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2年第49期
编号:10866001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7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2年第49期
     抑郁症的发病有其生物学基础,存在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不足以及受体后某些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电针治疗可以部分改善中枢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和受体后的信号传导而治疗抑郁症。

    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神经递质(主要是NE和5-HT系统)功能不足,是抑郁症发作时的主要神经病理生理改变。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主要通过改善5-HT系统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电针治疗能加速中枢神经系统NE和5-HT的合成和释放,尤其对NE系统功能缺陷有明显改善。另一方面,抑郁症也可能存在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改变。很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G蛋白及其耦联的信号传导通路有异常变化,如某些G蛋白亚型功能低下、腺苷酸环化酶(AC)和蛋白激酶A(PKA)活性改变,磷脂酰肌醇(PI)信号传导通路活性增高,血小板膜蛋白激酶C(PKC)活性降低。

    为探讨信号传导系统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电针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周治疗,电针的临床疗效与氟西汀相当。在实验室研究中,抑郁症患者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 G蛋白(ai 、aq)的含量较正常人高,而PKC的含量降低。电针治疗后经典PKC的含量升高,新PKC和非经典PKC的含量下降。

    电针除抗抑郁作用外,还有明显的抗焦虑、改善认知功能紊乱的作用,对免疫功能也有改善作用。由于电针具有疗效好、适应证广泛、副作用小、起效快等优点,所以在临床中对于某些不愿或不能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替代疗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