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6年第1期
编号:10860636
免疫自动化分析新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1期
免疫,1自动免疫比浊法的进展,2自动放射免疫分析,3自动酶免疫分析(EIA),4荧光免疫分析(FIA),5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6免疫芯片技术,7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优点,8自动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
     免疫学检测是临床检验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都很有意义。早期的免疫分析技术大都是通过观察沉淀物的形成、凝集及溶血现象的发生和测定由集合体造成的光散射来分析待测样品中特异性蛋白质的有无及含量,如免疫扩散、免疫电泳、直接及间接血凝、被动血凝、补体结合实验等,这些检测方法成本低、结果易于判断、技术上便于掌握,可广泛用于检测多种类型的临床样品。后来,随着单克隆技术的建立及其他学科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类将标记技术与抗原、抗体的免疫化学技术相结合的免疫标记技术,如放射性核素标记、荧光免疫标记,酶免疫标记、稀土元素标记及化学发光分子标记等。这些标记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易于测定等优点,极大地促进了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实验室的免疫检测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简要回顾,免疫定量分析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9年美国学者Yalow和Berson首先建立了胰岛素的放射免疫分析,这是生物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另一项重大突破是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的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大体划分,免疫定量分析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50~60年代,最初的放射免疫分析。70年代,标记抗体的夹心法分析。80年代,超敏非同位素标记免疫分析。90年代,芯片技术研究(免疫测定的集成化和微型化)。

    各种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技术按检测设计原理可划分为以下几大类,下面分别向大家简单介绍:

     1 自动免疫比浊法的进展

    自动免疫比浊分析的问世克服了经典的免疫沉淀反应中操作繁琐、敏感度低、反应时间长和不能自动化检测的几大缺点。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微量免疫沉淀法主要包括了免疫透射浊度分析和免疫散射浊度分析。这些技术已常规用于临床体液特定蛋白的检测,特别是散射比浊法的原理,被国外一些公司用于自动免疫化学分析仪的设计,其生产的有关仪器已广泛用于国内各大、中型医院,成为一项常规的临床免疫检测手段。

    1.1 免疫透射比浊分析(Turbidimetry) 是一种比较老的方法,最常用于生化指标的测定。用于免疫沉淀反应有一些缺陷:(1)溶液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子应足够大,分子太小则阻挡不了光线的通过;(2)溶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数量要足够多。如果数量太小,溶液浊度变化太小,对光通量影响不大;(3)透光比浊采用光电池直接接收光通量,即光度计的灵敏度不高,微小的浊度变化不易影响透光率的改变;(4)透光比浊是依据透射光减弱的原理来定量的,因此只能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检测仍需抗原-抗体温育反应时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88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