位时为预防褥疮而下腹部垫海绵垫时,可使物理因素对髂股静脉压迫更直接,下肢血流更缓慢,血栓形成更易发生,3例烧伤患者同样治疗条件下,均发生在左下肢股深静脉,这与右髂总动脉同前横跨左髂总静脉明显相关[1]。(2)静脉壁损伤:烧伤后由于对创面进行清创,使表浅静脉壁受到机械性刺激,输液时反复静脉穿刺及留置插管,对血管内膜也有一定的损伤。这些损伤均有利于凝血活酶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促使血栓形成。(3)化学性因子、高渗葡萄糖液、各种抗生素、大量脂肪乳剂的输入也可导致血液性质的改变,促进血栓的形成。
3 护理
(1)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护士尽量从周围静脉开始穿刺,静脉留置针宜选择口径较小,质地柔软的硅胶管穿刺,并每日检查输液管道,及时更换穿刺点的敷料,同时严禁在患侧穿刺。(2)加强功能锻炼:多采取早期治疗与康复为一体的治疗模式,定时翻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辅助进行功能锻炼是安全切实有效的措施。(3)严密观察病情:深静脉栓塞早期症状易隐匿,因此要求观察病情,并重视病人主诉,一旦怀疑静脉血栓形成,需立即做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或者静脉逆行造影来确诊,同时作PLT、PT、APTT等辅助检查。(4)保持静脉输液管的通畅,遵医嘱输维生素C、静脉保护剂及溶栓药物。(5)加强营养:促进正氮平衡,增加机体抵抗力,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王承伟.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99-601.
(编辑:乔 晓)
作者单位: 400041 重庆,重庆61792部队卫生队
400038 重庆,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 http://www.100md.com(黄永鹏,黄弘,张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