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5年第22期
编号:10866301
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及治疗研究进展 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一)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8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5年第22期
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及治疗研究进展
    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一)
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及治疗研究进展
    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一)

     梁春 医学博士,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委员及《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k Sin)和上海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人;长期致力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上海重大医学发展和全军十五规划课题等多项基金研究课题;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新进展

    理论更新:关注内皮,强调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针对它的研究也已历经百年。自1993年始,Ross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假说渐成为当前的主要学说,即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始动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尽管其发生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脂质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遗传和感染负荷等),但所导致的是一条相似的发展途径(共同通道),即慢性炎症病理过程。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起始、病变进展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全过程,炎症是内在和外在危险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尤其是斑块不稳定并发生破裂的中介和中心环节。以此强调了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关键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此外,免疫、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本质更是表现出免疫反应的诸多特征,有学者甚至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炎症反应一样,氧化应激、过度的反应性氧化物(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 ROS)活性状态不但伴随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展和斑块破裂的全过程,而且在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对氧化应激都很敏感,与炎症调控密切相关的核因子NF-κB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途径,都是氧化应激敏感的信号通路,ROS可能是诸多信号传导通路的共同环节。炎症、免疫反应与氧化应激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复杂的网络,免疫与氧化应激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级联中的调控。

    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将动脉粥样硬化看作是损伤(促炎、免疫损伤及氧化)和修复保护(抗炎、免疫调节及抗氧化)机制之间平衡的失调,恰似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失调”。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设法使平衡向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向倾斜,也就是要保护内皮、抑制炎症、调节免疫和抗氧化。
, 百拇医药
    观念转变:关注易损斑块,强调整体治疗的重要性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而非血管腔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之急缓主要不是取决于管腔的狭窄程度,而是取决于斑块的结构是否稳定。易损斑块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最主要的病理基础,而其所导致的冠脉狭窄往往不足50%,临床上可能没有心绞痛症状。易损斑块和炎症在冠脉血管树上的分布是弥散性的,一个病人可同时有多个斑块破裂的现象存在(平均2.2个)。同时,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冠脉血管树上有广泛炎症,斑块内的活动性炎症(active infkammation)是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局部和全身性炎症在由稳定向不稳定冠脉疾病综合征转化中起关键作用。这提醒我们,不应将注意力只集中于一个易损斑块,要全面评估整个冠状动脉树。就象牙医在治疗局部龋齿空洞的同时也需要清洁整个口腔的牙齿一样,单纯的普通或药物支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仍需要结合药物的整体治疗,这一点十分重要。

    2003年循环杂志发表的“从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一文,着重强调了整体治疗的重要性。
, http://www.100md.com
    络病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从最初脂肪条纹进展到晚期的复杂斑块要经历几十年的病程。同样中医络病也有一个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这种慢性病理过程,符合中医络病“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的病机特点。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吴以岭教授提出络病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研究,提出“脉络-血管”同一的系统概念。“脉络-血管系统”统一的病机理论认为,络气郁滞引起的络脉自稳状态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内在一致性,均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的始动因素,由此发生演变过程的络脉瘀阻-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血管痉挛,络脉瘀塞-血管梗塞或闭塞,成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发生发展的共同关键性病理环节。

    一旦人体络脉空虚,气血运行不利,易致毒邪蕴积,使络脉损伤以致发生瘀阻,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医所谓的毒包括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前者指高血脂、细菌、病毒等感染,后者泛指机体自身所产生的毒,如氧自由基、钙离子超载和炎症介质等,络脉空虚是正气不足,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所有这些恰恰与当今动脉粥样硬化感染负荷、炎症、免疫和氧化应激等新理论不谋而合。

    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针对以上“脉络-血管系统”统一的病机理论特点,吴以岭教授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和用药规范,其中通心络胶囊就是络病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方药。冠心病病位在心之络脉,基本病机为络脉瘀阻与络脉绌急,对其施以“益气通络、解痉止痛”的治疗原则,以人参为君,使气旺血行,脉得温煦,以治心气虚乏之本,集中应用五种虫类入络药,其中水蛭、土元化瘀通络,全蝎、蜈蚣、蝉蜕入络搜风解痉,使以冰片、降香辛味入络。全方主用入络药,既治疗络脉瘀阻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又能缓解络脉绌急之冠状动脉痉挛。

    (未完待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