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目的转变看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
摘要: 文章分析了当今医学目的转变的动因,阐述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
关键词: 医学目的;医学继续教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已由单纯生物学观点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范围,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导致了医学目的的转变,即要求医务工作者不能把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生物,而应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服务对象。新型医学目的就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及其生存条件,防治疾病,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舒适并延年益寿以及适应社会发展,从而追求患者的满足[1]。医学目的的转变使各级在岗医务人员必须适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才能与之适应。
1 当今医学目的转变的动因[2]
1.1 医学内动因 来自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20世纪40年代的医疗技术在以抗生素的开发与应用,输血、输液的普及,麻醉的进步为支持下,外科手术取得惊人进展。20世纪60年代由于医学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如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超声等医用电子仪器得到普及。20世纪70年代是X线电视、CT、核磁共振等无创性的影像诊断技术盛行。同时,同位素和酶技术等使微量分析得以利用,使得医疗检查和诊断更趋向精密化。20世纪80年代是治疗技术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如人工脏器的出现、激光医学的应用、直线加速器治疗等。医疗技术的高科技化使艺术型的医疗转变为科学技术型的医疗。由于高科技治疗的出现,患者的生命质量本应该得到显著的改善,然而临床实践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因为实现这样的医疗效果,除需具有高科技医疗技术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在医疗中的热心服务,亦即追求患者的身心满足。
1.2 医学外动因 来自于企业界中时兴的“满足顾客”观念。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作为成熟的市场,为了企业的生存,服务已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像本世纪初引起产业革命那样,现在是引起了服务革命的时代,“满足顾客”已经成为当今各行各业最大的课题,这种状况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医疗部分由于患者需要的多样化、医疗技术的高度发展、药品价格余利的减少以及病床周转率的下降等使医疗单位经济状况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单位也应和企业一样引进“追求顾客的满足”,把患者当作顾客,为满足顾客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已是迫不及待的。
2 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
医学目的的转变,对医疗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目的核心课题之一是生命质量问题。生命质量的特征是指人类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强调生命质量,其意义重大,因为对生命质量考虑无疑会影响是否采取某种治疗方法,而治疗的目的也并不仅仅在于延长病人的寿命,因而提高生命质量是其一项重要的原则。
医学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通过规范或非规范的专业培训或非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正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使医务工作者跟上医学发展,在医学目的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医学发展趋势使医学知识、技术在过去70年中呈指数增长,医务工作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或掌握已得到发展的技术。这意味着必须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理论或掌握的技术、方法精选;同时知识更新速度飞快,迫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日益感受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更新的需要,必然造成医学继续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并使之制度化。
社会的进步、社会病种的变化、人们卫生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消费供求矛盾的突出化以及医学伦理关系的演化,促进了医学发展,使医学目的适时调整与完善。目前,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医学继续教育。当前,医学继续教育需要强化医疗技术的选择性和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两个方面的教育。下面以疼痛治疗为例加以讨论。
其一是医疗技术的选择。根据新型医学目的要求,在疼痛治疗中应讲究医疗技术的选择及实施这些技术时病人接受治疗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树立爱护人体任何一处组织的医疗观点,重视个体的特殊性,从诸多疗法中选择疗效最佳、最安全,毒副作用和损伤最小、经济耗费最少的治疗措施。不论采用任何疗法,一定要根据病情的需要,以确保患者安全和人格尊严为原则。能用可逆性方法达到治疗目的时,尽量不用损毁性、破坏性措施,以免给患者带来新的知觉、运动障碍以及精神、躯体的痛苦。另外,凡对机体有破坏性或明显侵袭性操作,即使能达到止痛目的,也必须慎重权衡,同时在抉择方案的实施中要履行知情同意的伦理义务。
其二是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躯体疼痛与精神痛苦,心理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接诊患者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尤为突出。作为疼痛治疗医生,应该树立“病员至上”观点,痛患者之痛,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作为天职,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应该满腔热情,用热心、关心和信心感染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安慰、温暖和鼓励。切忌“高技术、低感情”的不良医风。慢性疼痛患者的病史陈述难免冗长或重复,医生应该耐心倾听,表示关心。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伴有多疑、忧虑乃至失去生活信心等心理障碍,医生应该态度和蔼、解释耐心、仔细诊查并想方设法为其解除痛苦。不可轻率地认为是“心理因素”或“神经官能症”,要与患者产生共鸣。这样首先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痛症的信心。患者经门诊医生热情接待后,尚未治疗即感到疼痛减轻一半的事例并非少见。接诊患者时另一高质量服务是能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因素,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把患者看作是医疗实践中的亲密战友。医患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家长式”、“恩赐”关系。俗语云:“有病三分治、七分养”,生动地概括了医生“治”和患者的“养”两者之间的有机关系,这充分说明了患者自身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了调动患者战胜痛症的积极因素,医生应重视医疗保护性治疗。对不治之症的患者,可以原谅医生的“无罪的谎言”,但有些专家主张将病情和盘托出,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和积极配合治疗。不论采取任何形式,都应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精神类型、对病情的态度、自身修养等心理状态灵活掌握,恰当运用。
3 继续医学教育是时代命题[3]
医学继续教育需要与变化的社会医学有必然的统一关系,实际上就是生命与健康的关系。现阶段医学目的的调整、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医学需要使医学继续教育成为医学的时代命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这同医学目的的客观需求很不适应。因此,初级卫生保健急需医学继续教育,进而使众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自觉自愿地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加快造就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新型医务工作者已刻不容缓。
作为一种终身性医学教育,医学继续教育的基本观点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为基础进行医学教育,培养和发展全科及专科医务工作者的医学服务能力。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装备正从事医疗实践的医务工作者,并使“四新”得到适当的应用。医学学科的高度专业化、整体化和理论化是现代医学的根本趋势,医学继续教育与之对应是必然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实行学分制,拟采取短期培训、长期进修、专题讨论会、讲习班、学术交流和专修科及自学等形式在全科及专科层次大力开展和运作。医学继续教育的有效原则可归纳为:使对象乐于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并对之感兴趣,明确医学发展、医学目的与医学继续教育的关系;审查对象的知识、技术、态度及服务输出能力,帮助其辩证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出不足,对发展前途心中有数,产生紧迫感和参与意识;做好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医学继续教育计划需与对象合作实现,同时听取患者的意见;以问题为基础竭力使对象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有效地转变其工作状态;制定医学继续教育档案;发挥潜力促使医学继续教育的巡回性和社区定向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全才和专才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应该输出更多的优质服务,使自己的潜力和个性有突破性开发,以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咏堂,张晋.医疗纠纷导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22.
2 宋咏堂,项红兵,唐洲平.从医学目的转变看疼痛治疗的现代要求.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12(6):357-358.
3 陈九龙.高技术条件下医学科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医学与哲学,2000;21(7):60-61.
(湖北省医学会,湖北武汉 430064), http://www.100md.com(张全炳)
关键词: 医学目的;医学继续教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已由单纯生物学观点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范围,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导致了医学目的的转变,即要求医务工作者不能把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生物,而应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服务对象。新型医学目的就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及其生存条件,防治疾病,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舒适并延年益寿以及适应社会发展,从而追求患者的满足[1]。医学目的的转变使各级在岗医务人员必须适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才能与之适应。
1 当今医学目的转变的动因[2]
1.1 医学内动因 来自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20世纪40年代的医疗技术在以抗生素的开发与应用,输血、输液的普及,麻醉的进步为支持下,外科手术取得惊人进展。20世纪60年代由于医学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如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超声等医用电子仪器得到普及。20世纪70年代是X线电视、CT、核磁共振等无创性的影像诊断技术盛行。同时,同位素和酶技术等使微量分析得以利用,使得医疗检查和诊断更趋向精密化。20世纪80年代是治疗技术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如人工脏器的出现、激光医学的应用、直线加速器治疗等。医疗技术的高科技化使艺术型的医疗转变为科学技术型的医疗。由于高科技治疗的出现,患者的生命质量本应该得到显著的改善,然而临床实践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因为实现这样的医疗效果,除需具有高科技医疗技术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在医疗中的热心服务,亦即追求患者的身心满足。
1.2 医学外动因 来自于企业界中时兴的“满足顾客”观念。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作为成熟的市场,为了企业的生存,服务已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像本世纪初引起产业革命那样,现在是引起了服务革命的时代,“满足顾客”已经成为当今各行各业最大的课题,这种状况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医疗部分由于患者需要的多样化、医疗技术的高度发展、药品价格余利的减少以及病床周转率的下降等使医疗单位经济状况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单位也应和企业一样引进“追求顾客的满足”,把患者当作顾客,为满足顾客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已是迫不及待的。
2 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
医学目的的转变,对医疗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目的核心课题之一是生命质量问题。生命质量的特征是指人类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强调生命质量,其意义重大,因为对生命质量考虑无疑会影响是否采取某种治疗方法,而治疗的目的也并不仅仅在于延长病人的寿命,因而提高生命质量是其一项重要的原则。
医学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通过规范或非规范的专业培训或非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正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使医务工作者跟上医学发展,在医学目的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医学发展趋势使医学知识、技术在过去70年中呈指数增长,医务工作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或掌握已得到发展的技术。这意味着必须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理论或掌握的技术、方法精选;同时知识更新速度飞快,迫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日益感受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更新的需要,必然造成医学继续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并使之制度化。
社会的进步、社会病种的变化、人们卫生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消费供求矛盾的突出化以及医学伦理关系的演化,促进了医学发展,使医学目的适时调整与完善。目前,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医学继续教育。当前,医学继续教育需要强化医疗技术的选择性和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两个方面的教育。下面以疼痛治疗为例加以讨论。
其一是医疗技术的选择。根据新型医学目的要求,在疼痛治疗中应讲究医疗技术的选择及实施这些技术时病人接受治疗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树立爱护人体任何一处组织的医疗观点,重视个体的特殊性,从诸多疗法中选择疗效最佳、最安全,毒副作用和损伤最小、经济耗费最少的治疗措施。不论采用任何疗法,一定要根据病情的需要,以确保患者安全和人格尊严为原则。能用可逆性方法达到治疗目的时,尽量不用损毁性、破坏性措施,以免给患者带来新的知觉、运动障碍以及精神、躯体的痛苦。另外,凡对机体有破坏性或明显侵袭性操作,即使能达到止痛目的,也必须慎重权衡,同时在抉择方案的实施中要履行知情同意的伦理义务。
其二是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躯体疼痛与精神痛苦,心理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接诊患者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尤为突出。作为疼痛治疗医生,应该树立“病员至上”观点,痛患者之痛,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作为天职,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应该满腔热情,用热心、关心和信心感染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安慰、温暖和鼓励。切忌“高技术、低感情”的不良医风。慢性疼痛患者的病史陈述难免冗长或重复,医生应该耐心倾听,表示关心。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伴有多疑、忧虑乃至失去生活信心等心理障碍,医生应该态度和蔼、解释耐心、仔细诊查并想方设法为其解除痛苦。不可轻率地认为是“心理因素”或“神经官能症”,要与患者产生共鸣。这样首先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痛症的信心。患者经门诊医生热情接待后,尚未治疗即感到疼痛减轻一半的事例并非少见。接诊患者时另一高质量服务是能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因素,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把患者看作是医疗实践中的亲密战友。医患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家长式”、“恩赐”关系。俗语云:“有病三分治、七分养”,生动地概括了医生“治”和患者的“养”两者之间的有机关系,这充分说明了患者自身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了调动患者战胜痛症的积极因素,医生应重视医疗保护性治疗。对不治之症的患者,可以原谅医生的“无罪的谎言”,但有些专家主张将病情和盘托出,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和积极配合治疗。不论采取任何形式,都应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精神类型、对病情的态度、自身修养等心理状态灵活掌握,恰当运用。
3 继续医学教育是时代命题[3]
医学继续教育需要与变化的社会医学有必然的统一关系,实际上就是生命与健康的关系。现阶段医学目的的调整、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医学需要使医学继续教育成为医学的时代命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这同医学目的的客观需求很不适应。因此,初级卫生保健急需医学继续教育,进而使众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自觉自愿地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加快造就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新型医务工作者已刻不容缓。
作为一种终身性医学教育,医学继续教育的基本观点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为基础进行医学教育,培养和发展全科及专科医务工作者的医学服务能力。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装备正从事医疗实践的医务工作者,并使“四新”得到适当的应用。医学学科的高度专业化、整体化和理论化是现代医学的根本趋势,医学继续教育与之对应是必然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实行学分制,拟采取短期培训、长期进修、专题讨论会、讲习班、学术交流和专修科及自学等形式在全科及专科层次大力开展和运作。医学继续教育的有效原则可归纳为:使对象乐于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并对之感兴趣,明确医学发展、医学目的与医学继续教育的关系;审查对象的知识、技术、态度及服务输出能力,帮助其辩证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出不足,对发展前途心中有数,产生紧迫感和参与意识;做好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医学继续教育计划需与对象合作实现,同时听取患者的意见;以问题为基础竭力使对象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有效地转变其工作状态;制定医学继续教育档案;发挥潜力促使医学继续教育的巡回性和社区定向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全才和专才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应该输出更多的优质服务,使自己的潜力和个性有突破性开发,以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咏堂,张晋.医疗纠纷导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22.
2 宋咏堂,项红兵,唐洲平.从医学目的转变看疼痛治疗的现代要求.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12(6):357-358.
3 陈九龙.高技术条件下医学科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医学与哲学,2000;21(7):60-61.
(湖北省医学会,湖北武汉 430064), http://www.100md.com(张全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