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近代模式”淡化了中医特色
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对中医学的“近代模式”、中医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日前记者采访了该所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王振国教授。
“近代模式”制约中医理论发展与多元化人才培养
王振国教授介绍,他们完成了《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近代科学思想与教育模式对中医基础学科群架构的影响》等课题。研究发现,传统中医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之多元、层次之丰富、政策措施之不断完善,对中医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内容还涉及到对中医学传统优势与特色的把握,对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政治、文化、社会、学术因素的把握与审视。尤其是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医教育发展历程和理论架构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提出“近代模式”是影响和制约中医理论发展与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关键。
西学东渐后,对中医学最具深远影响的当推中医教育的改变,许多其他方面的改变莫不以此为根源。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在中医教育中,出现了受西医教育模式影响而形成的中医基础学科体系以及相应的教科书体系,中国的现代学科体制逐步形成。然而,从晚清到民国,中医学却始终难以以自身的完整体系进入这一学科体制中。于是,近代中医学界为了迎合、顺应西方教育模式要求具有统一的学制、教材、教学计划等最基本的条件,开始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系统整理以适应教学要求。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以科学的方法,建立起一个以西医模式为参照系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简称为“近代模式”。也可以说,所谓“近代模式”即“西学范式”。
, http://www.100md.com
仿照西医学科体系框架设置中医课程
王振国教授指出,综观近代中医学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形成了基础课程(包括国文、外文、修身、物理、化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医学史》、《中医诊断学》或称《四诊心法》或《脉学》、《方剂学》或称《方论》、《中药学》或称《本草》等理、法、方、药课和《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等经典原著课)、中医临床课程和西医课程四个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学科”这一我们今天已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说法,是近代医学界为沟通中西,适应时代潮流,以西医为参照系,以“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中医学术的产物。近代科学教育的特点是教育社会化、规模化、产业化,学校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教学内容要求统一、系统、条理和循序渐进。中医仿西医办校之法开办中医教育,也逐渐移植了这些东西,并成为各院校办学宗旨和编写教材的基本方针。
“近代模式” 割裂了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 http://www.100md.com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王振国教授认为,“近代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面对西方强势文化,被迫走向了现代化之路。在这种情势之下,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代化不能不从移植西方文化开始。表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就是迅速抛弃传统的知识系统,按照西学的模式去建立新的学科范式。当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知识被分门别类地拆分组合到这一模式中时,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知识、价值和思维方式,退化为归拢于单一的西学模式的抽象知识,基本上丧失了自己的思维训练、意义传递和生成功能。随着模仿西方教育制度的建立,从西方传入的近代科学知识逐渐变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形成了对中国近代思想影响巨大的“惟科学主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当然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
资料显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近代模式”被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完全继承和沿袭了下来。对中医教育和中医学发展的主要影响是,由于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是以西医学作为衡量和评判标准,因此,在对中医理论原有体系的内容取舍和理论解释方面存在着不合理性;不仅未能充分体现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而且割裂了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使中医学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按照西医学的概念、体系简单化、公式化。
, http://www.100md.com
王振国教授反复向记者强调说,中医教育在大量安排西医学课程的同时,中医基础理论中掺杂的基于西医学的牵强附会的诠释内容也越来越多。中医科研全面采用西医的思路、方法和价值标准。实验研究、动物模型、还原分析、客观标准、定量数据成为中医科研的几乎全部内容,课题的设计、立项、鉴定、评级完全采用西医的标准与规范。中医临床以辨证分型为特色而纳入西医病名之下,使其变成辅助疗法;中药研究通过植化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思路成为主流,中药药性的丰富内涵被“据效而用”的线性思维所代替,中药用药思维的源头被截断。其直接后果正如一些名老中医所担忧的“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
因此,这种教育模式的一元化也是近代以来中医学特色淡化、诸多优势逐渐消失、中医各科独特的学术流派逐渐湮没的重要原因。, 百拇医药(于丽珊)
“近代模式”制约中医理论发展与多元化人才培养
王振国教授介绍,他们完成了《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近代科学思想与教育模式对中医基础学科群架构的影响》等课题。研究发现,传统中医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之多元、层次之丰富、政策措施之不断完善,对中医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内容还涉及到对中医学传统优势与特色的把握,对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政治、文化、社会、学术因素的把握与审视。尤其是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医教育发展历程和理论架构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提出“近代模式”是影响和制约中医理论发展与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关键。
西学东渐后,对中医学最具深远影响的当推中医教育的改变,许多其他方面的改变莫不以此为根源。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在中医教育中,出现了受西医教育模式影响而形成的中医基础学科体系以及相应的教科书体系,中国的现代学科体制逐步形成。然而,从晚清到民国,中医学却始终难以以自身的完整体系进入这一学科体制中。于是,近代中医学界为了迎合、顺应西方教育模式要求具有统一的学制、教材、教学计划等最基本的条件,开始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系统整理以适应教学要求。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以科学的方法,建立起一个以西医模式为参照系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简称为“近代模式”。也可以说,所谓“近代模式”即“西学范式”。
, http://www.100md.com
仿照西医学科体系框架设置中医课程
王振国教授指出,综观近代中医学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形成了基础课程(包括国文、外文、修身、物理、化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医学史》、《中医诊断学》或称《四诊心法》或《脉学》、《方剂学》或称《方论》、《中药学》或称《本草》等理、法、方、药课和《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等经典原著课)、中医临床课程和西医课程四个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学科”这一我们今天已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说法,是近代医学界为沟通中西,适应时代潮流,以西医为参照系,以“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中医学术的产物。近代科学教育的特点是教育社会化、规模化、产业化,学校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教学内容要求统一、系统、条理和循序渐进。中医仿西医办校之法开办中医教育,也逐渐移植了这些东西,并成为各院校办学宗旨和编写教材的基本方针。
“近代模式” 割裂了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 http://www.100md.com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王振国教授认为,“近代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面对西方强势文化,被迫走向了现代化之路。在这种情势之下,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代化不能不从移植西方文化开始。表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就是迅速抛弃传统的知识系统,按照西学的模式去建立新的学科范式。当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知识被分门别类地拆分组合到这一模式中时,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知识、价值和思维方式,退化为归拢于单一的西学模式的抽象知识,基本上丧失了自己的思维训练、意义传递和生成功能。随着模仿西方教育制度的建立,从西方传入的近代科学知识逐渐变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形成了对中国近代思想影响巨大的“惟科学主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当然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
资料显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近代模式”被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完全继承和沿袭了下来。对中医教育和中医学发展的主要影响是,由于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是以西医学作为衡量和评判标准,因此,在对中医理论原有体系的内容取舍和理论解释方面存在着不合理性;不仅未能充分体现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而且割裂了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使中医学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按照西医学的概念、体系简单化、公式化。
, http://www.100md.com
王振国教授反复向记者强调说,中医教育在大量安排西医学课程的同时,中医基础理论中掺杂的基于西医学的牵强附会的诠释内容也越来越多。中医科研全面采用西医的思路、方法和价值标准。实验研究、动物模型、还原分析、客观标准、定量数据成为中医科研的几乎全部内容,课题的设计、立项、鉴定、评级完全采用西医的标准与规范。中医临床以辨证分型为特色而纳入西医病名之下,使其变成辅助疗法;中药研究通过植化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思路成为主流,中药药性的丰富内涵被“据效而用”的线性思维所代替,中药用药思维的源头被截断。其直接后果正如一些名老中医所担忧的“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
因此,这种教育模式的一元化也是近代以来中医学特色淡化、诸多优势逐渐消失、中医各科独特的学术流派逐渐湮没的重要原因。, 百拇医药(于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