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7975
构筑虚拟工厂,流通业触角向上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3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0期(总第2263期 2006.01.23)
     分析认为,上游研发单位、下游商业企业及营销自然人是仿制药激增背后的三大力量

    “最近这两个月多得不得了,大部分都是商业公司和营销自然人,占我们报批业务的80%以上。”1月19日,广州某新药研发单位的老总乐呵呵地一边跟记者聊天,一边忙着接应客户不断打来的咨询电话。“听说接下来仿制药的申报要收紧,所以大家都在赶时间。最近仿制药报批猛增与这些公司和营销自然人的大量加入密切相关。”按照他的分析,这部分业务能占国内整个报批数量的70%以上。

    本报去年曾连续报道近期国内仿制药申报激增的动向。当时有很多专家表示,生产企业在通过GMP后突击申报增加产品线是主要原因,但在记者走访诸多研发单位后发现,原来很多企业背后都是商业公司和个人在申报产品。

    “目前商业公司和自然人还不能独立申报新药,必须依托在企业名下。从SFDA公布的数据来看都是制药企业的申报信息,隐藏在背后的商业单位和个人根本体现不出来。”该老总告诉记者。
, http://www.100md.com
    报批数量远超过企业

    “商业单位向上游研发和制药领域渗透是目前流通业的大趋势。这样可以保证研发领域与市场更加衔接,适时开发出市场需要的产品。”珠海市拱北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官清说。

    他告诉记者,拱北医药从2000年就提出构筑“虚拟工厂”的战略,积极向上游渗透,与制药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药品的产权属于拱北医药,委托企业加工,即目前业内广泛存在的代加工模式。

    广州普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超向记者证实,现在报批新产品的单位中,商业单位和营销自然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企业。尤其像广东、江浙这些医药市场发达的地方,汇集了大量的商业公司和营销自然人,积聚了充足的资金,所以这些地方可能会成为新药报批的主导力量。

    “企业报批的反而少了,连10%都不到。”张超对于最近一段时间客户群的变化甚感不解。
, 百拇医药
    据了解,从2003年以来,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商业单位和自然人突然发力,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仿制药申报数量逐年都能突破万件大关。

    项目只选短、平、快?

    一位经常与商业公司打交道的研发企业老总告诉记者,现在这种模式已经成型,商业单位负责选新药项目(一般都选择市场上销售比较好的产品),出资请新药研发单位开发,然后再找个制药企业私下约定好由企业去申报,生产批件落到企业。企业只负责生产,其余工作由商业单位或者营销自然人完成。

    “不过他们都很谨慎。为了控制风险,一般只选择短、平、快的项目开发,基本上都是做改剂型的仿制药,一个药投个10多万就能出来。”张超透露。

    对于商业公司热衷于向上游渗透的原因,上官清认为,拥有自己的产品时下越来越成为所有医药商业单位的梦想。如此强烈的愿望背后还有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担心,就是为上游制药企业做“嫁衣”:市场一旦成熟就被制药企业收回产品代理权。“在固有的总代理制模式下,商业企业永远都是耕地的黄牛,麦子熟了自己吃不到。”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 http://www.100md.com
    向上游延伸有两条路可走——建厂和不建厂。山东某商业公司老总告诉记者,自己建厂的门槛非常高,光兴建一个符合GMP条件的药厂就得投资上千万元,一般的商业企业很难拿出这么一大笔资金。而不建厂就是和企业合作申报自己的产品。

    “有一天能像江苏先声那样从代理商一步一步发展成为横贯产业链的医药企业,最后连原来为自己做加工的药厂都收购了,那才叫真正的强大。”一位商业公司老总向记者描述了他的理想。

    有这种梦想的不仅仅是下游的商业单位和营销自然人,就连上游的研发单位也参与了进来。

    江西弘益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刘孝乐说:“现在的新药转让市场很不景气,好品种很难卖上价钱,所以研发单位大部分也选择自己开发产品。”

    上游研发单位,加上下游商业单位以及营销自然人已成为主导目前新药研发领域变局的三大主要力量。
, 百拇医药
    药厂只获取加工费?

    如何看待目前新药研发领域出现的新动向,业界有不同的说法。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认为,研发单位和商业公司想拥有自己的产品是很正常的想法,所谓的中间商品牌在国外早已流行,只要符合申报条件,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

    而万全药业总裁郭夏则对此有些担忧。郭夏认为这种走销-工-技路子的公司生命周期都不会太长,制药企业一般应该采取技-工-贸的模式,研发主导型的企业更有生命力。尤其对于那些原来在局部市场有网络优势的商业公司和营销自然人而言,自己申报产品然后贸然操作全国市场风险比较大。

    北京凯文金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大昆分析认为,商业单位和营销自然人大量开发短、平、快的仿制药将使市场上跟风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产权保护不甚理想的中药产业,会受到仿制药的猛烈冲击。

    曾经有分析认为,有两类企业面临的挑战最为严峻,一类是中成药的首研企业,另一类是化学药的首仿企业。
, http://www.100md.com
    一位研发界人士向记者道出了目前医药产业的一个两难命题:从微观来看,不论是研发单位、商业单位还是营销自然人和企业合作开发自己的产品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从宏观来讲,这些力量的加入造成目前市场上仿制药迅速增加,过度竞争愈演愈烈,而且浪费了大量的研发资源。“这只能靠市场慢慢调节。”他断言,这种现象可能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由之路,但不会长久。

    在三股力量的作用下,目前医药市场有了新的变化。据悉,很多销售能力不强的中小制药企业已撤销了自己的销售队伍,演变成为商业公司和研发单位的加工基地,如山西普德、江西制药厂等。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制药企业只能获取一定的加工费。

    当然这种热门的合作报批模式仍存在不小的隐患。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类似的合作报批模式都是私下里签订的,并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产权虽然是商业单位的,但药品批准文号则是企业的,很容易出现纠纷。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0期, http://www.100md.com(陈国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