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甘草
编号:10871226
甘草酸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6年第1期
甘草酸,1GL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药代动力学,3GL的药理作用,4GL的临床应用,5结语,【参考文献】
     甘草酸(Glyrrhizicacid,以下简称GL)又称甘草皂苷,甘草甜素,是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一种三萜皂苷,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的干燥根及根茎,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 L.)叶。GL具有的药理作用涉及多个方面,主要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干扰素诱生剂,抗肿瘤等作用。临床被广泛用于保护肝脏,防治肝硬化及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支气管炎和艾滋病等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GL类的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肾脏功能等其他作用也正得到逐步开发。为了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从GL的化学结构及物理性质、药代学、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 GL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早在1921年 Karrer,Chao从光果甘草中首先分离得到该化合物(Helv. Chim. Acta 4,100<1921>),其结构在1950年测定(J Chem Soc. 1983,<1950>),1956年修正结构测定结果(Bio Chem J. 63,9 <1956>)。甘草酸的分子式为C42H62O16,分子量为822.92。 自然界的甘草酸以α体和β体两种构型存在,α体含量低于β体5%。其两种同质异晶体熔点分别为300~304℃和287~293℃,比旋光度[α]D+163°,易溶于热水及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它能生成甲酯,其甲酯能生成乙酰化合物,故为一羟基酸。

     2 药代动力学

    无论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予GL,其在体内代谢成甘草次酸而发挥作用,这一转化过程依赖肠道正常菌群水解,缓慢进行。静脉注射的甘草酸首先在肝细胞内由溶酶体中β-D-葡萄甘酸酶代谢成3-单-葡萄甘酸甘草次酸,后者在肝脏中进一步代谢,随胆汁排入肠内,由肠内细菌代谢成甘草次酸,再吸收入血[1]。对于自然界GL的α体和β体两者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研究还较少。范益等[2]发现α-GL的静脉内分布迅速,集中在肝脏,在静脉内给药后30min内GL浓度是β体制剂的近2倍,其余组织脏器及血中GL明显低于β-GL或与其相近,而后在迅速降低的同时肠道浓度渐高;至180min时,α-GL组肠浓度约是β-GL组的6.0倍,血及其余组织脏器中药物浓度显著低于β-GL组(P<0.01),而β-GL组血及各组织脏器中药物含量降低较缓慢,至180min时降至峰值的30%~70%。显示α-GL不仅肝选择性高于β-GL,且转化成GA的速率高于β-GL。两者在分布上的差异显然与其构型不同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0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