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21期
编号:10860007
中医情志学在康复临床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21期
康复,1辨证施护,2讨论
     医学科学的总体特征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中医“七情”是内因致病的因素,调整七情使之保持平衡,以维持正常的人体生理功能,是中医临床医学一大特点和优势。

    疾病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变化,但总的一点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常情况下人体情志的表述是五脏功能的一种正常生理表现,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及致病的特点“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则更进一步指出不同的情志活动对人体机能活动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当某些因素导致七情太过或不及时就会损坏脏腑气机,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通过望、问、闻、切掌握病人情志变化,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情志护理,是中医辨证施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辨证施护

    1.1 怒伤肝、怒气则上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得上,积于肋下则伤肝,因而护理肝胆疾病患者要注意其气逆,面赤,呕血,昏厥,烦躁郁怒,胁痛,纳差,头晕、目眩,及由此引起高血压脑中风等。本人在护理情志不舒,肝气郁滞的患者时遵照“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百病皆生于气”的古训,对患者态度和蔼、热情、使患者力求做到畅情志、舒气机、开散郁结之气、调整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