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竞争要素趋同化“泥淖”
中药产业区域发展格局专题
或是近期宏观政策的鼓励,或是地方政府的扶持,我国各省区的中药产业正在沿袭传统模式发展起来。从产业规模上看,连年攀升,效果喜人。但仔细分析各区域间的竞争力结构可见,仍没有出现明显的竞争要素差异化现象,而此现象恰好应该是产业区域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
资本规模倾斜多为传统禀赋
固定资产是生产的物质手段,固定资产的存量规模将直接决定生产能力。固定资产规模水平的高低对于竞争力的形成、产业领先地位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值能够反映每年实际可用的有效固定资产的存量。2004年中成药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457亿元,净值为350亿元。
分析图1可以发现:我国中药产业的物化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吉林、广东、山东、四川和贵州等几个省区,共计拥有全国中药产业固定资产的 1/3 ~ 1/4。另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也属于相对的优势区。
, http://www.100md.com
在资本规模存量上处于最弱势地位的地区则是一些传统上就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这说明,在我国的区域资本规模存量的分布格局形成过程中,宏观政策的取向起着相当大的影响,整个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形成的。
投资倾向性尚未体现
对于一个区域的医药产业而言,究竟有多少可以调动和利用的资本,一方面取决于现有资本的绝对存量;另一方面,也将由运营效率所决定,效率指数将会对现有资本存量产生放大或缩小的乘数作用。体现资产外部更新效率的指标是固定资产净值率,即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值。这个指标的计算结果一方面对于企业生产能力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有效程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净值率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对于外部投资吸引力的大小。可以反映产业从外部获取资产注入,从而实现产业未来资产存量持续扩张的能力。
根据通行的标准,该指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一般该指标应超过75%为好。对比图2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固定资产陈旧是我国中药产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近10年来我国用于药品GMP 改造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从统计数据分析仍普遍低于75%;其次,各个地区的资本新旧程度差别不大。由于我国中药产业正处于资本不断注入的成长期,各个地区的资本新旧结构差别不大说明了投资选择在各个地区的倾向性尚未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哪些地区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大量的资本注入,就能够先于其他地区改造自身的生产体系。
, 百拇医药
不存在劳动力素质优势差别极大的区域
就我国中药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而言,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人员过剩、“隐形失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图3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各省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别不大,这说明了劳动力的同质性很强,基本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素质优势特别明显的地区。各省区在劳动力资源组织利用的效率上同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本没有管理特别有效率或特别低效率的地区。
其次,从时间的动态变化上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普遍的大趋势。
研发费用投入普遍较低
在各类产业的比较中,医药产业技术要素的密集度指数为340,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技术要素的竞争力水平对于产业竞争力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图4为我国各省的研发费用/ 销售收入比率图。综合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我国各个省区在中药研发费用上的投入普遍较低。其次,从投入的角度来衡量,各个省区差距和层次性明显。中药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山东、广东、四川、北京、天津和吉林等省区;第三,各省区的销售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均高于研发费用,并且二者普遍差距很大。这说明多数省区习惯于靠市场营销手段塑造品牌来实现产品的差别化,而不习惯于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来实现市场的扩大和独占。也就是说,偏向于发展“哑铃”的一头,即舍弃较难成功的技术,专注于营销是我国中药业的普遍现象。
, http://www.100md.com
生产成本水平难于拉开距离
企业主体战略主要是从企业角度分析医药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全球化已产生了一种“哑铃经济”(Barbekk Economy),即在全球竞争中最有效率的企业组织规模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要么是全球型的大企业,要么是缝隙企业。大经济背景的转变必将促使我国医药产业发生大规模的改组,并通过产品结构的演变导致企业业务领域的转变。
医药产品结构的演变可能形成三个主体市场:第一类是以OTC为主的大众药品市场;第二类是技术专属性强、市场容量中、小规模的专业药品市场;第三类是中间药品市场,介于前两者之间。
目前,我国的中药企业所生产的品种大多属于第一类和第三类,这两类产品的共同特征为:技术上基本不存在关键性的制约要素,不同企业的产品差别并不十分显著。这种情况下,在不同地区生产的产品之间的竞争过程中,价格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在同样的利润率下,生产成本最低的品种无疑就是最有竞争优势的。这一问题在药品的招标采购中反映得尤为突出。
图5为我国各个省区中药产业生产成本/销售收入比率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中药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偏高,基本在40%~50%以上,这说明生产效率相对不高,在利润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于营销以及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大大受限; 除少数省份外,绝大多数省区的产品生产成本水平差别不大。就中药产业而言,现阶段通过产品的营销策划和宣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应该是主要的战略选择。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20期
, 百拇医药(本报特约撰稿人 傅晶莹)
或是近期宏观政策的鼓励,或是地方政府的扶持,我国各省区的中药产业正在沿袭传统模式发展起来。从产业规模上看,连年攀升,效果喜人。但仔细分析各区域间的竞争力结构可见,仍没有出现明显的竞争要素差异化现象,而此现象恰好应该是产业区域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
资本规模倾斜多为传统禀赋
固定资产是生产的物质手段,固定资产的存量规模将直接决定生产能力。固定资产规模水平的高低对于竞争力的形成、产业领先地位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值能够反映每年实际可用的有效固定资产的存量。2004年中成药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457亿元,净值为350亿元。
分析图1可以发现:我国中药产业的物化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吉林、广东、山东、四川和贵州等几个省区,共计拥有全国中药产业固定资产的 1/3 ~ 1/4。另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也属于相对的优势区。
, http://www.100md.com
在资本规模存量上处于最弱势地位的地区则是一些传统上就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这说明,在我国的区域资本规模存量的分布格局形成过程中,宏观政策的取向起着相当大的影响,整个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形成的。
投资倾向性尚未体现
对于一个区域的医药产业而言,究竟有多少可以调动和利用的资本,一方面取决于现有资本的绝对存量;另一方面,也将由运营效率所决定,效率指数将会对现有资本存量产生放大或缩小的乘数作用。体现资产外部更新效率的指标是固定资产净值率,即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值。这个指标的计算结果一方面对于企业生产能力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有效程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净值率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对于外部投资吸引力的大小。可以反映产业从外部获取资产注入,从而实现产业未来资产存量持续扩张的能力。
根据通行的标准,该指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一般该指标应超过75%为好。对比图2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固定资产陈旧是我国中药产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近10年来我国用于药品GMP 改造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从统计数据分析仍普遍低于75%;其次,各个地区的资本新旧程度差别不大。由于我国中药产业正处于资本不断注入的成长期,各个地区的资本新旧结构差别不大说明了投资选择在各个地区的倾向性尚未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哪些地区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大量的资本注入,就能够先于其他地区改造自身的生产体系。
, 百拇医药
不存在劳动力素质优势差别极大的区域
就我国中药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而言,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人员过剩、“隐形失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图3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各省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别不大,这说明了劳动力的同质性很强,基本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素质优势特别明显的地区。各省区在劳动力资源组织利用的效率上同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本没有管理特别有效率或特别低效率的地区。
其次,从时间的动态变化上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普遍的大趋势。
研发费用投入普遍较低
在各类产业的比较中,医药产业技术要素的密集度指数为340,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技术要素的竞争力水平对于产业竞争力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图4为我国各省的研发费用/ 销售收入比率图。综合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我国各个省区在中药研发费用上的投入普遍较低。其次,从投入的角度来衡量,各个省区差距和层次性明显。中药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山东、广东、四川、北京、天津和吉林等省区;第三,各省区的销售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均高于研发费用,并且二者普遍差距很大。这说明多数省区习惯于靠市场营销手段塑造品牌来实现产品的差别化,而不习惯于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来实现市场的扩大和独占。也就是说,偏向于发展“哑铃”的一头,即舍弃较难成功的技术,专注于营销是我国中药业的普遍现象。
, http://www.100md.com
生产成本水平难于拉开距离
企业主体战略主要是从企业角度分析医药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全球化已产生了一种“哑铃经济”(Barbekk Economy),即在全球竞争中最有效率的企业组织规模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要么是全球型的大企业,要么是缝隙企业。大经济背景的转变必将促使我国医药产业发生大规模的改组,并通过产品结构的演变导致企业业务领域的转变。
医药产品结构的演变可能形成三个主体市场:第一类是以OTC为主的大众药品市场;第二类是技术专属性强、市场容量中、小规模的专业药品市场;第三类是中间药品市场,介于前两者之间。
目前,我国的中药企业所生产的品种大多属于第一类和第三类,这两类产品的共同特征为:技术上基本不存在关键性的制约要素,不同企业的产品差别并不十分显著。这种情况下,在不同地区生产的产品之间的竞争过程中,价格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在同样的利润率下,生产成本最低的品种无疑就是最有竞争优势的。这一问题在药品的招标采购中反映得尤为突出。
图5为我国各个省区中药产业生产成本/销售收入比率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中药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偏高,基本在40%~50%以上,这说明生产效率相对不高,在利润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于营销以及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大大受限; 除少数省份外,绝大多数省区的产品生产成本水平差别不大。就中药产业而言,现阶段通过产品的营销策划和宣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应该是主要的战略选择。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20期
, 百拇医药(本报特约撰稿人 傅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