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机擅用参芪培护元气
汪机,字省之(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463~1540年),安徽祁门人氏。因世居祁门邑城内之石山坞(又称南山朴墅)而号石山。据《祁门县志》记载:"殊证奇疾,发无不中,……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明史·方技传》载:"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
与诸多新安名医经历相似,早期汪机也是怀揣学而优则仕之理想,攻读儒书春秋经,而其父汪渭则期望他承其医业能成为一位名医,以解除更多病人的痛苦。汪渭曾告诫其说:"过去范仲淹立志,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汪机颇受启发,遂弃科举浮文,致力于攻读医学诸书。其不拘泥于一格,精研历代名家学验,借力儒学功底,复参以哲理,潜心研究,很快医术得以大进,每每验之临床,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自己母亲所患十余年的头痛呕吐之疾经其诊治也逐渐痊愈。因此,汪机深受鼓舞,于是更加殚精竭虑研究医学。在当时,江南风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而北方则盛行刘完素的《宣明论方》,形成了"南局北宣"两大不同风格的流派临证遣方的局面。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差异,"南局"多温燥,而"北宣"尚寒凉,使用不当均各有偏弊。汪机私淑丹溪之学,既矫《局方》之偏,又通刘完素之变,持论辄主养阴,且又与一味推崇株守丹溪门庭者迥别。其旁参东垣学说,重视培护脾胃元气,慎用苦寒之味,主张通过阳生阴长来达到补阴的目的。
, 百拇医药
临证中,汪机以擅用人参、黄芪而著称,是因其经大量临床体会到参芪味甘能生血,气温可补阳,而且是补脾胃的圣药。脾胃无伤,营卫便有所资,元气便有所助,邪可不治自除。汪机把东垣与丹溪学说融合一体,又对丹溪学进一步作了阐发,改变了过去丹溪养阴泄火的成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遐迩以疾来请者无虚日",以致"求者甚众,所应益博,活人至数万";汪机重视脾胃,但又不采用东垣升阳辛散的治法。他在"营卫论"中指出,人体有卫气和营气,卫气为阳,营气为阴,营卫皆一气所化。其用朱丹溪的"阳常有余"作卫气而言,将"阴常不足"作营气立论,亦举日、月为例,说明日明于月的自然现象,从而引申到人身即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营卫论"集中地反映了汪机的主要学术思想,他推崇丹溪的重视护养阴气,但临证又并非专主阴虚论治。"阳常有余"乃指卫气言,而营气则易亏损;阴阳互根,形气相依,营气兼禀阴阳之性,故补阳者,补营之阳,补阴者补营之阴,认为营卫之气皆借脾胃水谷而生,脾胃喜温而恶寒,脾胃有伤,非借甘温之气不能补。丹溪补阴,东垣补气,俱属补营,人参、黄芪补气生阴,为补营之味。汪机称:人参、黄芪补气,亦补营之气,补营之气,即补营也,补营即补阴也……。经曰:阴不足者,补之以味。参、芪味甘,甘能生血,非补阴而何?又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而参、芪气温又能补阳,故仲景曰气虚血弱以人参补之。可见,人参、黄芪不仅补阳,也可补阴,这一思想反映在汪机治疗内伤杂病上,擅用参、芪而颇具特色的灵活运用,其融会贯通,辨证遣方,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百拇医药
如汪机治疗劳疟,脉数无力,形瘦色苍者,其反古人每以色脉论证作血虚治之常道,以"汗多乃阳虚,表失所卫;消谷善饥,乃胃虚火乘其上,皆阳虚也。仲景法有凭证不凭脉者,兹当凭证作虚,治以参、芪……。其又治久痢不止,脘腹痛,里急后重,咳嗽,发热,脉细弱而数者",认为"此肠胃下久而虚也,医用寒凉愈助降下,病何由安?经云:下者举之,虚者补之。其治此病之法欤,遂以参术为君……"。又如治消渴善饥,脚弱小便白浊者,汪机称之为脾瘅证,其用甘温助脾,甘寒润燥方,亦主参芪。另有一患者,形色黑瘦,而饮食倍进,食后吐酸,胸有结痰,每到傍晚胸膈烦热,盗汗梦遗,口舌干苦,肌肤疮溃,左脉小弱而数,右脉散弱而数,多处寻医均以其阴虚病症而久治不效。汪机诊后曰:"此必脾虚湿郁为热而然也,若用滋阴降火之剂,反滋湿而生热,病何由安?宜用参芪甘温之剂,补脾去湿可焉"。纵观汪机学说之思想,其不仅吸收了东垣的学术精华,而且发展了朱丹溪的"阴不足"理论,创立"营卫论"之学说。其强调重视培护元气,擅用甘温之味扶养脾胃而祛除病邪,成为我国明代医界著名的"医之王道者",乃为一代宗师。
汪机生性恬淡,不喜奢靡,言出必践,粗衣粝食,俭朴一生,而著作颇丰。撰编、校辑有《医学原理》、《运气易览》、《伤寒选录》、《外科理例》、《续素问钞》、《针灸问对》、《痘诊理辨》以及由其弟子陈桷整理编辑的《石山医案》等,其学术理论及文史价值极高,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明、清两朝新安名医祁门人陈桷,黟县人黄古潭,休宁人汪副护、孙一奎、汪文绮,歙县人吴正伦、张柏、吴澄、程文囿……等均师从其学。, 百拇医药(张贵才 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
与诸多新安名医经历相似,早期汪机也是怀揣学而优则仕之理想,攻读儒书春秋经,而其父汪渭则期望他承其医业能成为一位名医,以解除更多病人的痛苦。汪渭曾告诫其说:"过去范仲淹立志,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汪机颇受启发,遂弃科举浮文,致力于攻读医学诸书。其不拘泥于一格,精研历代名家学验,借力儒学功底,复参以哲理,潜心研究,很快医术得以大进,每每验之临床,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自己母亲所患十余年的头痛呕吐之疾经其诊治也逐渐痊愈。因此,汪机深受鼓舞,于是更加殚精竭虑研究医学。在当时,江南风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而北方则盛行刘完素的《宣明论方》,形成了"南局北宣"两大不同风格的流派临证遣方的局面。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差异,"南局"多温燥,而"北宣"尚寒凉,使用不当均各有偏弊。汪机私淑丹溪之学,既矫《局方》之偏,又通刘完素之变,持论辄主养阴,且又与一味推崇株守丹溪门庭者迥别。其旁参东垣学说,重视培护脾胃元气,慎用苦寒之味,主张通过阳生阴长来达到补阴的目的。
, 百拇医药
临证中,汪机以擅用人参、黄芪而著称,是因其经大量临床体会到参芪味甘能生血,气温可补阳,而且是补脾胃的圣药。脾胃无伤,营卫便有所资,元气便有所助,邪可不治自除。汪机把东垣与丹溪学说融合一体,又对丹溪学进一步作了阐发,改变了过去丹溪养阴泄火的成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遐迩以疾来请者无虚日",以致"求者甚众,所应益博,活人至数万";汪机重视脾胃,但又不采用东垣升阳辛散的治法。他在"营卫论"中指出,人体有卫气和营气,卫气为阳,营气为阴,营卫皆一气所化。其用朱丹溪的"阳常有余"作卫气而言,将"阴常不足"作营气立论,亦举日、月为例,说明日明于月的自然现象,从而引申到人身即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营卫论"集中地反映了汪机的主要学术思想,他推崇丹溪的重视护养阴气,但临证又并非专主阴虚论治。"阳常有余"乃指卫气言,而营气则易亏损;阴阳互根,形气相依,营气兼禀阴阳之性,故补阳者,补营之阳,补阴者补营之阴,认为营卫之气皆借脾胃水谷而生,脾胃喜温而恶寒,脾胃有伤,非借甘温之气不能补。丹溪补阴,东垣补气,俱属补营,人参、黄芪补气生阴,为补营之味。汪机称:人参、黄芪补气,亦补营之气,补营之气,即补营也,补营即补阴也……。经曰:阴不足者,补之以味。参、芪味甘,甘能生血,非补阴而何?又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而参、芪气温又能补阳,故仲景曰气虚血弱以人参补之。可见,人参、黄芪不仅补阳,也可补阴,这一思想反映在汪机治疗内伤杂病上,擅用参、芪而颇具特色的灵活运用,其融会贯通,辨证遣方,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百拇医药
如汪机治疗劳疟,脉数无力,形瘦色苍者,其反古人每以色脉论证作血虚治之常道,以"汗多乃阳虚,表失所卫;消谷善饥,乃胃虚火乘其上,皆阳虚也。仲景法有凭证不凭脉者,兹当凭证作虚,治以参、芪……。其又治久痢不止,脘腹痛,里急后重,咳嗽,发热,脉细弱而数者",认为"此肠胃下久而虚也,医用寒凉愈助降下,病何由安?经云:下者举之,虚者补之。其治此病之法欤,遂以参术为君……"。又如治消渴善饥,脚弱小便白浊者,汪机称之为脾瘅证,其用甘温助脾,甘寒润燥方,亦主参芪。另有一患者,形色黑瘦,而饮食倍进,食后吐酸,胸有结痰,每到傍晚胸膈烦热,盗汗梦遗,口舌干苦,肌肤疮溃,左脉小弱而数,右脉散弱而数,多处寻医均以其阴虚病症而久治不效。汪机诊后曰:"此必脾虚湿郁为热而然也,若用滋阴降火之剂,反滋湿而生热,病何由安?宜用参芪甘温之剂,补脾去湿可焉"。纵观汪机学说之思想,其不仅吸收了东垣的学术精华,而且发展了朱丹溪的"阴不足"理论,创立"营卫论"之学说。其强调重视培护元气,擅用甘温之味扶养脾胃而祛除病邪,成为我国明代医界著名的"医之王道者",乃为一代宗师。
汪机生性恬淡,不喜奢靡,言出必践,粗衣粝食,俭朴一生,而著作颇丰。撰编、校辑有《医学原理》、《运气易览》、《伤寒选录》、《外科理例》、《续素问钞》、《针灸问对》、《痘诊理辨》以及由其弟子陈桷整理编辑的《石山医案》等,其学术理论及文史价值极高,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明、清两朝新安名医祁门人陈桷,黟县人黄古潭,休宁人汪副护、孙一奎、汪文绮,歙县人吴正伦、张柏、吴澄、程文囿……等均师从其学。, 百拇医药(张贵才 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