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元代价的7-ACA产业盘点
刚刚迎来2006年,7-ACA(7-氨基头孢烷酸)价格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跌,降价幅度达到15%,而且是没有经过价格战就一步到位。这个红极多年的大宗产品缘何降价?为何一步到位?降价后还有没有利润?谁是最后的赢家?要解开这些疑问还得从算账开始。
算损失账:
降价不见了3.64亿元
盘算7-ACA价格变化前后的销售收入,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巨大数字——这次降价将使7-ACA现有中外供应商至少损失3.64亿元人民币。
2005年7-ACA全年国内平均价格为920元/公斤,2006年1月主要国内供应现价一夜之间就降到790元/公斤,每公斤就蒸发了130元的利润。就以2005年全国7-ACA主要供应商产量和进口量合计2800吨的水平来计算,7-ACA 2006年的交易额将减少3.64亿元。换句话说,7-ACA生产企业的纯利润额里硬是扔掉了约3.6亿元,并且产销量越大损失就越大。
, http://www.100md.com
不同于其他原料药的通过互相压价使价格逐渐走低,7-ACA似乎是一夜之间就从高位跌落,这种现象是业内比较少见的。厂商这么做也是不得已,既然已经看到不乐观的前景,还不如见好就收,彻底向昨天告别。长期处在高利润线上难免引来分噬者。其出发点一来可以吓走国外品牌,二来给新进入者一个下马威:诱人的利润已经不再。
不过,靠价格打压并非长久之计,降价是把双刃剑,既能给竞争对手背后一剑,也能给自己胸前一剑,最终双方看到的是白花花的银子付之东流。
算产能账:
过剩产能2000吨
最近3年,圈内涌起了7-ACA投产扩产热。鉴于7-ACA整个生产过程比其他母核产品有一定技术难度、成本较高、化工原料价格短缺、投资规模大等因素,扩产投产进程多少受到阻碍,否则产量将比现有的要高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年前虽然山西威奇达药业、山东金翼生物(菏泽睿鹰集团)新项目已经投产以及石药、哈药、福抗老项目扩产却仍未动摇2005年7-ACA卖方市场地位的原因。
, 百拇医药
市场所能承受的压力终究有限。尽管7-ACA一路下来价格稳定、销路畅通,但随着联邦四川彭州药厂、健康元河南焦作药厂这两个千吨级项目正式投产的逼近,7-ACA终于还是沉不住气了。2005年11~12月,两家最大的供应商河北中润制药和福建福抗药业的库存增加,询单减少,本应是抗生素销售旺季却成了7-ACA落难之际。以现有厂家和已经动工投产厂家的产能合计,国内的7-ACA年生产能力到2007年将超过6000吨。
拿产能与下游需求量来比较,2005年国产加进口的7-ACA总计为2800吨,按头孢系列抗生素下游产品对7-ACA需求的增长比例25%计算,再加上出口增长,可见,今后两年中过剩产能达2000吨左右。谁来为这2000吨买单?自然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算的那笔账了。头一笔账单是由河北中润、福抗、鲁抗、威奇达这些几家现有销售厂商以及向中国进口的外商品牌分摊的,而后来的账单则由所有上马企业分摊,可以说谁的规模大谁买的账就大。
造成这种群雄逐鹿的局面,诱因自然是7-ACA下游产品近年呈现出高速增长,特别是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呋辛这些第二、三代头孢的用药量年增长率大于50%,从而拉动了7-ACA中间体需求增长,在2004年还一度出现7-ACA短缺的局面。然而,任何一个成熟产品在我国市场都是好景不长,任何一种新技术是藏不住的,没过两年,这种卖方市场就走向了末路,毕竟三代头孢也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下去。
, 百拇医药
算成本账:
成本下降要赶上降价的幅度
在790元/公斤线上生存的焦点汇集在成本上。国内几家7-ACA供应商的生产成本约在540~630元之间,利润率从原来的35%~40%降到现在的20%~30%。只有降到成本底线上,输赢才能见分晓,翻身的机会就在于那些有突破性创造,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率,使降价幅度与成本降低幅度相适当的企业;又或者向高利润的下游产品延伸,转移亏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企业生存下来。这是几年来大宗抗生素行情变化的基本规律。不保证7-ACA价格继续下降的可能,关键是企业能否挺得过去。
降价已过去1个月了,受冲击最早的是国外品牌。在元旦过后,进口供应商中特别是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小厂商明显感到顶不住这次强大的降价压力。同时,中国出口产品订单量不大,国外商家还在等着下一步如何变化,原本指望降价后能带动国内外销售,结果从各企业的反馈看并没有预期的结果,采购方仍抱着买涨不买落的心态。
, 百拇医药
敲响警钟:
重蹈青霉素工业盐覆辙?
7-ACA是否会成为第2个青霉素工业盐?这种预感不是没有根据。二者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有相似之处。回顾六七年前由于阿莫西林等半合成青霉素的成长带动青霉素工业盐的需求旺盛,加上技术进步使青霉素工业盐成为一个高利润产品,从而引发了青霉素的扩产热,最后导致几度价格战,沦落至今,其价格每10亿单位只有51~52元,这基本是跌到了成本底线,其他企业不是转产就是停产,而生存下来的都是沾了低成本的光。7-ACA现在成规模有稳定质量保证的厂家为数不多,强弱分明存在梯次差异,各企业成本差异比较大,实力较弱的企业寻找新的出路压力更大。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7-ACA与青霉素工业盐相比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从技术实现角度看,青霉素工业盐无论是发酵技术还是分离技术都比7-ACA更成熟、更容易被仿制,而7-ACA的技术壁垒相对较高,无论是化学裂解法还是发酵法,目前的工艺水平和成本均高于青霉素工业盐;其二,中国7-ACA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像青霉素那样占大头,总体实力较弱,出口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可考虑的外部途径。从这些差别上看,7-ACA还是有可能走出一条生存新路。
一个故事的精彩之处不在于理想结局,而在于情节的曲折和充满悬念。今天7-ACA的降价只是初拉戏幕,下边的情节还没有上演,中国7-ACA产业还面临更多的考验。在这次降价之后,下一步则是新老企业都必须考虑如何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今后的产品开发还应该从国际大市场考虑,建立完整的产品结构,务必从近、中、远期来作全面的考虑。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5期, http://www.100md.com(健康网首席研究员 吴惠芳)
算损失账:
降价不见了3.64亿元
盘算7-ACA价格变化前后的销售收入,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巨大数字——这次降价将使7-ACA现有中外供应商至少损失3.64亿元人民币。
2005年7-ACA全年国内平均价格为920元/公斤,2006年1月主要国内供应现价一夜之间就降到790元/公斤,每公斤就蒸发了130元的利润。就以2005年全国7-ACA主要供应商产量和进口量合计2800吨的水平来计算,7-ACA 2006年的交易额将减少3.64亿元。换句话说,7-ACA生产企业的纯利润额里硬是扔掉了约3.6亿元,并且产销量越大损失就越大。
, http://www.100md.com
不同于其他原料药的通过互相压价使价格逐渐走低,7-ACA似乎是一夜之间就从高位跌落,这种现象是业内比较少见的。厂商这么做也是不得已,既然已经看到不乐观的前景,还不如见好就收,彻底向昨天告别。长期处在高利润线上难免引来分噬者。其出发点一来可以吓走国外品牌,二来给新进入者一个下马威:诱人的利润已经不再。
不过,靠价格打压并非长久之计,降价是把双刃剑,既能给竞争对手背后一剑,也能给自己胸前一剑,最终双方看到的是白花花的银子付之东流。
算产能账:
过剩产能2000吨
最近3年,圈内涌起了7-ACA投产扩产热。鉴于7-ACA整个生产过程比其他母核产品有一定技术难度、成本较高、化工原料价格短缺、投资规模大等因素,扩产投产进程多少受到阻碍,否则产量将比现有的要高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年前虽然山西威奇达药业、山东金翼生物(菏泽睿鹰集团)新项目已经投产以及石药、哈药、福抗老项目扩产却仍未动摇2005年7-ACA卖方市场地位的原因。
, 百拇医药
市场所能承受的压力终究有限。尽管7-ACA一路下来价格稳定、销路畅通,但随着联邦四川彭州药厂、健康元河南焦作药厂这两个千吨级项目正式投产的逼近,7-ACA终于还是沉不住气了。2005年11~12月,两家最大的供应商河北中润制药和福建福抗药业的库存增加,询单减少,本应是抗生素销售旺季却成了7-ACA落难之际。以现有厂家和已经动工投产厂家的产能合计,国内的7-ACA年生产能力到2007年将超过6000吨。
拿产能与下游需求量来比较,2005年国产加进口的7-ACA总计为2800吨,按头孢系列抗生素下游产品对7-ACA需求的增长比例25%计算,再加上出口增长,可见,今后两年中过剩产能达2000吨左右。谁来为这2000吨买单?自然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算的那笔账了。头一笔账单是由河北中润、福抗、鲁抗、威奇达这些几家现有销售厂商以及向中国进口的外商品牌分摊的,而后来的账单则由所有上马企业分摊,可以说谁的规模大谁买的账就大。
造成这种群雄逐鹿的局面,诱因自然是7-ACA下游产品近年呈现出高速增长,特别是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呋辛这些第二、三代头孢的用药量年增长率大于50%,从而拉动了7-ACA中间体需求增长,在2004年还一度出现7-ACA短缺的局面。然而,任何一个成熟产品在我国市场都是好景不长,任何一种新技术是藏不住的,没过两年,这种卖方市场就走向了末路,毕竟三代头孢也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下去。
, 百拇医药
算成本账:
成本下降要赶上降价的幅度
在790元/公斤线上生存的焦点汇集在成本上。国内几家7-ACA供应商的生产成本约在540~630元之间,利润率从原来的35%~40%降到现在的20%~30%。只有降到成本底线上,输赢才能见分晓,翻身的机会就在于那些有突破性创造,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率,使降价幅度与成本降低幅度相适当的企业;又或者向高利润的下游产品延伸,转移亏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企业生存下来。这是几年来大宗抗生素行情变化的基本规律。不保证7-ACA价格继续下降的可能,关键是企业能否挺得过去。
降价已过去1个月了,受冲击最早的是国外品牌。在元旦过后,进口供应商中特别是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小厂商明显感到顶不住这次强大的降价压力。同时,中国出口产品订单量不大,国外商家还在等着下一步如何变化,原本指望降价后能带动国内外销售,结果从各企业的反馈看并没有预期的结果,采购方仍抱着买涨不买落的心态。
, 百拇医药
敲响警钟:
重蹈青霉素工业盐覆辙?
7-ACA是否会成为第2个青霉素工业盐?这种预感不是没有根据。二者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有相似之处。回顾六七年前由于阿莫西林等半合成青霉素的成长带动青霉素工业盐的需求旺盛,加上技术进步使青霉素工业盐成为一个高利润产品,从而引发了青霉素的扩产热,最后导致几度价格战,沦落至今,其价格每10亿单位只有51~52元,这基本是跌到了成本底线,其他企业不是转产就是停产,而生存下来的都是沾了低成本的光。7-ACA现在成规模有稳定质量保证的厂家为数不多,强弱分明存在梯次差异,各企业成本差异比较大,实力较弱的企业寻找新的出路压力更大。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7-ACA与青霉素工业盐相比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从技术实现角度看,青霉素工业盐无论是发酵技术还是分离技术都比7-ACA更成熟、更容易被仿制,而7-ACA的技术壁垒相对较高,无论是化学裂解法还是发酵法,目前的工艺水平和成本均高于青霉素工业盐;其二,中国7-ACA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像青霉素那样占大头,总体实力较弱,出口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可考虑的外部途径。从这些差别上看,7-ACA还是有可能走出一条生存新路。
一个故事的精彩之处不在于理想结局,而在于情节的曲折和充满悬念。今天7-ACA的降价只是初拉戏幕,下边的情节还没有上演,中国7-ACA产业还面临更多的考验。在这次降价之后,下一步则是新老企业都必须考虑如何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今后的产品开发还应该从国际大市场考虑,建立完整的产品结构,务必从近、中、远期来作全面的考虑。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5期, http://www.100md.com(健康网首席研究员 吴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