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27119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6日 科学时报
     国际上通常的生物医药产业化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首先,某位科学家获得一个有市场开发价值的专利发明后,资本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将该专利买下再招募职业经理人团队组建一个公司进行管理和产业化开发,科学家会获得一定份额的股权作为回报。然后,科学家有两种选择,第一是继续留在原先的学院或科研机构,和公司形成松散的合作关系,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已经通过形成股权获得收益,个人价值获得了公司的承认;第二是进入公司的研发队伍,担任公司的CSO(CTO),即技术总监等。国外的生物医药公司和国内的最大不同是,国外的研发是以最初买进的专利技术为一个点向外辐射,招募更多的科研人员、研发更多的项目来进行产业化。公司最终被市场所接受,依靠它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产品可能和最初买进的技术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国外公司普遍的现象。但是国内的生物医药公司总是依靠一两个科学家,寄希望于其创造出惊人的业绩,这种做法既不符合科学研发的客观现实需要,也使公司的风险系数增大了很多。

    中国的生物医药投资应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结构,资金的流向以企业为目标,吸引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管理者聚集大量不同专长的科学家,在某个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向横向扩散发展。产业化成果是很多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公司的领导者是需要具有知识资本的管理型人才。国家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的发展思路,使资本朝正确的方向流动,但是需要时间进行转变。而民间资本还停留在原先的概念上,仍旧以大学的科学家为中心,试图以他们为招牌吸引更多的资金。
, 百拇医药
    合理布局发展战略与国际接轨

    作为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背景,甚至持有两项国际干细胞核心专利的经营管理者,董子平对如何推动国内的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成长发展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战略规划,他说:“我曾经在英国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ReNeuron担任核心部门主管,熟悉生物医药企业GMP 管理,熟悉如何跟国际接轨,这是我的优势。同时通过对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运作,使我在如何发展中国的生物医药板块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中国目前在生物医药评估监理认定方面,一项生物医药产品要经过六年以上的包括报批、审批,还要经过临床一期、二期、三期的试验,到真正上市至少要十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投资期,得到投资者的认同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一定要对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适当调整,对短、中、长线项目研发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减少市场风险。比如科宇公司就和牛津大学的教授合作,通过开展干细胞的低温贮存试剂及细胞系的销售,尽快增加公司的现金流,树立公司形象。”

    现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个倾向,就是研发再转移。像以前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产业再转移一样,科研研发的平台也在转移。如果中国在生物医药产业上有一个合适的定位,建立一些和国际接轨的研发平台,比如干细胞的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同国际生物医药研发公司的合作。因为对于大部分国外的研发公司来说,高科技的人力成本是最高的,而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人力成本也具有极大的优势。国际上很多大的公司已经和正在把部分的研发平台放到中国,来降低成本,其关键是在管理上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所以对中国而言,目前一个重要机会就是吸引熟悉并能在国内推行国际化标准的管理人才,形成和国际接轨的研发平台,充分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获得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金,进而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科技,形成中国生物医药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以生物医药产业化为主流经济的强国之梦。,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