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难将息 老人减衣别太急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观点来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们急不可耐地脱去冬装,让臃肿了一冬的体态轻盈起来。其实,这对健康是不利的。特别是老年人,抵御疾病的能力在逐渐降低,如果遇热就脱棉衣,极有可能不适应早、晚的温差,因此“春捂”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捂”才具科学性?才益于老年人养生保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同宝。
刘同宝对记者说:“春天,北方冷空气还会不断入侵,气候多变。为适应频繁的冷暖变化与较强的风力,老年人应养成‘春捂’的习惯。民间所谓‘春不忙减衣’,‘二月休把棉衣撤,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捂”有了科学数据
近年来,医疗气象学家对“春捂”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刘同宝重点介绍了三个数据:
一、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二、日夜温差大于8℃老年人还是以捂为妙。
三、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早春莫忘捂“两头”
早春虽然气温转升,但常是乍暖还寒,湿度较大,早晚低温,因此,总让人感到寒气透骨,沉重凝冷,有时比严冬还难受。因春天主生发,万物皆蠢蠢欲动,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故稍不留心就容易生病。这时除了保持穿暖少脱之外,要特别注意护好“两头”,即头颈与双脚。
刘同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老人,尤其是头发稀疏者,不宜过早摘下帽子、围巾。因为整个冬天都在受帽子保护的头颈,已经习惯于这种环境温度,若在乍暖还寒的气温下突然离开帽子,就容易风寒头痛、感冒伤风。若在早春疏于保护,颈椎病、肩周炎等就会乘虚而入,尤其有颈椎增生的老年人,春寒时颈部长久暴露于寒湿中,会导致局部肿胀,颈椎病症状加重。一些老年人在早春时颈部疼痛、僵硬不适、头昏、肩重、手麻、乏力等缠绵不已,正是颈部疏于保护之故。
另外,早春容易让人大意的是双脚的保暖和保干。一些人常早早地换上春装,穿上单鞋,岂不知,早春的寒气与湿气也悄悄地乘虚而入,由下而上,由表入里,侵透骨骼、关节,尤其是裸露的脚趾与踝、膝关节,不知不觉间会感到酸胀不适、走路酸痛、下肢沉重、乏力、关节僵直等。因此,早春保护“两头”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 司琼赢), http://www.100md.com
刘同宝对记者说:“春天,北方冷空气还会不断入侵,气候多变。为适应频繁的冷暖变化与较强的风力,老年人应养成‘春捂’的习惯。民间所谓‘春不忙减衣’,‘二月休把棉衣撤,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捂”有了科学数据
近年来,医疗气象学家对“春捂”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刘同宝重点介绍了三个数据:
一、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二、日夜温差大于8℃老年人还是以捂为妙。
三、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早春莫忘捂“两头”
早春虽然气温转升,但常是乍暖还寒,湿度较大,早晚低温,因此,总让人感到寒气透骨,沉重凝冷,有时比严冬还难受。因春天主生发,万物皆蠢蠢欲动,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故稍不留心就容易生病。这时除了保持穿暖少脱之外,要特别注意护好“两头”,即头颈与双脚。
刘同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老人,尤其是头发稀疏者,不宜过早摘下帽子、围巾。因为整个冬天都在受帽子保护的头颈,已经习惯于这种环境温度,若在乍暖还寒的气温下突然离开帽子,就容易风寒头痛、感冒伤风。若在早春疏于保护,颈椎病、肩周炎等就会乘虚而入,尤其有颈椎增生的老年人,春寒时颈部长久暴露于寒湿中,会导致局部肿胀,颈椎病症状加重。一些老年人在早春时颈部疼痛、僵硬不适、头昏、肩重、手麻、乏力等缠绵不已,正是颈部疏于保护之故。
另外,早春容易让人大意的是双脚的保暖和保干。一些人常早早地换上春装,穿上单鞋,岂不知,早春的寒气与湿气也悄悄地乘虚而入,由下而上,由表入里,侵透骨骼、关节,尤其是裸露的脚趾与踝、膝关节,不知不觉间会感到酸胀不适、走路酸痛、下肢沉重、乏力、关节僵直等。因此,早春保护“两头”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 司琼赢), http://www.100md.com