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8756
从纺织机上走下来的女院士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7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9期(总第2272期 2006.02.17)
     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型第一人陈赛娟:

    陈赛娟其言

    □ 一无所有也要回到中国,原因很简单,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 科研无止境。

    □ 我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女性。

    【人物名片】

    陈赛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执行所长,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她多年来潜心研究血液病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及国际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陈赛娟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她主要从事肿瘤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在大量白血病核型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组新的染色体易位的白血病,在多种白血病发生、发展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她在国际上首先克隆了伴Phk染色体急性白血病在BCR基因第一内含子的新的断裂点丛集区域,命名为m-BCR;还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APL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克隆11号染色体受累的PLZF基因,这是我国第一个自行克隆并完成全基因DNA测序的疾病相关基因。
, 百拇医药
    陈赛娟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组织和参与指导了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诱导的分子机制和治疗学研究;在肿瘤研究中,建成和发展了一整套白血病分子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标志体系;建立了移植性和转基因白血病动物模型,为从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白血病诱导分化的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

    【大家•印象】

    陈赛娟头顶上闪烁着许多光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9项,并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十佳女职工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克里斯帝昂•德杜夫教授曾经这样评价陈赛娟院士:“通过陈赛娟的研究工作,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中国女性的科学见地和敬业精神,她的研究对于世界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

    还有人这样评价说:陈赛娟,一个用尊严、情感、纯净,唤出人性力量和女性之美的优秀女性;一个在我国肿瘤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白血病发病和治疗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女科学家。
, 百拇医药
    其实,在道道炫目的光环背后,典型的江南女子陈赛娟与其他的女性并没有多大区别,一样有着普通女性的温柔、善良。正如她身边人所说:她常常为病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流泪。她会化淡淡的妆,也会趁着午休出去吹一个头发。她甚至兴致勃勃地说:“我大概是上海第一批戴隐形眼镜的。”

    认识陈赛娟的人都会这样说:“她有一双发亮的眼睛,闪烁着聪慧和坚定的光芒。”或许,正是这些小小的光芒,引燃了她今日的辉煌。

    【人生画卷】

    从纺织女工到女院士

    1951年,陈赛娟出生在上海卢湾区太仓路一个石窟门弄堂里。她排行老二,兄弟姐妹5人,一家7口人住在30平方米左右的小宅院里。陈赛娟和她的兄弟姐妹伴随着楼上人家上上下下的脚步声一天天地长大、懂事。而从小陈赛娟就懂得:“贫不足羞,可羞的是贫而无志。”
, 百拇医药
    1968年,17岁的陈赛娟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第五丝织厂,在嘈杂的机器声中,在三班倒的辛苦工作中,懵懵懂懂地度过自己的青春。只是心底,陈赛娟依然有梦。每每上班路过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外高高的围墙时,她就忍不住地想:什么时候要是我能进去学习就好了。

    而那一天,就在陈赛娟的期盼与努力中到来了。在嘈杂的纺织机器旁,上海第五丝织厂党委书记在她耳边大声说:厂里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推荐你去!

    (如今,当年的上海第五丝织厂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幢高楼;而原先的同事下岗的下岗、退休的退休,他们碰到后来当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陈赛娟总是说,你是我们大家的骄傲!对此,陈赛娟一直心怀感激。)

    在获知自己能成为一名医科大学的学生之后,陈赛娟兴奋地好几天没有睡好。因为自己只有初中学历,要尽快地掌握医学知识,除了勤奋还是勤奋。果然,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医生。
, http://www.100md.com
    在病房里,映入陈赛娟眼帘的是血液病患者痛苦的病容,病人家属望着医生祈求的目光。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她掂量出了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她也深知,要想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深造是必行之路。

    “她不是居里夫人,但她非常有韧性”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科研成就目前已居于该领域的世界第一高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克里斯帝昂•德杜夫教授曾经这样评价:“通过陈赛娟的研究工作,我们有机会了解中国女性的科学见地和敬业精神,她的研究对于世界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

    在荣誉面前,陈赛娟说自己最不能忘却的是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深造的4年。这无论是对于她的心志、毅力还是体力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1986年,到法国没多久的陈赛娟就以令法国导师惊讶的速度首先通过了语言关,畅通的交流渠道为陈赛娟的学习和科研打开了第一道关口,但是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还有许多枷锁等着她一一去打开。
, 百拇医药
    她把自己锁在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满脑子想的都是研究。巴黎的浪漫、凯旋门的传奇、艾菲尔铁塔的雄伟,对于陈赛娟来说同样富有吸引力,可她硬是将种种愿望压制,埋头于各种书本、各项实验、各种试剂之中,一次次经历着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的痛苦。

    终于,成功眷顾了这位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女性,她在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白血病BCR基因一个长达94kb的区域,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白血病Ph1染色体形成的分子模型。她的名字开始被大家熟知,她的研究成果使同行咋舌。

    她的法国导师说:“我不能直接称她是居里夫人,但她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女性。”

    虽然当时法国以优越的条件挽留陈赛娟,但是,陈赛娟说:一无所有也要回到中国,原因很简单,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在陈赛娟博士论文的首页上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谨以此献给我的祖国。
, 百拇医药
    从“一张白纸”到“第一人”

    1989年7月,陈赛娟回到祖国与导师王振义教授一起创出中国自己的白血病治疗模式,尽管当时的实验室还只是一张可以画就最新最美图画的白纸。

    “科研无止境。”这是陈赛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此她几乎把自己的精力、体力、时间都献给了科研工作。尽管很累也很苦,但是出于一个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将自身最大的喜悦寄予病人的康复和重树生活信心上,这些甚至成为她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她利用在法国进修学习时掌握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从自己洗试管、烧制蒸馏水开始,在瑞金医院创建了国际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始了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陈赛娟形象地说:“一般治疗白血病用的是化疗方法,将正常细胞也杀死掉,毒副作用大。我们用的白血病诱导分化疗法就好比是改造教育‘坏人’,使它成为‘好人’。”
, 百拇医药
    陈赛娟说:“这项研究是对王振义教授研究基础的深入,即在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理,使这一治疗方法有了坚实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

    在几十年的医学研究领域中,陈赛娟不知遇到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可是每次面对着年轻、鲜活的白血病患者那一双双闪烁着对生命无限热望的眼睛,她那颗温柔的心就紧缩了,倔强、好强的陈赛娟暗暗发誓:要把这一个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终于,陈赛娟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1990年,一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未见好转,引起了陈赛娟的注意,在显微镜下反复观察,她发现该患者与其他患者不同,具有一种变异型的染色体,累及11号染色体。细心而执着的陈赛娟没有放过它,紧紧地盯了一年多,终于研究清楚了,原来是17号染色体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与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一个新的人类基因发生融合,她继而克隆了这一新基因,并将该基因命名为白血病锌指基因(PLZF),从而实现了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中人类疾病新基因克隆“零”的突破。该发现在国际学术界发表后引起轰动,此后,美国、法国等国的同行遇到同种病例都要专程送来中国,请陈赛娟过目后才放心。
, http://www.100md.com
    又一次的成功,又一个新的起点。陈赛娟没有喘息的时间便投入了新的攻关。她与国外先进实验室合作克隆了上述两个基因,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余病变进行检测,有效地指导了临床治疗。这一发现不仅标志着我国白血病基础理论研究已跨入世界领先行列,更为千千万万的病人打开了一条通向新生的希望之路。众所周知,白血病的传统治疗花费非常昂贵,做一次骨髓移植一般要花费人民币30万~40万元左右,这对于一般的家庭几乎是个天文数字。陈赛娟及其同事应用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概念,通过使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直接降解致病蛋白质,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种极为凶险的白血病成为国际上迄今治疗效果最好的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

    有三个病人一直让陈赛娟记忆犹新。一位是60岁的美国男病人,不幸罹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美国先后进行过化疗和骨髓移植,当第7次复发的时候,医生明确表示无能为力。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那位病人从网上了解到陈赛娟和她的科研成果,决定用中国传统的砷剂做最后的尝试,就这样,他3次不远万里地从美国飞到上海接受治疗,病情奇迹般地得到缓解。虽然最后病人还是因为严重的颅脑内病灶失去了生命,但是在这位病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最感谢的就是中国医生为其余生创造的奇迹。
, http://www.100md.com
    还有两位是日本病人,在日本治疗后都相继发生第二、第三次复发,就在治疗无望的时候,日本医生告诉他们中国的一位医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希望。于是两位病人来到了中国,接受陈赛娟及其同事的治疗,最终这两位病人的生命被成功挽救。

    陈赛娟是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型的第一人,又对治疗此种疾病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全国各地的很多病人都经由她确诊,甚至还有远在法国、美国等地的很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确诊也都十分“迷信”陈赛娟,他们觉得有这位中国女医生的判定他们的诊断才真实可靠,他们的生命才有得到延续的可能。

    “我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女性”

    陈赛娟是那种典型的江南女子:合体的装束、浅浅的笑意、轻柔的语气。娇小的身材,让她常常淹没在人群中。

    有时候望着陈赛娟那窄窄的肩膀,会担心她是否能承担起这么多的职责: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执行所长,是1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同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妻子,一个20出头青年的母亲。
, 百拇医药
    一天24小时内,她需要不停地变换她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在要求她做到完美。

    可以想见,在光环的背后,陈赛娟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我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女性。”这是陈赛娟对自己人生定位的解读。

    谁都明白,要实现事业与家庭两全其美是十分不容易的。生活中的陈赛娟努力要求自己做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

    她有一个温馨的家,丈夫陈竺和她同在一个研究所工作。无论研究有多忙,她也会关心身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之职的丈夫是否按时吃药。她担心地说:陈竺身兼数职,太忙了,身体一直不太好,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也不好。

    谈及儿子,陈赛娟脸上总是闪烁出只有女性才具备的母性光芒。“我一生中面临的最大考验,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飞机场!”1986年,陈赛娟接到去巴黎留学的通知时,儿子还不足2岁。她是怀揣一本儿子的影集,一步三回头地踏上求学征程。“我们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照顾儿子,他从小就很懂事,总是自己管好自己。”她十分骄傲地说,“儿子大学的专业也是生物医学,他曾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还参加过国际数学竞赛。”谈及这些,在各项名誉光环下的陈赛娟露出一位普通母亲温柔的笑容。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6期, http://www.100md.com(驻沪 朱茜 倪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